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

在新形勢下,如何走出一條生態環境良好、資源集約開發、人民生活富裕的振興之路,是革命老區普遍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近年來,革命老區廣西東蘭縣緊緊立足紅色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優勢,著力打造“紅色、綠色、金色”三大品牌,努力使富民與強縣結合,同步提升縣域發展“硬實力”和“軟實力”,收效顯著。前不久,人民論壇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到東蘭縣進行了專題調研。
“紅色”品牌:使老區地位得到全面提升
東蘭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廣西農民運動的發祥地、右江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是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等發動百色起義的策源地,是著名農民運動領袖、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韋拔群的故鄉,是全國少數民族將軍之鄉。
東蘭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有1400多人參加赤衛軍,有4600多革命志士參加紅軍,有1600多人跟隨黨中央走上二萬五千里長征,有6300多人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新中國成立后,全縣有2200多人被確認為革命烈士。東蘭這塊紅色的土地,承載著厚重的革命歷史。
如何告慰革命先烈,把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東蘭縣的做法是,牢固樹立“紅色”品牌意識,在開展韋拔群誕辰115周年紀念活動中,先后興建和維修了韋拔群紀念館、拔群廣場、東蘭烈士陵園等一批永久性紀念設施,投資5000多萬元修建了途經韋拔群故居——東蘭縣武篆鎮至巴馬縣西山鎮的三級公路等一批民生工程,隆重召開了韋拔群誕辰115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行革命老區科學發展論壇、《人民英模韋拔群》發行式暨韋國清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啟動儀式、加快東蘭革命老區經濟發展座談會……一系列活動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東蘭成了全國上下、社會各界關注、支持、幫助的熱點地區。
東蘭縣委書記韋紹仕告訴調研組,東蘭先后得到社會各界為韋拔群誕辰115周年紀念活動捐款1800多萬元,為抗旱救災捐款400多萬元,上級在政策、項目、資金上給予東蘭更多的傾斜和照顧。在他看來,紀念活動取得了弘揚老區精神、凝聚各方力量、擴大東蘭影響、推動科學發展、提高干部素質、造福老區人民等成果。
2011年,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第一批名錄(修訂版)公布,全國共有122處景區入選,其中廣西共有10處,東蘭境內有4處。東蘭老區的地位得到全面提升,老區的名氣和影響力日益擴大。
“綠色”品牌:為可持續發展營造軟環境
走進東蘭縣,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坡嶺相連、綠意盎然、空氣清新,一派桃花源般的景象。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森林覆蓋率達76.3%,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達3到5萬個,是令人神往的“天然氧吧”和名副其實的“養生天堂”。同時,廣西“母親河”——紅水河過境115公里,河道蜿延曲折,兩岸山巒疊嶂,諸多景觀自然天成。
為鞏固生態優勢,東蘭縣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全力打造“綠色”品牌,近幾年累計實施退耕還林32.7萬畝,爭取到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償金4409萬元,保護生態公益林183萬畝;按時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核發林權證256萬畝,占全縣林地總面積的90%。同時,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和企業進入,不斷強化節能減排。
此外,東蘭縣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努力打造具有山區特色的綠色城鎮。先后投入近5億元,開展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綜合治理貫通城區的九曲河,形成“一河兩岸”風景線:城區綠草成片、綠樹成蔭,樓在叢林中、綠帶繞城走。
東蘭是聞名世界的“銅鼓之鄉”。盛行于壯、瑤等民族民間的銅鼓習俗,造就了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銅鼓文化奇觀,壯族的螞拐節、瑤族的祝著節是銅鼓文化的代表。
東蘭縣縣長黃賢昌認為,生態是看得見的綠色資源,而文化則是隱形的綠色資源。東蘭縣把傳承、保護和開發銅鼓文化資源作為“綠色”品牌的延伸。第一,注重建立科學的銅鼓文化傳承保護體系,資助扶持銅鼓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傳承人;第二,注重發揮民間力量,收藏傳世銅鼓612面,占全世界館藏傳世銅鼓數的25.5%;第三,注重發揮企業力量,建立銅鼓文化(工藝品)生產基地;第四,注重打造“銅鼓旅游”品牌,舉辦國際銅鼓文化旅游節,開發民俗風情體驗游,總投資5億元的“銅鼓風情村”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
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有效傳承的銅鼓文化,為東蘭可持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軟環境,也為東蘭贏得了“全國退耕還林先進單位”、“中國最佳綠色生態縣”、“全國異地養老基地”、“中國最佳養生休閑旅游目的地”、“中國民族民間(銅鼓)文化藝術之鄉”等諸多榮譽,螞拐節、舂榔舞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春節,溫家寶總理視察東蘭時,留下了“山青水秀生態美,人杰地靈氣象新”的寄語。
“金色”品牌:為老區發展奠定產業基礎
楓樹林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位于東蘭縣泗孟鄉生滿村,是由返鄉創業的農民工黃秀紅組織創辦,共有17個養殖點,社員256戶500多人。合作社依托當地豐富的林下資源,發展生態養殖產業,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增收致富。2011年,合作社生豬出欄6800多頭,禽類出籠45000多只,產品銷往全國,產值達500多萬元,許多社員都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林下生態養殖是東蘭縣加快構建新型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
受歷史、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等因素制約,東蘭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經濟總量小,財困民窮是最大縣情。為破解這一難題,東蘭縣堅持立足當地優勢資源,堅持打造“金色”產業品牌,走“抓龍頭、建基地、興產業、富農民”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首先,積極推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集團開展專業化協作配套和專業化服務,大力發展以絲綢加工、長壽食品加工、中藥材加工、山茶油加工為主打的生態型、資源型工業;其次,充分利用東蘭被列為全國社會扶貧創新協作試點縣和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試點縣優勢,做強做大板栗、桑蠶、核桃、水產品、林下養殖等特色產業,建設一批高標準、強輻射的生態特色種養基地,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東蘭縣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豐富、“生態資源”秀麗、“人文資源”奇特的優勢,構建以長壽養生、生態休閑、紅色基地、民族風情、巖溶地貌奇觀等特色旅游為主的紅水河大旅游圈,堅持“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的思路,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力爭使東蘭成為紅色旅游勝地、世界銅鼓文化旅游勝地和紅水河國際生態養生旅游基地。今年1至6月,全縣共接待游客33.7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5%、51.9%。
“三點”啟示:老區未來發展的努力方向
在“紅色、綠色、金色”三大品牌推動下,東蘭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調研組認為,東蘭的探索有以下三點啟示:
——要科學制定特色產業發展戰略規劃。革命老區要著力突出地方產業特色,鼓勵和支持當地特色企業做強做優,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同時,立足當地優勢資源,注重以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為主要目標,積極發展既能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又能改善生態環境的中小企業。這樣,就能為破解“財困民窮”難題提供不竭動力。
——要千方百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東蘭的做法表明,紅色、生態、文化等資源是老區的優勢資源,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中,要善于把各種優勢資源結合起來,把資源優勢轉化為項目優勢,把項目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要加強生態建設,發展綠色經濟。很多革命老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在選擇一、二、三產業上,都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絕不能搞掠奪式、破壞性開發。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根據資源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開發能力,統籌做好規劃布局和項目建設。在“老區精神”、“生態環境”雙不犧牲的前提下,讓老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當前,東蘭縣仍面臨經濟總量偏小、工業經濟不強、產業開發滯后、城鄉基礎設施落后、農村貧困面大等問題。但調研組相信,只要能處理好小縣與大思路、小縣與大生態、小縣與大產業、小縣與大品牌等之間的關系,用活用足國家各項優惠政策,東蘭就一定能實現小縣的大跨越。
(執筆:人民論壇記者陶建群王志遠)
責編/陳楠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