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常虹
摘要: 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概括和總結。概念的界定是學習的前提之一,高中生在學習歷史時會接觸到很多歷史概念,教師會根據教學需要進行解讀,在解讀過程中,由于教材、學生和教師的某些因素會導致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難,作者嘗試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鼓勵學生對教材進行自主解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歷史概念教學自主學習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概念很多。如果不弄清楚詞語的內涵和外延,就無法對歷史事物準確把握,也不能實現對歷史材料的合理解讀。但是高中學生在理解概念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困難。學生學習的困難在哪里?教師教的難點又在哪里?教師怎樣做才能夠使學生聽得明白,從而理解到位呢?我認為教師應主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從教材實際出發,較多關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
一、學習歷史概念存在的困難
(一)教科書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編排體例上,教科書采用模塊和專題的編寫體例,將中外歷史混合編排,有很多優點,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首先,同類知識過于集中,不利于學生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內容跨度大,高度概括,增加了學生的認知難度。最后,歷史發展的時序性不清晰,學生不容易搞清楚歷史內容的先后順序。
(二)學生存在的困難。
首先,學生通史的知識背景有一定欠缺。浙江省初、高中采用的教材都是專題式教學模式,多數學生的歷史學科基礎是只見專題,不見體系。其次,學生相關學科知識存在一定不足。以必修二為例,這本書主要以經濟文明的發展為研究對象,在課本中出現了很多經濟學方面的專有名詞、術語,學生欠缺相關的知識背景,教師要適當進行解釋。
(三)教師存在的困難。
首先,教師自身知識儲備不足,教材的容量很大,難度也深,教師在有些問題上囿于學識所限,需要一邊教一邊學。例如:對人文主義的理解,對宋明理學的掌握;其次,教師對學情的把握程度有限。課程的設計具有持續性和有序性,教師應當考慮學生當前的學習如何與其前、后階段相聯系。教師要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與能力的程度進行課程的詮釋和歷史概念的解讀。
二、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的處理方案
從教學實踐看,教師在備課時主要把精力放在對教材的解讀上。我認為備課時可以更多考慮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進行課程的詮釋和歷史概念的解讀。在“備學生”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比較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培養。
歷史概念的種類很多,根據教學實際,我主要對兩種概念的解讀進行了分析與嘗試。
(一)對于學術性強,課本又缺乏相關知識背景介紹的歷史概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教材內容出發,通過尋找相關史實、歸納內在規律、提煉概括總結三個步驟進行分析,整個過程主要由學生自主參與、自我歸納,教師做一定指導。
例如: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這三個歷史概念,學生本來理解起來就疑云重重,課本又較缺乏相關背景知識,如果展開分析,教師就需要進行大量補充說明。而且即便如此,學生可能還會陷入新的概念的分析理解的過程中,老問題沒解決,新問題又出現,問題可能會復雜化。結合這一問題,這里對學生自主分析的步驟進行如下分解。
首先,請學生在教材上分別找到與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這三個概念相關的章節。“壟斷資本主義”一詞出現在必修二專題六“導語”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發展成為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一句中;而“壟斷”及“壟斷組織”則出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中。“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一詞出現在必修二專題六第二課《羅斯福新政》的“渡過難關”一目的“真正使美國徹底擺脫這場危機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爆發后,美國經濟被納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中,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迅速發展。”一句中。在必修二專題六的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的第一目“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詳細闡述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鞏固和發展的原因、表現、與西歐相比的特點及其實質。“國家資本主義”一詞出現在必修二專題七第一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的第三目“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中。
其次,理清概念的基本要素:歷史時期、相關國家、國家類型、相關歷史事件或現象。“壟斷資本主義”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關系密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與羅斯福新政、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關系密切;“國家資本主義”與新經濟政策、蘇俄、社會主義國家有一定關系。
再次,讓學生尋找出概念與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基本得出這樣的一些認識,也許是不成熟的或者是科學性不強的,但是教師可以在學生解讀中發現存在的知識誤區或誤解。例如:學生基本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的認識:壟斷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產生的,資本與生產高度集中形成壟斷,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結果;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羅斯福新政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摸索出的一條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有效途徑。國家資本主義對于社會主義的蘇俄而言是在維護公有制的前提下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探索性措施。
最后,借助書籍了解專業解釋以便形成正確認識。
這個分析的過程只是讓學生初步區別概念的內涵,不做更深入的分析。從中學生認知發展需要來看,類似這樣的歷史概念淺嘗輒止即可,只要區別清楚使用的范圍和背景,對應清楚相關的歷史史實就夠了,太多太深的分析和說明會加重學生的理解負擔。
(二)對于關聯眾多歷史事件的核心歷史概念的解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發掘教材史實要點,通過設問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概念要點,并注重建立概念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
例如:在必修二專題五《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中,課標明確要求學生掌握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和掠奪、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在授課時,教師可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四個歷史事件與世界市場之間邏輯關系的分析上,而忽略了學生甚至不太清楚世界市場。教材并沒有解釋什么是世界市場,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邏輯關系建立相對困難,教和學脫節。我就曾經聽過的《工業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場形成的?》這節課進行嘗試。這節課要講清兩個歷史概念,一個是工業革命,一個是世界市場,并在此基礎之上重點讓學生理解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
首先,教師請學生回顧: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與掠奪對世界市場的形成有怎樣的影響?進而設問:工業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場形成的?在學生不知如何著手解決問題時,教師以課本為依據,摘錄相關史實羅列,讓學生理清工業革命中的事件與事件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羅列的相關史實如下:(1)海外殖民擴張;(2)圈地運動;(3)手工工場的發展;(4)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5)紡織技術革新;(6)近代機器大工業誕生;(7)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確立;(8)瓦特改良的聯動式蒸汽機;(9)燃料工業、機械制造業、冶金業、材料工業、交通運輸方面的革命;(10)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11)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12)加快了城市化進程;(13)第三產業的發展;(14)部分人群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15)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16)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選取的史實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充分利用了文本資源。在引導學生理清事件與事件之間內在邏輯關系時做以下設問:(1)將以下歷史現象分類;(2)標注類別及歷史現象彼此的關系;(3)總結工業革命的概念。設問緊緊圍繞歷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展開,學生在這個分析過程中明確了工業革命的背景、經過和影響,對工業革命的概況也就清楚了,實現了對工業革命這個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工業革命的基礎上,解決“工業革命如何催生世界市場”和理解“世界市場”就容易多了。
其次,為便于學生建立起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于課本未作詳細說明但又在課本中若隱若現的“世界市場”的基本特征,教師進行補充性說明。所做說明如下:世界市場的基本特征有(1)市場空間:遍布世界,聯系緊密;(2)貿易總額:急劇增加,持續發展;(3)商品結構:西方商品,東方原料;(4)貿易制度:自由主義,確立準則。教師通過設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工業革命是怎樣讓世界市場的四大特征具備的?學生在理解工業革命的基礎上可以較容易地歸納出如下要點:①通過殖民擴張和交通運輸業的革命使特征一具備;②通過提升技術含量,增強產品競爭力使特征二具備;③通過機器生產為中心的國際分工使特征三具備;④通過經濟思想引領與政府政策推動使特征四具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實際理解能力出發,從教材基本史實出發,由淺入深,又深入淺出地解決了多個難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理清了歷史概念,而且理順了歷史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
總的說來,教師在分析解讀歷史概念時,可以根據不同歷史概念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方法,尤其是重點考慮學生具備怎樣的相關知識背景,怎樣能夠使學生充分利用課本。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理解契合程度越好,學習目標的實現就越理想,對概念的解讀也就會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