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霞
最近,聽了一節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認識小數”的《比較小數的大小》,感覺這節課上得很順暢:先比較整數部分的數,再依次比較小數部分的十分位上的數、百分位上的數……從學生的反饋來看也沒什么難度,教師講解的、反復練習的似乎都是學生一看就會的知識,40分鐘的教學效果在5分鐘內已經全部體現了,教師卻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教這些知識點。難道數學學習僅僅是數學認知活動?難道課堂上僅僅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怎樣才能把簡單的教學內容上出數學味,充分演繹出深刻而精彩的課堂?
場景1描述:課前,老師設計了三組練習,一組是比較整數的大小,一組是小數的組成,一組是涂色表示出小數。課一開始,教師就進行校對檢查。
從老師設計的三組復習題可以看出,教師意識到舊知與新知有緊密的聯系。但在教學這個環節的時候,只是讓學生報一報答數,表揚一下就過去了,處理得比較簡單。
教學的著眼點,不是草草完成預設的教案,而是關注學生,順應學情,努力尋找兒童思維的生長起點。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正是這樣一個兒童思維的生長起點。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可以從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遷移過來,所以教師在復習時可有意識地請學生說說比較的算理和方法。
場景2描述:教師出示圖,引導:“三角尺和練習簿比哪個貴一些,就是比哪兩個小數的大小?”學生回答后,教師揭題板書:比較小數的大小。“你是怎么比較的?和同桌說一說。”全班交流時,學生說到了三種方法:
(1)逐位比:整數部分相同,看小數部分,十分位上6>4,所以0.6>0.48;
(2)小數的組成:0.6是60個0.01,0.48是48個0.01,0.6>0.48;
(3)畫圖:畫個圖就可以知道0.6>0.48。
課后老師反思時感到疑惑:怎么沒有學生想到書上的第一種方法?把0.6元化成6角,把0.48元化成4角8分再比較。
建構主義把情境、協作、對話、意義建構當做現代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認為創設數學情境在數學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進一步回顧分析教學的過程,老師創設的情境過于簡單,過早地把“比較兩個數量的大小”抽象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割裂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我們要重視情境的創設,不能草草收場,敷衍了事。
另外,還有一個疑惑:全班交流時第一個學生就概括出了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而且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掌握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的方法,那其他的方法還要不要交流呢?
以前教學比較小數的大小,重點是比較的法則,教材里列出若干方法與規則,要求學生理解和應用。新課改后我們究竟要教什么?進一步分析例7和它下面的“試一試”,有一位小數與兩位小數的比較、兩位小數與三位小數的比較,有整數部分都是0的小數相比較,也有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相比較。教材編排例7的意圖非常明顯,要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比:可以聯系實際數量,比0.6元與0.48元的大小;還可以把0.6和0.48變成相同計數單位,比含有單位的個數;喜歡形象思維的學生,可以在相同的正方形里分別表示出0.6和0.48,看誰的圖形大些。當然如果學生使用其他方法,也是允許的。各人比較時選用的具體方法雖然不同,本質上都是根據小數的意義展開思路的,很顯然小數的意義是比較小數大小的原理,“先比較整數部分的數,再依次比較小數部分的十分位上的數、百分位上的數……”是比較小數大小的具體方法,教材把比較小數的大小作為小數概念教學的一部分,顯然是通過比較大小進一步充實小數的概念,鞏固小數的意義,而不是僅僅為了得到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而已。
場景3描述:比出0.6和0.48的大小后,鞏固練習整數部分相同的小數大小比較:0.54和0.45,0.7和0.69。引導概括整數部分相同,我們只要怎么比?接著老師出示0.13和0.129,0.27和0.223,0.716和0.713。比出大小后老師問:十分位相同,我們只要怎么比?再出示:7.96和8.23,5.32和6.23,10.1和8.99,逐一比出大小后老師進一步引導:這組數與前面的兩組數有什么不同?整數部分不相同怎么比?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小數比較的方法。
老師重組教材的目的很明顯,把比較小數大小的法則分解成三種情況,逐一教學,這樣安排容易同化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使比較數的大小的知識系統化,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但是,這樣將教學教學內容分成一系列連續的小步子,每一步包含的內容很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對每一步都作出反應,并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學習。這樣的教學降低了教學內容的難度,單純從掌握知識與技能的角度來說,省時,高效。但從實現另外三個目標的角度分析,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非常狹窄,削弱了思維的力度。況且數學知識的系統化不是孤立的教學目標,而是一種教學策略,具體地說,在教學中應當注重知識的整體呈現,并突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創新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有機會探索并發現這些聯系。因為數學知識的聯系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又是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還是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活力。
場景4描述:在鞏固練習環節,依次完成練習六的第7、8題,接下來的練習沒有采用書上的題目,而是補充了比跳遠成績和跑步成績,最后在一個“摸三個數字組成一個兩位小數比大小”的游戲中結束了本堂課。
應該說教師能抓住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練習,借助抽數游戲比賽,巧妙地將游戲過程轉換為比較小數的大小的練習過程,練習的量也較多。教師在游戲活動中,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發言踴躍,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但是,從練習題目的難度來分析,學生只是在同一層次反復操練,他們的思維沒有得到發展。雖然本課題教學內容的思維深度沒有其他內容那么明顯,但仔細研究教材,還是可以設計出一些變式練習來促進學生思考,從而發展數學能力。教材這一課的練習編排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尤其是每一道習題還給教師留下了進一步開發與創造的余地。例如練習六第7題的第一組,還可以引導學生繼續看圖思考:還有哪些小數也比0.1小,以發展學生的數感;第二組,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中間的參照數0.3進行比較,以豐富學生的比較策略;第三組,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計數單位的角度進行思考。最后,借助數軸上的點,幫助學生體會:直線上的點位置愈靠右,這個數就愈大,反之愈小,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完成第9題后,可以補充一些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習題,進一步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拓寬學生的視野。第10題:7.31>□.4,0.542<0.5□3,引導學生思考□中可以填什么數,所填的這些數必須符合怎樣的條件,以提高學生思考的層次;第11題:改編成用1、2、3這三個數字和小數點一共可以組成多少個不同的小數,最大和最小的各是哪一個數,如何有序地尋找答案?從而在開放的問題情境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更具條理性。
練習是數學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獲取數學知識的有效手段。教師在設計和使用練習習題時,沒有必要挖空心思、一味地求新,在充分把握教學目標和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用準、用足、用透教材提供的現成資源,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當然也可適度補充一些教材以外的資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
“數學味”,源自對學生認知特點和知識經驗的充分了解;“數學味”,源自對學生潛能的充分尊重;“數學味”,源自對教材內容的理性把握;“數學味”,源自對課堂練習的智慧加工。只有我們教師深度挖掘,智慧和真情的付出,才能演繹深刻和精彩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