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09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中指出,目前全球約有1/6的饑餓人口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他們以小農戶生產模式為主,栽培的作物因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高達40%。
同樣的損失也發生在中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病蟲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近500億斤,而農民在植物病蟲害防治方面卻存在各種誤區。農藥和化肥的過度使用已成為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自體來源,其背后則是農技推廣難以跨越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讓植物獲得智慧、減少病蟲害威脅,其核心是讓農民智慧地培植農作物。
來自CABI的調研
5月19日,國內首家“植物診所”在廣西興安縣開診。開診當天,來自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的萬敏,目睹了農民對于農技的迫切需求。“一位30公里外的種植大戶帶著他的染病作物樣本,特意趕來見我們的專家。”作為CABI北京代表處的項目協調員,她參與了“植物診所”建立的整個過程。
包括中國在內,CABI已經在全世界22個國家開展了“植物智慧”項目,以期構建一個全球病蟲害防治系統。“植物診所”是項目內容之一,其二是為植物醫師及農民提供百科全書式服務的“知識庫”。
為使“植物智慧”項目更適合中國的水土,CABI做了大量前期調研。結果顯示,類似“莊稼醫院”、“植物醫院”的項目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在中國出現,但大部分已經停辦。而農技推廣從鄉鎮至農民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依舊突出。
一般而言,如果出現病蟲害問題,80%的農民首先想到去農藥商店求助。用農藥解決問題很簡單,但不一定能對癥下藥,且容易造成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
此外,由于機制不暢,很多農民有時會直接向縣植保站尋求幫助,但很少去鄉農技服務中心。“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鄉農技服務中心可以解決病蟲害防治問題。”
為說明建立植物診所的必要,CABI“植物健康系統”主任Eric Boa博士繪制了兩個“植物健康系統圖”。在第一份圖表中,有與植物健康相關的農民、農資供應、管理、科研、推廣等環節,但只是一個單向的循環結構,彼此間缺乏互動及溝通。
而在第二份圖表中,CABI展示了一份理想的植物健康系統圖。“植物診所”這一環節位于系統圖的中心位置,且與各個環節均有連接、互動,成為農技轉化的關鍵一步。
記者走訪過程中發現,“植物診所”得到了農民的意向支持。與在鄉級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設置的固定“植物診所”相比,農民更希望診所是移動的,能夠深入到田間地頭服務。有的農民建議,植物診所應該在4—11月期間每月至少開診兩次,在農作物病蟲害高發季節最好每周開診一次。
為了使更多的農民了解“植物診所”,萬敏和同事們做了大量宣傳工作,在每個村子的顯眼處張貼了宣傳海報。由于興安“植物診所”開診當天有CABI英國中心的“洋博士”前來坐診,許多農民都慕名而來。
不一樣的植物醫生
2012年,在農業部的支持下,CABI分別與北京市植保站、廣西興安縣農業局植保站成為合作伙伴,首批在中國建立了9個試點“植物診所”。如果試點運行效果良好, “植物診所”項目則有可能在全國進一步推廣,這也為CABI做好中國本土化的服務預留了時間。
建立“植物診所”,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植物醫生。目前,北京、廣西兩地共培訓了27名醫師,其中廣西10人,北京17人。這些醫師大多是擁有多年植保經驗的基層農技人員,有的來自植保站,有的來自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有的曾是農民田間學校的輔導員。
那么,這些植物醫生與傳統的農技人員有何區別?Eric Boa博士認為,傳統培訓只針對當地常見的病蟲害進行,針對性很強,但知識面相對較窄。“我們想跳出來。比如一種病蟲害出現,即使植物醫生沒有見過,也能根據癥狀把問題診斷到某類病害或蟲害里,縮小盲目試藥的范圍。”
而在培訓過程中,非化學防治一直是CABI向醫師們強調的。遇到病例,醫師不能首先想到農藥,而要更多地考慮生物防治、耕種措施和物理防治。即使使用化學農藥,也要盡量選擇低毒的和專一性強的。
培訓的另一項內容,則是要求植物醫生了解當地農民能夠獲取哪些農藥。項目把一些診所設在農藥店旁,希望農民在診所獲得了正確指導后,再去買合適的農藥。
在“植物診所”,醫師會為每一株植物的病情填寫“處方記錄箋”。上邊記錄有植物的發育階段、受害部位、首次發病時間、作物受害比重、癥狀、田間分布等。當了解到所有相關情況后,醫師會在下方填寫診斷結果及防治建議。所有診斷信息會自動生成電子數據。
“生成電子數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方便我們對醫師的工作進行管理與考核;二是可以了解當地病蟲害情況,配合植保站進行防治工作。”
然而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的幾家“植物診所”僅在每周四上午開診,能否滿足農民的農技需求,還有待考量。
萬敏對此的解釋是,CABI目前在世界其他國家設立的“植物診所”,也遵循每周一次或每兩周一次的開診時間。“我們的醫師都是兼職的。如果每天開診,人力、物力的消耗會很大。我們的宗旨就是用最小的投入,讓本身已有的體系深入到農民中。”
理想中的“植物診所”
在全球其他較為完善的“植物智慧”項目中,CABI將已經積累了100年的知識庫分享給農民、植物醫生、科研機構及大學,成為“植物診所”的有效支撐。
在知識庫中,使用者可以根據植物病情在數據庫平臺上進行自我診斷。比如谷穗腐爛,植物醫生可以在谷穗分類中查找腐爛癥狀,與圖例進行對比;初步確定病蟲害原因后可以點擊防治方法,來自世界范圍的相關防治方法就會呈現在使用者面前。
這些數據一方面來自CABI之前的知識積累,另一些則來自其他相關國際研究機構,如國際水稻研究所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遺憾的是,這個知識庫目前是全英文的,中國用戶、尤其是農民尚無法使用。
“國內相關單位目前對‘植物診所和知識庫比較感興趣,但CABI的百年知識積累不是短時間就能轉化為中文的。框架搭建很容易,但背后的數據支撐十分復雜。”萬敏告訴記者,國內目前采取的方法是,率先選擇一兩種作物建立數據庫。
此外,CABI還與中國農業部合作,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所建立了生物安全聯合實驗室,實驗室由雙方共同管理。診所可以說是“植物智慧”的第一線。診所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提交當地實驗室;當地解決不了的再提交省級實驗室;如果還不行,后邊還有國家、國際級的實驗室。所有實驗室為診所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除目前尚在推行試點的北京和廣西外,CABI還計劃在河南等平原地區開展項目。“北京是典型的都市型農業,廣西是典型的山區型農業。由于資源有限,平原地區的試點工作有可能在明年推進。”
而無論是植物醫生的培訓,還是具體的合作方式,CABI與中國農業部目前尚處在積極探索中。“植物診所”僅是中國農民培養植物智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