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真 宋堅之
摘要: 目前很多學生基本上都已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但聽力一直是最薄弱的環節,學生們能夠輕松地聽懂自己老師的話,對聽力課上的材料也基本能聽懂,但對與英語本族語人之間的講話卻很難聽懂。針對這一問題,作者根據自己聽力教學的實踐,分析產生這個問題的幾個原因,并提出幾種改進方法。
關鍵詞: 聽力理解影響原因改進方法
我們要求學生的英語學習通常從聽、說、讀、寫這幾個方面著手。很多學生基本上都已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掌握了一定詞匯量,能閱讀一般的文章,進行簡單的對話,甚至學生們能夠輕松地聽懂自己老師的話,對聽力課上的材料也基本能聽懂。但一旦遇到真實的聽力材料,特別是聽英語本族人之間的對話時,他們往往就會感到很不適應,即便是一個人名的發音、打招呼用語或很簡單的措辭和表達方法也都構成學習者在語音上的聽力困難,所以聽力就成為很多學生學習英語最薄弱的環節。
提高和發展學生的英語實用能力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語言學家威尼茲赫里茲認為:“大量的事實說明,兒童學說話的過程是先聽懂,然后說話。”由此,我們可以推論,“說”是“聽”的能力的一面鏡子,它們均需同樣的語音知識和文化知識。聽懂、理解得越多,大腦儲存的語音信息就越多,口語就越強。這一原理應用到語音教學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聽力訓練是語音教學任務的首要任務之一。教學中我們也發現,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好壞與其精度課成績的高低成正比關系。由此可見,英語的聽力教學意義重大。
一、影響聽力理解的幾個原因
1.語言環境的影響。
在目前的英語學習的環境中,學習的語言材料主要來自教材,學習的主要場所是課堂。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聽懂或跟著朗讀,教師總是盡可能地把每個單詞甚至每個音節都讀得十分清楚,語速放慢,從而使語流失去了正常的節奏。學生在這種語言的長期熏陶下,必然會對自然語言感到很不適應,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課堂英語及其聽力材料都只注重教授規范英語,而不注重教授生活中存在的并不一定規范的語言,不注重發展學生在不同語境中的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不了解對于同一個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讀法,使用不同的方言、語調、節奏等,甚至會有一些錯誤的發音,那么,這些都會對學生的聽力理解帶來很大的障礙。
2.詞匯量的影響。
多聽確實是提高聽力理解能力的一種積極手段,但聽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聽的次數多少,也不完全在于聽的內容長短、難易如何,它是一個人英語知識的全面體現,而所有英語知識的基礎便是詞匯。詞匯量在英語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訓練的基礎,聽力自然也不例外。聽力理解中的每一個對話、語段、語篇都由句子組成,而句子的基本單位正是詞或詞組。在聽的過程中,我們能模仿出聽到的發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就無法把與其所代表的符號——詞聯系起來,也就無法得知符號所代表的事物——意義。因此,從理論上說,詞匯量的大小在一個側面決定了聽力理解程度的高低。
3.閱讀能力的影響。
從母語技能的發展順序看,聽說先于讀寫,即在聽說的基礎上進展到讀寫。母語學習過程的順序是:字母—詞—句—篇章,與此同時,要逐漸完成語音特征圖式的建立(如音、節奏、語流、語調等),因此,字符圖式與語音特征圖式的建立是同時的。但在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是同時起步的,而且,在教學中由于受到教學大綱、內容、時間、方法,以及學習環境和個體差異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四種技能在實際上不可能做到同步發展。比如,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時間往往超過聽力訓練時間,在讀的過程中又常常采用默讀的方法,這樣,聽覺器官和視覺器官的發展勢必不平衡。實驗證明,對同一個或若干已學過的詞,學生聽和看的反應是不同的,通過視覺辨認的能力大于其用聽覺辨認詞的能力。學習者主要是以字符為基本媒介開始學習英語的,讀的能力(同時調用語音和字符圖式辨認字符)在英語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閱讀能力直接影響著聽的能力。
4.記憶力的影響。
聽并非是被動消極的,它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信息解碼過程,它是一個主動積極的對信息進行認知加工的心理語言過程。記憶與聽力理解密切相關。在聽的過程中,對語言信號產生的記憶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因此記憶的痕跡十分膚淺,其保持量也相當有限。人們憑借這種記憶分析、辨認語言信號,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采取一系列認知策略,然后把信號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來,達到理解的程度。由于這種瞬時記憶和短時記憶保持的時間很短,在聽力范圍內,保持的時間最多不超過1分鐘,這樣就給聽力理解帶來了一定局限性,大大增加了聽力理解的難度。
5.語言運用能力的影響。
學習者對一種新的語言的語音和音位的敏感性往往是在實際使用語言中逐漸獲得的。聽是對口頭信息的接受和解碼,是一種基本的交際行為。聽力教學的本意應該是使學習者獲得直接聽取信息的能力,即交際意義上的聽力。有效的聽力培養必須對聽的技能技巧加以針對性訓練。
6.情緒狀態的影響。
聽者的情緒狀態是影響聽力的一個主觀因素。具體地說,在不具備良好的聽的動機和自信心的情況下,聽者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從而干擾聽的過程。這就是所謂語言輸入中的“情感過濾”問題。
二、改進方法
1.糾正發音。
在不影響正常教學進度的前提下,最初幾節課重點糾正學生的發音。幫助學生發現發音錯誤,提高必要的語音知識水平。否則,如果學生頭腦中對英語的基本發音規律概念(如:連讀,不完全爆破,弱讀等)混亂,存在大量錯誤印象,那么,這些印象無論如何也不能與正確的發音信號輸入相匹配,就根本談不上學生對有聲話語的正確理解。讓學生平時說英語時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發音特點,可以加深對這些特點的理解,調動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而且在與他人的交談中也可以見識到各種各樣的語言,有利于他們全方位、多層次地接觸語言材料。
2.熟悉各種語言場景。
教師應該在聽力課上提供充足的機會使學生見識多種多樣的語言,讓學生聽到和習慣各種不同的語音語調,包括男女老少、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們各式各樣的話語聲音。此外,有必要在聽力材料中增加各種背景聲音,增強學生在復雜的背景聲音中準確分辨出語言信息的能力。在實際生活中,語言傳遞信息常常伴有各種干擾因素,比如各種噪音,因此聽力課上應該適當安排學生聽有雜音的材料。
3.實現教材多樣化,靈活、創造性地調整和補充材料。
教材既要為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供最佳的語言材料和實踐活動,又要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還要具有“可教性”。目前,很多教材內容過于單調、太規范、太標準,材料不能太陳舊、太文學化,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適當增加泛聽的材料,內容涉及名人傳記、趣聞軼事、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從而大大豐富學生對英語國家背景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4.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為開展多媒體教學提供了條件。在聽力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全方位實施英語教學,將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綜合起來,充分利用各種感官的優勢,達到看、聽、說、寫融為一體的效果。圖像資料、圖片資料和聲音資料交相輝映,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聽力教學存在著一定的規律。為了更好地開展聽力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和綜合素質,如何明確教學方向、原則,探索教學方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手段達到教學目的,需要我們不斷地深入探討和實踐。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還應培養良好的聽力習慣,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及語法結構知識,改變思維方式,講究聽力技巧,提高記憶的速度和增強記憶效果,教師要引領他們通向有效聽懂英語的坦途。
參考文獻:
[1]英語教學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英語語言藝術[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2.
[3]任素貞.策略教學法與外語聽力教學[J].外語界,2003,(2):55-60.
[4]盛躍東.情景聽力理解測試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行性[J].外語教學,2001,(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