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6月6日,北京中華世紀壇前停著的幾排私家車,顯得格外顯眼。每輛車的倒車鏡上都系著同樣的綠色絲帶,車身的相同位置也都貼著同色系的綠色車貼,上面寫著“順風車”三個筆體略顯卡通的字。
這是由“順風車聯盟”發起的“首屆順風車日”活動現場,在本次活動的發車儀式上由33輛私家車組成的“順風車隊”,分成兩隊,帶著象征綠色、環保、愛心的綠絲帶和順風車貼,在同一時間發動引擎,開始了北京城內的巡游。今后,他們將成為順風車隊伍的中堅力量,讓綠絲帶飄揚在城市的上方。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提到順風車,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被媒體和網友稱為“奔馳哥”、“順風哥”、“順風車大王”的王永。他是國內順風車最早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這個講著一口略帶湖南口音普通話的“光頭哥”,13年來在北京堅持開順風車免費搭人。
令人驚訝的是,他這一堅持,就是13年。“我希望繼續堅持下去,讓順風車能夠蔚然成風。”王永說。
13年來,順風車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支持順風車。
此前,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熱議的“春節回家順風車”活動就是王永和趙普、郎永淳、陳偉鴻、鄧飛聯合發起的。當時全國各大媒體以“緩解春運應動員拼車”為倡議競相報道。春節期間,參與活動的微博網友超過18000人,500余車主幫助約1000余名乘客免費回家過年或返城工作。這次從一個人的順風車到一群人倡議順風車活動的全新嘗試取得了巨大成功。
對于此次嘗試的成功,王永很感激,“當時我提出我們一起做這件事情,幫助不能回家的人免費回家怎么樣,我給他們發去邀請的短信,得到的回復基本上是‘行、好。”
“我本身是一個謹慎的人,在CCTV這個平臺上,比較受關注,所以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確保這個事情要安全、可靠。我從自己的角度也是做了一些權衡和判斷,還是決定發起這項活動,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央視著名主持人郎永淳表示了對順風車活動的高度支持。
“過節的時候看到很多人買不到火車票。如果能讓他們搭便車回去,是很溫暖的事情,我很樂意支持。”鳳凰周刊記者部主任、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收到王永的邀請短信后,對公益事業充滿熱情的他第一時間表示了支持。
據王永介紹,在五個人中,郎永淳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監視人,因為郎永淳做事情一絲不茍。他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包括對活動細節的質疑,更加完善了活動本身。鄧飛更多的是一種熱情,郎永淳則是理性,而趙普還為順風車活動爭取到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支持。
就這樣,順風車活動在一群人的努力下,越來越風生水起。
“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匯集了很多人的力量一起來做,就不容小覷了。”“春節回家順風車”活動的成功讓王永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常態化的嘗試
“在春節前這樣一個特殊的契機發起,逐漸把順風車變成常態化的活動,是很有意義的事情。”郎永淳說。
“常態化不是一個行動,不像‘春節回家順風車在一個特定時間內做一個特定的事情,公益是每時每刻都在做的。”王永認為常態化是每人每天都在做這個事情。“順風車的參與者們每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順風車活動的常態化做著貢獻。6月6日這個活動拉開了常態化的帷幕。”
“常態化的前提要有好的制度支持,有先進技術的保障,有保險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常態化。”王永表示。
“如何在高科技的平臺驗證上,提供一定的安全性,比如說二維碼的認證,就可以作為重要的車輛身份證。”郎永淳認為在安全性和高科技保障方面還需要更多幫助。
據悉,順風車車貼上的二維碼便可以作為車輛的身份證。今后還會上傳車主信息、車輛信息。搭車人可以進行信息的確認,一旦產生糾紛,這些信息可以作為依據。這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些許顧慮。
車貼上二維碼未來還可以實現在線約車。貼了車貼的車輛停止時,可以進行留言,實現約車。它能夠覆蓋的區域非常廣泛,可以讓更多的人真正參與到順風車活動中,也可以讓更多人享受到搭乘順風車的方便。有了先進技術的支持,順風車常態化將不再是空談。
據“順風車聯盟”介紹,北京和湖南將作為順風車常態化試點地區,目前已有6000份車貼和綠絲帶已于北京發放完畢。
為了讓順風車常態化發展,讓更多人了解并消除對順風車出行的安全顧慮,“順風車聯盟”還得到了保險公司的支持,為每一位參與活動的車主和乘客提供保證,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據了解,在王永等人的堅持和倡導下,全國已有20多個城市有“順風車組織”。“保守估計,全國目前至少有10萬人在開順風車,我們的目標是今年達到100萬,然后經過我們的努力,希望全國有1000萬的車主參與進來。”王永表示。
誤解與堅持
“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到順風車的行動中,在社會上向陌生人傳遞愛心,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引領健康的社會新風尚。”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卜秀均高度評價了順風車活動。
2011年,在小月月等事件發生后,“春節回家順風車”活動無疑成為拉動公眾再次恢復信任度的最好契機。
“盡管如此,順風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更多支持。”提到順風車活動面臨的困難,王永這樣說。
“如何把需求結合起來,不但需要企業和媒體的參與,還需要政府有所作為。比如,出臺政策規章提倡支持順風車,和非法人員區分開;在進出城的高速收費站建立免費通道,免收高速費;在機場引導公眾參與,形成車主聯盟,這些政策和經濟手段便于實施。”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王玉慶在順風車論壇上表示。
“在開順風車過程中,有很多艱辛和誤解,不少人懷著不同的目光看我。有人說我是泡妞,有人說我做秀,我不想做任何的辯解,我做秀做了13年也是值得驕傲的事情。如果每一個人都為了做秀去幫助別人的話,這個社會就更和諧了。”王永坦率地說。
十多年來,王永不但一直堅持開著他的順風車,也一直堅持完善著他的順風車理念,從分享、方便,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再到如今的減緩交通壓力。伴隨理念轉變的是,他免費搭載的路人已逾萬人。
順風車活動在王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中不斷發展壯大。今年高考期間,作為“首屆順風車日”成立后的第一次愛心傳遞,聯盟發起人王永、鄧飛和郎永淳向全國所有車主共同發出了“高考順風車”倡議書,倡導接送孩子參加高考的車主,也能為同社區、鄰里或者朋友中有參加高考的考生提供順風車。這一行動和倡議,再次踐行了順風車公益性的本質。
當一個人將愛好當成事業來做,便會有無窮的力量,用王永自己的話說:“只有臉皮夠厚再加上堅持不懈,才能把這件事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