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筱凈
國家有機認證費用過高,參與式認證讓消費者似懂非懂,有機理念真正破土尚待沖破迷思。
仿佛從誕生那天起,社區支持農業(CSA)就和健康安全有著不可剝離的關系。2009年以來,CSA在中國的持續升溫給自身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成為消費者之前,大部分市民都有些許疑問——“有機理念”是否等于有機菜?“有機理念”是否能讓我們吃上放心菜?
如今,大部分CSA農場聲稱自己以“有機理念”進行種植。從鳳凰公社的“遵循自然活力有機農耕法”,到悠然社的“自然農法耕作,嚴格遵循國家有機農業的生產規范”,再到三分地的“絕對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采用有機種植的方式”,說法各異,卻本質相同。
事實上,這些“有機理念”基本上等同于不添加任何農藥化肥和除草劑,或在此基礎上延伸,主張多種種植、種養結合、杜絕不可持續的種植方式等。
而一些農場主,也聲稱自己種出來的蔬菜就是有機蔬菜——即便他們沒有通過任何有機認證。
國家有機認證:太貴太費事
目前,我國有機農產品實行認證機制,有效期為一年。即只有通過了國家的有機認證之后,方可叫做有機農產品。國內經過國家認監委批準的認證機構共有23家。
截至去年底,獲得有機認證的企業共有7728家。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常務副主任李顯軍告訴《民生周刊》,目前國內CSA農場農戶進行國家有機認證的極少。
據李顯軍了解,目前化學農業種植的利潤率約為3%—5%,而有機認證農業的利潤率高達30%—50%。利潤率如此之高,又符合CSA環境友好的宗旨,為何鮮有CSA申請有機認證?
“我們也想做,但目前財力不足。”談及此,北京翡翠灣農場負責人孫德偉有些無奈。他希望能夠通過認證證明自己的產品質量,更希望通過標有有機認證小標簽的產品在市場上賣出一個好價錢。
“我咨詢過認證機構,50畝土地,一年的認證費要15—20萬元,這錢我們貼不起。”孫德偉說。這也是許多CSA農戶、小農場的心聲。
參與式認證:消費者似懂非懂
更多農場倡導的是參與式認證。在我國,這類認證僅有一年多的發展歷史。“你覺得什么是參與式認證?你見沒見過相關文件?”“小毛驢”消費者尹瑞慶反問。
而在北京農夫市集負責人常天樂看來,參與式認證在國內僅僅處于探索階段,在北京農夫市集,他們正在制定一種類似的參與式保障體系。
“并不是消費者真的去認證,而是消費者去監督。”“小毛驢”創始人石嫣描述了目前國內參與式認證的工作方式。“首先,農場農戶的消費群體較為穩定,因此農戶會有好好種菜的責任感;其次,許多農場都是24小時開放的,消費者可以隨時去菜地里進行監督;再次,部分農場有勞動份額,市民經常來菜園種菜,這也增加了消費者的監督次數。”
可對于大部分沒接觸過種植的都市人群來說,進菜地容易,監督卻難。
在北京農夫市集,工作人員齊大福坦言,雖然市集消費者幾乎每周都會下農場參觀,但至今也無法專業地看出,一塊土地是否按照有機理念進行種植。
“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應該抱成團。新進消費者可以向資深前輩咨詢。只要多參與、多學習,很快就能養成基本的鑒別能力。”常天樂介紹,網上有許多小貼士可供消費者學習,“比如土壤里有沒有蟲、青蛙、蚯蚓?路邊是不是野草野花很多?這些都能說明種植的無害性。”
然而參與式保障機制保障的是什么?認證的又是什么?尚無確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