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賢芳
【案例背景】
語文是美麗的!她的美恰似一幅油畫,其飽含的也許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語文意境之美,也許是“卷卷長軸上揮灑的山水,錚錚琴弦上彈撥的音符”的語文感受之美,我們的語文課程恰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將那靈動如樂符般的文字傳到學生的心靈深處的一系列過程。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初中學段學生閱讀古詩詞也有這樣明確的要求“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如何讓學生“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這自然是一個長遠而高深的問題。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句話的意思是寫文章一定要反映時代的現實生活才有價值。但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出作家的創作必然與一定的歷史背景有關,其作品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有感而發,那么我們在分析文學作品時就應當引導學生從背景資料出發,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文,理解作品的主旨和要義。
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存在這樣的現象:忽視文本寫作背景的重要意義,我們的教學處于“滑行”中:將作者的寫作背景一帶而過,或是按部就班地在分析文章之前先呈現一下、朗讀一下、提一下關鍵詞而已。事實上,語文不僅僅是一時地引導學生浸潤于文字風雅之中,我們教學的過程是將語文內涵與外延與知識連貫起來,在學生面前樹立一個高大的作者形象的過程。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不僅僅局限用于當時寫這篇文章時作者所處的時代,所遭遇的事件,有的文章所呈現的思想恰恰會成為作者一生的主旋律。
下面以《江城子·密州出獵》為例談一談我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案例描述】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課前預習時我請你們搜集蘇軾的相關資料,從而建立一個名片夾:
(多媒體展示:名片檔案)
姓名:?搖?搖?搖?搖?搖?搖
稱號:?搖?搖?搖?搖?搖?搖
性格:?搖?搖?搖?搖?搖?搖
人生經歷:?搖?搖?搖?搖?搖?搖
下面就請展示一下你們手中的相關資料。
生用投影展示資料。
師:說到蘇軾的人生經歷,我們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歷典八州,行程萬里”。在這樣的人生經歷中,密州的經歷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密州,他寫下了第一首被稱為“豪放”的詞《江城子·密州出獵》。
二、探析文本
師:說到蘇軾這首詞的“豪放”風格,蘇軾在《與鮮于子駿書》中曾說:
(投影)“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蘇軾此詞一反“詩莊詞媚”的傳統觀念,“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頗壯觀”拓寬了詞的境界。下面我們就從內容與情感兩方面來感受。
師:讀一讀詞作,用自己的語言分別概括一下上下闋的內容。
(明確:上闋——蘇軾帶領眾人出獵的壯觀場面。下闋——抒發自己渴望為國殺敵的決心。)
師:詞中哪個詞語能夠展示作者出獵時的心情?
(明確:“狂”)
師:這個“狂”字體現在詞中哪些方面?
(明確:“狂”在裝備齊全,隨從眾多;“狂”在百姓傾城,觀看狩獵;“狂”在自比孫郎,乘馬射虎。)
師:同學們,結合上下闋內容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狂”是一種狂放、豪放的生活態度,他想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做一件事:上前線殺敵。找一找:文中哪句話集中體現了這種情感?
(明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師:請同學們從語言賞析角度來分析這句話。
(明確:運用典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詞語運用:“會”、“望”、“射”)
師:同學們的分析很好,從這句話中我們感受到了這個“望”其實是一種渴望、盼望,他渴望上前線殺敵,這是特定時代所造就的英雄氣質。
(投影)宋神宗熙寧八年,是蘇軾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當時,密州蝗旱相連,而西北方的西夏和遼不斷襲擾邊境.作為愛國心切、一貫主張抗敵御侮的蘇軾,年屆“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貶官外任中,不但盡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時刻準備要馳騁疆場,為國效力。他在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來,與同僚獵于鐵溝、黃茅岡,作此詞。
師:由此可見,蘇軾是心懷抱負,以豪放的姿態將一場普通的打獵場景完全演繹成一次軍事演練。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豪氣正盛,盡管“老夫”老矣,鬢發斑白,又有什么關系,身為君王,怎能不滿足他的要求!
師:齊讀本首詞,想一想蘇軾這種愿望能夠得到滿足嗎?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明確:蘇東坡無法實現自己的志向!
詞語——“老夫”、“聊發”、“微霜”。
典故: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三、重點研討
師:下闋寥寥數語,標點符號卻幾經變化:句號、感嘆號、問號、句號。
酒酣胸袒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從這些符號中,你能感受到蘇軾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豪情?陴希冀(無奈)?陴決心)
師:請同學們齊讀,讀出情味的變化。
師:在這樣的情感變化中,我們竟然發現了蘇軾那種渴求,將自己比作魏尚,渴望朝廷能夠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蘇軾是在怎樣的處境中有著這樣的心境呢?
(投影):神宗熙寧七年,蘇軾在杭州的任期屆滿(在杭州時始終充任輔佐官員,始終不能從事具有建設性的重要工作),呈請調到山東去,他所請照準,升任密州太守。密州是一個很窮的縣城,主要只長麻、棗、桑樹,此地的生活與杭州有天淵之別,且官員薪俸已經減低。蘇東坡在《杞菊賦》的序言中說:“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貧,衣食之俸,殆不如昔。乃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延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
自然,在密州蘇軾也無由一展其行政才能。
且當時,時政革新,新所得稅法讓百姓不堪重負,時常有孩童死于道旁。蘇軾就曾救起三四十個饑餓的孤兒,在自己家中撫養。這是蘇東坡最難過最沮喪的時光!
——林語堂《蘇東坡傳》
師:由此,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個“狂”字,不僅僅是狂放、豪放可以解釋的。蘇軾時年四十,正值盛年,不應言老,卻自稱“老夫”,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不知不覺流露出內心郁積的情緒。“聊發少年狂”是作者姑且、暫且發一發內心的豪情,想當年蘇軾21歲高中進士時就說“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但世事難料,他此時之狂難免有“強裝狂”的意味。
師:蘇軾在密州寫了一首詩給喬太傅,總括了熙寧四年至九年,他從杭州到密州那段寫作多產時期的人生態度。
(投影)百年三萬日,老病常居半。其間互憂樂,歌笑雜悲嘆。顛倒不自知,直為神所玩。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自從識此理,久謝少年伴。
師:“其間互憂樂,歌笑雜悲嘆”“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道盡了蘇軾的生活態度。蘇軾的瀟灑、不執著盡顯其中。那么蘇軾之狂在你眼中究竟有幾分意味,請你結合全詞,完成下列填空:
一個“狂”字,多少;一個“狂”字,多少?搖 ?搖?搖?搖。
(學生完成填空,再次朗讀全詞)
師:后來蘇軾跌跌撞撞從密州而徐州而湖州而黃州而登州而揚州而惠州直至海南,人生歷程中不斷被貶,卻也能瀟瀟灑灑,秉承“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樂觀、豁達。有詩為證:
(投影)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貶官瓊州:“抒說先生睡未足,著人休撞五更鐘”;
貶官海南:“九死蠻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學生齊讀)
四、課堂小結
讀這首《江城子》,許多同學會覺得有酣暢淋漓之感,但我們要知道蘇軾雖是豪放詞派的創始人,但細數《東坡樂府》,340多首傳世之作中,真正稱得上“豪放”的也不過十分之一。實際上,蘇軾是豪放婉約兩擅長的大家:豪爽狂放者有之,婉約蘊藉者有之。在豪放樂觀的背后恰恰有蘇軾身上婉約、深沉的一面等待挖掘,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蘇軾應當是大寫的、豐富的人!
【教學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詞五首當中的一首,一直被人稱為蘇軾第一首,也是最典型的豪放詞,我們教者自然是要引導學生去感受蘇軾之豪氣沖天。但我們面對的是初三的學生,他們的理解力可以被引導延伸至更深層次的一面,即借助于一定的資料讓學生心中的蘇軾形象更多元化、更立體化。
細讀文本,“狂”無疑成為全文的文眼,因而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是遞進式的,先分析“狂”的字面表層顯現,進而結合蘇軾在密州的處境,回歸文本再次探討“狂”背后的幾多無奈、心酸,最后再次延伸蘇軾生平不斷被貶經歷,引導學生體會蘇軾之“狂”是貫穿其人生始終的一種樂觀、豁達的積極的人生態度。至此完成了對蘇軾的人物形象的立體塑造。
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要引導學生“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次教學活動,我也從中有所得:
1.文本的立體細讀——簡約而不簡單
對于語文老師來說,文本的立體細讀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表現在第一教師對文本語言的考究,尤其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往往一個字就可以成為整首詞的靈魂所在。在這個文本解讀過程中,以這個詞為中心,教者引導學生細致分析字里行間的表達方法、修辭手法,層層解剖作者豐富的情感韻味。字詞層面的文本細讀是語文工具性特質和教學目的雙重規定的。第二教師對文本形象的探究,一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凝結,在字里行間有著作者本身的影子。文本的立體化細讀,不單單是教者與學生對文本語言細嚼慢品的發現過程,更是認識作者形象豐富性的一個抽絲剝繭的探究過程。因此,在文本的立體細讀中,教師所收獲的不僅僅是對言語的解讀、感受,還有對文章作者情感演繹的過程的感知、體味。這是一種雙重收獲的過程,讓作為知識接收者的學生完成了知識的積累、運用,從一定層面上提高了欣賞品位。
2.知識資料的立體呈現——精巧而不突兀
語文知識的呈現是一種樹狀的結構,主干部分自然是文本所呈現的直觀的、簡單的內容,但文本本身的外延內涵恰恰是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它好比是旁逸斜出的枝干,給語文課堂平添了幾分魅力。如何精選資料,如何適時安插資料,如何做到前后資料的緊密聯系,這是每一個語文老師需要考究的問題。盡心、精心去設計、編排,這樣的教學備課、實施過程無疑是立體呈現的過程,更是教者智慧的立體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