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濤麗
摘 要 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對的教育環境、教育客體、教育手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針對此情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在傳統顯性教育的基礎上加強隱性教育。本文分析了隱性教育的內涵和特點,提出了高校應從物質形態、制度形態、精神形態、虛擬形態四個方面大力開發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 高校 隱性教育 思想政治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采用顯性教育的方法,對受教育者進行正面的、直接的灌輸,教育者的意圖、目的非常明確。隨著當代大學生主體性意識的不斷增強,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顯性教育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我們應對傳統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反思,繼承傳統方法的優秀之處。同時借鑒美國等西方國家高校的做法,構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對大學生進行滲透式的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 高校采用隱性教育的必要性
1.1 教育環境變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政治的多極化帶來了文化的多元化。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科技、經濟的優勢通過文化產品等各種途徑大肆宣揚西方民主制度和價值觀,中國的主流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大學生在吸收外來文化精華的同時,缺乏足夠的認知、選擇、思考和批判,我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觀念、人生觀、價值觀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有些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急劇變化。
從國內形勢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我國社會生活環境正發生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出現了理想信念模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泛濫等現象。
1.2 教育客體接受方式的現實需要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要求我們把握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從教育客體來看,新時期的教育客體是“90 后”大學生,他們成長在一個經濟迅速發展、信息高度發達的年代,這樣的成長背景和成長閱歷使他們在思想接受方式上呈現出獨有的特點。
在思想上,“90 后”大學生的思想活躍、視野開闊。喜歡獨立思考,自我選擇性極強,很少對某種價值觀盲目認同。在行為上,“90 后”大學生喜歡張揚自我的個性,他們創新求異,很少出現趨同現象。在生存環境上,網絡是“90 后”的生存環境特征,他們與網絡是魚和水的關系,他們習慣了用網絡獲取接收信息。同時“90 后”大學生身上也暴露出很多的缺點。很多“90 后”大學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集體觀念淡薄,社會責任感不強。奉行利己主義,以自我為中心,團隊意識較差。在生活上,缺乏艱苦奮斗精神,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薄弱。
1.3 教育效果亟待增強的迫切要求
多年來,我國實行的是“我說你聽,我令你行”的強制灌輸式的傳統思想教育模式。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課“兩課”,老師硬性單向輸出理論知識,老師停留在道德知識和倫理的宣講上,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兩課”教材的陳舊和課堂上忽視或回避社會熱點問題等現象,使學生對“兩課”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課堂教學沒有在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政治覺悟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傳統的顯性教育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能達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為了提高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然要求實現教育方法的創新。
2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特點
2.1 隱性教育的內涵
所謂隱性教育,是對應于顯性教育方式而言的一種教育方式,顯與隱是二者各自的基本特點,也是二者之間的根本區別。顯性教育是一種顯露的、直接的“有形”教育,而隱性教育則是一種隱藏的、間接的“無形”教育。隱性教育是指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教育者將教育的意向、目的隱藏到大學生周圍的生活環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動中,使受教育者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心靈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啟迪,進而潛移默化地達到教育目的。
2.2 隱性教育的特點
(1)隱蔽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兩課對政治理論進行宏觀式宣傳。而隱性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不是非常外顯和直截了當的,隱形教育往往借助豐富的教育介體,將教育的目的和意向潛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各種活動中,能夠有效覆蓋生活空間。
(2)開放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課堂進行硬性灌輸,通過教師講授來完成教育目的,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隱性教育的教育途徑是開放性的,教育方法是愉悅性的。以不同的方式、角度、途徑、層次對大學生施加全面的、綜合的影響,從而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層次地進行。
(3)自主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重視單一主體,重視教育主體的單向作用,忽視了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民主平等和雙向交流。而在隱性教育中,教育角色意識的淡化使大學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教育客體,教育主體能夠以平等身份進行互動交流,避免了直接的、明顯的外部強加的意圖造成的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教育客體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活動,能夠激發參與意識,通過教育客體自身的同化、接受和順應達到教育的作用。
(4)持久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教育主體的說教為主,教育客體的心理狀況容易出現反復。而隱性教育是一種無意識的接受行為,是自我選擇的過程,教育效果也更加鞏固而持久。在隱性教育中,個體的頓悟和內化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教育客體形成穩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觀念,給教育客體帶來長久的、深刻性的影響。
(5)非預測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課堂的考核來定量定性分析,而隱性教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對教育客體的內心帶來激蕩和變化,所以隱性教育的教育結果是非預測性的。
3 高校如何發揮隱性教育功能
3.1 物質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物質環境包括校園規劃、建筑設計、基礎硬件設施、自然人文環境等在內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場所,從總體來說是顯性的物化形態,但它具有隱性的教育功能。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良好的校園環境中的雕塑、石刻以及建筑物,一草一木都被賦予了生命和情感,積淀了一定的歷史與傳統的文化價值,述說著大學的文化和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同化著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能對學生的優良思想品格的形成產生重要的熏陶作用。
3.2 制度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制度環境包括管理理念、規章制度、管理者工作作風等方面。首先高校應該樹立正確的管理理念。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高校管理工作也應該規范管理、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大學生的過程。同時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要堅持民主參與的理念,提升學生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其次高校應該優化管理環境建設。高校管理的規章制度中包含有平等、自由、嚴謹、公正等思想內容,因而建立健全科學、合理、規范的制度文化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要求融入教育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中,不僅有利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而且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質、人格等健康發展。最后高校應該加強管理者自身建設。高校領導者公平民主的作風、平易近人的待人態度,管理教師高度自覺的服務意識、嚴謹高效的工作作風、敬業奉獻的精神等,在無形中感染和教育著大學生。
3.3 精神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要塑造高校人文精神。大學生在入校后便會全面、無意識地接受高校文化的熏陶,并會對自己的思想觀念、道德行為、價值取向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必須大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政治氛圍,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健康活潑的文化氛圍,安全文明的生活氛圍。其次要重視教師的言傳身教。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對學生起到隱性教育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師應該堅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原則,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高道德品質,以堅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感化學生。
3.4 虛擬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是當代大學生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而言網絡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網絡作為信息交流與傳播的重要渠道,可以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交往空間,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成長。對高校而言網絡是實施隱性教育的重要載體。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多樣性可以淡化教育者的權威說教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高校應該優化網絡信息資源,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首先,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網站,努力掌握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一方面通過形式豐富多樣的網絡活動弘揚主旋律,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建立網絡互動平臺,了解廣大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釋疑解惑,化解矛盾,及時解決,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其次,要加強對學生的網絡倫理、網絡道德、網絡法制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氛圍,提高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和運用能力。最后要提高大學生網絡時間的管理能力,增強自律與自我約束,防止大學生沉溺于網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