張頤武

正是由于我們有過一次讓所有人印象深刻的2008年奧運會,我們才會如此關注倫敦奧運會;正因為四年來中國社會的變化非常迅速,人們才會在2012年的奧運會面前有如此多樣而豐富的意見;正是由于我們有過08年奧運會的大平臺,中國人品嘗過奧運會在自己的國土上舉行的滋味了,我們的眼光才和以前不同了。我們有了自己和別人同臺比較的機會,有了在四年之后再度用自己的眼光品評奧運的機會。與北京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次辦奧運的倫敦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曾經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的首都。英國是老牌西方發達國家,中國是一個有漫長文明史,卻在近代遭遇了貧弱挑戰的新興國家,兩者辦奧運的異同引發了中國輿論的高度關切。
倫敦大比拼,中國大討論
今年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倫敦奧運會的比賽進行過程中,中國的互聯網和媒體之中也在進行著關于奧運的大討論。可以說這次奧運引發了“倫敦大比拼,中國大討論” :比拼的是各國的運動員,討論的是中國的互聯網和媒體。奧運賽場在充分地展現各國運動員的競爭,中國的互聯網和媒體則在討論有關奧運的各種議題,有相當激烈的交鋒,也有相當多樣的意見在眾聲喧嘩。這其實展現了從奧運看到的一個復雜而有活力的中國,看到了中國的不同意見在這里更充分和更多樣地展開。人們從奧運這個世界體育的全球性的大平臺再度觀照和思考世界的狀況,同時也反觀自己的社會。這樣的大討論其實凸顯了中國社會對于自身的全球位置的高度關切,對于世界對中國感受的關注和對于自身社會的不斷反思。
從倫敦奧運的開幕式開始,在微博上就引發了倫敦奧運開幕式和北京相比究竟如何的熱議。一開始一些意見領袖一唱三嘆,狂熱贊美倫敦奧運的開幕式,批評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但后來許多網民和媒體都有不同看法,不少人認為是各有千秋。而后來金牌是否應該得,金牌是否有用,以及金牌和舉國體制以及民生的關系等議題一直伴隨著倫敦奧運會的全過程。尤其在一開始中國隊金牌領先較多時,這種討論更為激烈。到了中國羽毛球女子雙打出現問題的時候,關于究竟如何評價中國隊的行為又引起了高度的分歧和爭議。而劉翔的受傷則進一步引發了熱議。中國內部的事務和倫敦奧運互相牽連、相互糾結,奧運是中國的內部文化和社會心理的一面鏡子,也是世界和中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部分。可以說,中國內部問題討論的“全國化”緊緊扣住了“全球化”。中國人在通過世界反觀自己和通過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都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我看到一個復雜而豐富的中國輿論空間正在逐步形成。
大討論三步驟:設置議題—激發分歧—匯聚主流
這些討論鮮明地體現了三個步驟:首先,我們可以發現總是一種激進的觀點在一開始作為議題來引導議程的設置;然后,議題激發了對于激進觀點的分歧和討論,反向的激進觀點和中間的意見也得以展開;最后,公眾的理性和客觀的觀點成為了主流的意見。這些步驟既可以由互聯網的自媒體引發,也可以由傳統媒體引發,但最終都形成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跨平臺互動。如對于倫敦奧運開幕式的評價,一開始是一些網友激烈的肯定、熱烈的贊嘆,但后來卻引發了另一些論者的反對意見,最終則是覺得兩場開幕式各有所長的意見占了上風。當一些意見領袖在奧運開幕式進行中就激烈地貶低和嘲笑北京奧運的開幕式時,正是許多網民的聲音使得更客觀的想法占了主流。倫敦奧運開幕式固然有趣,但硬說比北京奧運高明也談不上,只能說各有千秋。北京奧運的磅礴氣勢是一個新興國家、一個從來沒有辦過奧運的國家、一個有過劉長春孤軍慘敗歷史的國家辦的,當然要更莊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可以說是網絡的自我矯正功能的發揮。而在中國羽毛球隊女雙受到爭議的時候,一開始是傳統媒體對其進行了激烈的抨擊,正是許多網民覺得她們確有不當,卻懲罰過度,這樣的聲音矯正了主流媒體的看法,才使得后來主流媒體發表的言論有了更多的客觀性。
中國夢珍重奮斗的價值,珍重夢想的價值
人們清楚,鸚鵡學舌般地說中國運動員的努力與奮斗就是“機器”,這其實是一種誅心之論,我們看到孫楊、葉詩文、林丹等人的表現無論如何和“機器”毫不相干,他們確實是年輕人的榜樣,是“中國夢”的象征。“中國夢”珍重奮斗的價值,珍重夢想的價值的彌足珍貴的觀念不應該受到嘲笑。中國確實存在問題,但只有追逐夢想、用奧運冠軍們的奮斗精神去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消極虛無,認為只有競技體育衰敗了,民生和全民健身才能搞得好,這樣荒謬的邏輯最終必然得不到社會的認可。認為個人的幸福和努力奮斗無關,只和福利有關的論調也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追求夢想、永爭第一的精神,既支撐著個體前進,也支撐著社會和國家前進。人們通過奧運更加明確了,只有國家強大,個體才可能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提升幸福感的可能。而只有更加尊重個體生命的價值和個人的幸福與快樂的價值,社會和國家才可能邁向更高的水平。極端的意見其實并非中國社會的主流。“沉默的大多數”的網民當然可能為情緒所激動,但也會最終在探討中回歸理性和客觀。
看中國互聯網和媒體的大討論,我們可以發現三個特點:一是中國的輿論空間已經高度活躍,各種各樣的議論都可以在輿論場中得以展現,這是中國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的最好的表征。二是中國的“沉默的大多數”通過網絡發表的意見其實有其矯正各種極端言論的能力。正是在交鋒和討論中,我們看到社會仍然有其主流的價值,有其對于偏頗和極端的矯正能力。三是中國的互聯網和媒體的輿論其實還是最終在討論中,在各種聲音的活躍中凸顯了08奧運所標舉的“中國夢”沒有枯竭,中國確實存在挑戰和問題,而個人的幸福感和國家與社會的發展之間的平衡正需要社會和個人用奧運的精神去奮斗。
中國關于奧運的大討論,讓我們受到啟發和有所感悟。我們會發現這個社會仍然像維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在維護著一百多年來中國人為之奮斗和努力的價值,更給這些價值添加了關注個體生命的豐富的內涵。“中國夢”在豐富和升華,而不是黯淡和消失。我們看到年輕一代正在受到奧運的激勵,為自己也為這個社會而努力的主流價值通過討論也獲得了更多的認可。中國仍然在邁向新的高度中努力前行。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
責編/杜鳳嬌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