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麗江市中心支行課題組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是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旅游是文化實現產業化,產品走向市場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兩者在產品、市場、品牌、宣傳營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具有諸多的契合點。旅游文化產業互動發展,一方面有利于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另一方面則能夠實現產業鏈的有效延伸,在更廣的范圍內實現產業良性組合,同時拉動其他關聯產業的持續提升。
麗江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近年來麗江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互動發展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2001年5月,在麗江召開的第五屆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年會上,中外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把麗江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與旅游產業建設相互促進的經驗譽為“麗江模式”,并在亞太地區推廣。
一、麗江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麗江旅游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麗江旅游繼續保持了快速發展的態勢,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要素日益齊備,產業體系趨于完善,并在產品研發、市場開拓、品牌塑造等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2011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184.05萬人次,同比增長30.12%,其中,海外游客76.12萬人次,同比增長24.5%,旅游業總收入152.2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36%。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73.62億元,增長1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增幅位居全省第4位,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2.8%,拉動GDP增長5.4個百分點。
(二)麗江文化產業發展情況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有力推進了麗江民族文化保護和民族文化產業開發。2008年底,麗江被中央列為全國改革開放18個典型地區之一。2011年底,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是2005年的3.3倍,占GDP比重達11.8%,比全國的2.75%、全省的6.1%分別高9.05、5.7個百分點。觀看《印象麗江》人數再創新高,全年共計演出905場,實現營業收入23164.09萬元,同比增長26.50%,實現凈利潤9756.31萬元,同比增長41.65%。《麗水金沙》2011年演出980場,接待游客52萬人次,實現收入8000萬元,實現稅收510萬元。
二、麗江旅游業與文化產業互動發展情況
風光是旅游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麗江旅游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就麗江而言,特色和新興的文化產業與已經較為成熟的旅游業達成互動發展,對于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一)政策扶持為互動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與條件
“十一五”,市委、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旅游強市、水能富市、和諧興市、人才推動和全面開放的六大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了“清潔能源基地”、“生態產業發展基地”和“國際精品旅游勝地”三大發展目標。為全面推進麗江旅游“二次創業”,加快國際精品旅游勝地建設步伐,在2008年的全市旅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實現麗江旅游科學發展的“六個轉變”。在市委二屆九次全會上進一步明確了“以自然為本,特色為根,文化為靈魂,市場為導向”的旅游發展原則。
(二)良性互動實現互利共贏
多年來,麗江通過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以文化提升旅游品位,以旅游彰顯文化底蘊,形成互促互進、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影視與旅游業的組合。《千里走單騎》、《一米陽光》、《茶馬古道》、《大東巴的女兒》、《木府風云》等影視作品的拍攝,使麗江成為獨具吸引力的拍攝地,進一步宣傳了麗江形象。二是演藝產業與旅游業的組合。麗江在發展文化旅游過程中,充分利用旅游優勢,通過打造納西古樂、東巴樂舞、《麗水金沙》、《印象麗江》等文化品牌,提高了麗江的文化內涵,促進了麗江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文化創意活動與旅游業的組合。先后成功舉辦了麗江束河中國情人節、雪山音樂節等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體驗性節慶活動,有效提升了麗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文化旅游互動帶動社會經濟發展
一是在束河古鎮“以鎮建鎮、以鎮養鎮、以鎮興鎮”的保護開發模式促進了當地村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使當地村民成為古鎮保護開發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人均純收入從開發前的800元提高到目前的4000多元,呈現出旅游、文化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氣象。二是玉龍雪山景區加大旅游業反哺農業的力度,吸納一批青壯年群眾進入景區公司就業,僅《印象麗江》節目就吸納了當地農民演職人員600多人。同時,景區先后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基礎設施,改善社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是拉市海立足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開展的特色鄉村旅游項目,帶動了當地業的快速發展。截至目前,拉市海共有800多戶1200多人參與旅游,參與旅游農戶月平均收入達2600元。
三、金融支持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情況
(一)信貸支持情況
麗江市金融機構對旅游文化產業信貸投放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總量雙雙增長,橫向懸殊較大;2009年末至2012年3月末,麗江市各金融機構的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貸款余額穩中有升。截至2012年3月末,麗江市金融機構的文化產業貸款余額為20458萬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0.77%;旅游業貸款余額217503萬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8.18%。
二是集中度較高,主要表現在投向集中、期限集中。2012年3月末,文化產業貸款中,約有93%投向文化藝術業,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約占4%,新聞出版業僅占3%。旅游業貸款中,約有79%投向公園和游覽景區管理業,旅游飯店業約占19%,旅行社及相關服務業占2%。從期限上看,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貸款均以中長期貸款為主,分別占60%和88%。
三是金融機構偏好明顯。從利率水平來看,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貸款均無下浮利率,其中文化產業貸款上浮在2倍以上的居多,旅游業中基準利率貸款占比高。從金融機構的份額看,旅游業貸款中,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份額分別為47%、45%和8%。國有商業銀行在文化產業貸款中的份額約為95%,其余5%是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尚未參與。
(二)融資及承貸主體情況
1.承貸主體的貸款方式和特點。根據金融機構3月末的統計數據來看,全市旅游文化產業貸款中實物資產抵質押貸款約占32%,權利質押貸款約占65%,信用貸款和保證貸款占比分別為1.5%和1.5%。權利質押貸款中,建行麗江市分行、招商銀行麗江分行先后采取收費權質押的方式向古城管理公司發放貸款,3月末余額為82500萬元。農行麗江市分行先后采取景區門票質押的方式向玉龍山景區公司、瀘沽湖旅游開發公司發放貸款;招商銀行麗江分行向麗江市玉龍雪山景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發放的貸款則主要采用了股權質押的方式。
2.融資主體的融資渠道。目前,麗江市旅游文化產業的融資渠道有限,直接上市融資的公司僅有麗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商業銀行貸款和招商引資仍然是旅游產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招商銀行麗江分行對旅游企業信貸融資進行專業化、精細化管理,根據企業的需求和發展,提供包括授信、票據、融資券、發債等融資方案,目前正在為麗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籌劃辦理中期票據業務。
四、金融支持旅游文化產業互動發展存在的問題
麗江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但目前金融支持麗江旅游文化產業互動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扶持政策亟待健全
文化產業屬于高風險產業,尤其是對于發展初期的文化企業來說,市場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這就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對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系統規劃,積極引導,并通過制定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而在麗江,對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的扶持政策還欠缺,規劃不足,配套政策不到位,缺乏可操作的實質性舉措。
(二)融資渠道有限
目前,麗江市旅游文化產業的融資渠道有限,直接上市融資的公司僅有一家。商業銀行貸款和招商引資仍然是旅游產業融資的主要渠道。股權融資、票據融資、債券融資等多元融資渠道均未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出于對麗江市產權交易、資本退出機制不完善的憂慮,對麗江市旅游業還持觀望態度,不敢放手投資。同時,落后地區金融市場發展相對遲緩,無論是國有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還是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或是地方性銀行機構,其數量和規模都明顯偏小。非銀行金融機構如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在麗江還尚未涉足。金融資源相對匱乏。
(三)信貸支持力度不足
麗江經濟欠發達,經濟總量不大,存貸款規模也相對較小。雖然旅游業發展逐漸成熟,金融機構支持旅游業的力度也不斷加大,但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就顯得遠遠不夠。2011年底,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是2005年的3.3倍,占GDP比重達11.8%,比全國的2.75%、全省的6.1%分別高9.05、5.7個百分點。但文化產業貸款余額僅為19759萬元,僅占全市各項貸款余額的0.79%,金融支持力度與文化產業經濟貢獻度明顯不相符。
(四)信貸支持方式單一
當前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主要是實物資產抵押等傳統信貸方式。一方面,從2012年3月末的統計數據來看,全市20458萬元的文化產業貸款全部是以實物資產抵押如房產抵押、土地使用權抵押等方式發放的,信貸支持方式明顯過于單一。另一方面,旅游文化企業普遍缺少固定資產等傳統抵押品,多數企業的主要資產是版權、商標權等無形資產,但受目前專利評估、抵質押登記、處置、托管等相關制度不完善,保險介入不深,第三方評估機構尚未介入,以及金融業務經驗不足等因素的制約,金融機構創新乏力,旅游文化企業望“貸”興嘆。
五、金融支持旅游文化產業互動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健全文化旅游產業政策扶持體系
文化產業是我國“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國民經濟支柱性戰略產業,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背景下,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進一步健全扶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專項財政政策,使中小文化旅游企業能夠得到貸款貼息、保費補貼、項目補貼等資金支持。二是引導銀行信貸資金投入。通過風險補償、稅收優惠、專項獎勵等財政政策鼓勵銀行不斷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提升利率差別化定價水平。三是探索搭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工作平臺。研究構建由文化管理、金融管理等多部門參與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協調機制。
(二)拓寬完善旅游文化產業籌融資渠道
一是要堅持“引進來”。加大對國內其他省份的資金引進力度, 為旅游文化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積極吸引外商投資旅游文化產業,探索拓展利用國際資本的方式和空間。二是堅持“走出去”。要支持麗江旅游文化品牌項目走出省門、國門,擴大麗江風貌和特色的影響力,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尋求更多的合作項目和資金來源。三是金融機構要集中優勢資源,對文化企業提供多層次金融服務引導和鼓勵更多的優質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四是引導和幫扶有條件的旅游文化企業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集合票據等新型債務工具通過債券市場籌集資金。五是鼓勵保險公司加強與商業銀行、擔保公司和旅游文化企業的合作,發揮信用保險增信分險的作用,支持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方面。
(三)推動創新和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信貸支持方式
一方面,針對文化旅游企業固定抵押品較少的現狀,創新適合文化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大力開發收益權質押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符合政策導向、具備市場適用性、體現功能創新性的信貸產品。創新銀團貸款——為融資規模較大、項目較多的旅游文化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創新聯保聯貸——為處于產業集群或產業鏈中的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加快制定落實相關信貸優惠政策。一是金融機構對符合信貸條件、信用良好、對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有重大意義的企業,可在國家允許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內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二是對符合民族貿易和民族用品生產貸款優惠政策的旅游文化企業,人民銀行要做好窗口指導,力促如《民族貿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產優惠利率貸款貼息政策》等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
(四)著力構建文化旅游產業融資配套服務體系
一是建議設立和搭建無形資產權威評估機構和交易平臺,以明確科學的評估標準和指標,為文化、旅游產業類無形資產交易雙方提供科學合理的評估服務,暢通無形資產交易。二是建立健全文化產業類信貸擔保體制。政府要加大扶持和引導,培育設立文化、旅游產業擔保公司。在擔保模式上,可以以行業協會為依托、政府出面、企業采取聯保的形式,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同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適當的簡化審批程序,進一步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提高金融機構與擔保機構合作的積極性。
課題組組長:和呈文
課題組成員:江德才 吳 剛 孫紅梅
楊 洲 張翠蕓
執 筆:李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