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財政“透明度”是張反腐試紙
清華大學《中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81個市政府,達到全國財政透明平均水平的僅43%。如果按照“60分及格”的標準,則僅有7個城市過線,及格率僅為8.6%。
財政透明的道理其實很通俗。財政,本就是“取眾人之財辦眾人之事”。正是遵循這個邏輯,2007年發布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了“陽光政府”的信息公開要求: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會公開。遺憾的是,條例自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以來,不愿公開、不敢公開、不屑公開者比比皆是。特別是有限的公開中,“選擇性公開”的傾向更為明顯:在財政公開的信息中,地方政府更愿意公開預算,而不是決算。
有少數地方的財政“透明度”有限,離不開三個背景:一是省級財政透明度本就不盡人意?!?010年中國省級財政透明度排行榜”顯示,針對2007年全年省級地方政府財政信息公開情況,得出的財政透明度平均得分僅為21.87分(總分100分)。二是公開得過細過明白,“后患”讓人頭疼。三是公開或者不公開、假裝公開,實際上并無多大的差別,大不了群眾質疑兩聲,遠不如政績考核傷筋動骨。
眼下,反腐是個擺得上桌面討論的熱詞。制度反腐還是理念反腐,技術反腐還是體制反腐,都是可以商榷的命題。但就細節而言,腐在哪里、順著摸瓜的“藤”在哪里,地方財政亂象給公共監督或頂層設計提供了扎實的樣本。
下基層應多些“身累而心喜”
“路為紙,行作筆,心當墨”。親臨一線方明實際情況,深入基層才能知政得失。領導干部跳出文山會海,把握發展脈動,不僅表明貼近群眾的鮮明態度,更是回應現實關切、加強微觀治理的務實行動。
下基層不難,走一遭即可;但有實效不易,得察實情、干實事才行。近日,福建開展的縱橫全省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工作檢查,為干部下基層提供了值得關注的新鮮樣本。為期十余天的“拉練”式檢查把各地的亮點、問題和訴求曬在明處,參與的干部深受觸動,激發起各地比拼的工作干勁,由此帶動實際問題的解決、干部作風的轉變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下基層檢查督促工作最忌浮光掠影,最怕一團和氣,導致“檢查一陣風,過后一場空”。福建省的這次“拉練”要求,“表揚的話少說、不說,多擺問題、多找不足”,并通過“現場問責”、“當場評點”、“公開問答”等程序直面問題、直陳對策,確保檢查工作能落到實處、細處。
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創造了不少干部下基層的新鮮經驗和成功做法。不管是臨時檢查還是蹲點常駐,也無論是訪貧問苦還是傳經送寶,深入基層的主旨都是讓“干部受教育、群眾得實惠”。這就要求干部下基層必須俯下身子、腳踏實地,使下基層真正成為察民情、解民憂、興民利、聚民心的過程。須知,真正深入才會“累”,取得實效自然“喜”。愿更多求真務實的“拉練”,為推動地方科學發展再添動力,更聚民心。
理性批評是一種價值堅守
這其中也出現了大量非理性批評,比如地域間的攻訐謾罵,對某些當事人的跟風指責,在網上并不少見。這樣的情緒宣泄,很難說有什么積極意義。
批評理應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繁榮進步做出貢獻。這種批評,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有益于問題的解決。其實,真正的批評從來都是真理的,批評的力量源自其中蘊藏的理性。魯迅先生早就說過,“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中國正在經歷向現代社會的深刻轉型,這種轉型在思想價值層面上與理性密切相關,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其標志之一就是人們普遍擁有較高理性水平。
理性雖然是抽象的,但緣自現實。身邊的許多事例,都可以讓人直觀地感受理性、體會理性批評的風采。當綠豆、茄子被炒作為養生神品時,要相信常識、不盲從跟風;當一些地方將小偷游街示眾時,要敢于為被示眾者的權利吶喊、不漠視他們的尊嚴。獨立思考、尊重常識、平等寬容等價值理念正是理性批評不可或缺的基礎。
理性批評需要批評者超越一己之利。今天的利益主體趨于多元,批評的多樣有時就是利益多樣的直接呈現。菜價高了,有人歡喜有人憂。勞動力價格上升了,勞動者歡迎,用人單位卻為成本增加苦惱。很多現象往往表現為利益博弈,如果不肯跳出私利,用理性的眼光作一番打量,往往會被利欲蒙蔽。這在當前有特別的現實意義,需要人們在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個人利益和其他利益中學會理性思考問題,實現共贏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