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
永新縣地處湘贛邊界,古稱“吳頭楚尾”,屬江西省吉安市轄區范圍。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永新人忠勇信義的性格,有41位開國將軍從這里走出。作為革命老區縣,“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賀子珍故里”等歷史故事和遺跡為永新人所津津樂道。
生態好、歷史紅、人文盛的永新,沒有成為工業強縣、經濟強縣。然而,作為永新的惠農經濟、惠農文化卻搞得有聲有色。桑蠶養殖、農民劇團、聯防自治,已成為永新地域的三張新名片,締造著“不舊”永新。
惠農:桑蠶養殖
6月上旬,位于永新縣石橋鎮長溪村的桑蠶養殖基地已空空如也。在每間蠶房,零星還可以看到桑蠶作繭用的蠶蔟。而養殖基地外,去年種下的180畝新桑長勢正旺。
春蠶養殖已在5月下旬結束,而夏蠶養殖即將在6月中旬開始。“你來的時間不巧。”長溪村黨支部書記劉生先說。
在地理條件方面,永新縣地形以山丘為主,耕地面積只有37.3萬畝。目前,蠶桑占永新縣所有種植面積不足一成,但其綜合產值卻占到整個農作物產值的30%,與糧油、蔬菜并稱為永新三大農業主導產業。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種桑養蠶所需勞動量較小,全年春、夏、早秋、中秋、晚秋5個蠶期約120天,因此符合永新縣現有的勞動力狀況。
永新縣委辦公室李小山算了一筆賬:種植水稻每年每畝產值大約為1300元,除去化肥、農藥等硬性支出,純產值約為1000元。種桑養蠶,每畝產值約4600元,除去成本,畝產值為3800元。
“這還不包括種桑的附加值。在桑園內可以套種花生、大豆、蔬菜、竹蓀等經濟作物,每畝可增收1000—1400元。”
豐厚的經濟效益使農民嘗到了甜頭。在1994年時,永新的蠶桑種植達到了5萬畝峰值。然而,跟風種植的后果,是蠶繭、蠶絲價格的暴跌。
為了保障蠶農的利益,永新縣政府啟動了保護價收購政策。“現在蠶繭的市場收購價格是每斤15元,而我們的保護價格是18元。如果以后市場價格超過18元,縣里的收購價格也隨行就市。”永新縣委副書記婁致文說。
在長溪村的桑蠶養殖基地,記者看到,舊有的草蔟用稻草編扎而成,上邊粘有黃色的蠶絲;不遠處,新的方格蔟也在晾曬,上邊的蠶絲卻是乳白色的。
據技術人員介紹,草蔟結出的蠶繭品質不高,絲質不純,影響價格。方格簇能提高繭的解水率,提升蠶繭質量。
桑蠶養殖技術難度高,需要隨時調節溫度和濕度,且不能打農藥。因此,從購買蠶種到養殖銷售,永新縣蠶桑辦的技術人員參與到了各個環節。
農民買種,是蠶桑辦下撥的高產蠶種;農民養蠶,有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指導;農民賣繭,全縣設有10多個收購點,由技術人員親自為蠶繭質量把關、定價。收購后的蠶繭將運到縣內兩家繅絲、絲錦企業進行抽絲加工,最后制成蠶絲被在市場銷售。整個蠶絲產業鏈在永新境內就可以完成。
如今,永新全縣桑園種植面積達3.16萬畝。婁致文認為,這已基本達到一個合理的種植規模。“種桑養蠶雖然比不上工業產值,卻是實實在在的惠農經濟。”
樂農:農民劇團
劉姓是永新縣石橋鎮樟枧村的大姓。用以供奉祖宗蔭德的“劉氏家廟”,述說著一位明朝二品官員的豐功偉績。如今,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徽派建筑,其外表的裝飾早已褪色,但邁進祠堂,里面卻大有文章。
在這座占地百余平米、高比三層樓的老式祠堂里,跨過門堂,經過天井,一幅數米高的祖先畫像巍然而立。有趣的是,在這常人認為莊嚴肅穆的地方,幾位年歲較長的村民卻在祖宗面前打起了麻將。
石橋鎮鎮長譚子沛說,這所宗堂既是古村的歷史見證,同時也是全村的文化載體。除舉行重大會議外,這里成了全村人的文娛場所。當然,它也是樟枧村老年協會、詩詞協會和農民劇團的活動場地。
2002年,40歲的劉小蘭和全村十多個“文藝骨干”一起辦了件大事——成立農民劇團。“在這之前就有表演,只不過在2002年時有了組織。”
劉小蘭介紹,農民劇團的演員多為四五十歲的村民。由于青壯勞力大都外出打工,因此留守的老人、婦女們就自編、自導、自演了許多文藝節目。歌舞、腰鼓、小品……表演方式不拘一格;只要有心加入,劇團門檻也不設限。
據永新縣文化部門統計,全縣類似的農民劇團有46個,農民演員800多人,如田味村的“紅土情”、白鷺村的“農家美”、白堡村的“好日子”等,成為永新縣的一大文化特色。
“為了支持農民劇團的發展,政府鼓勵演員們走出村子,到縣里演出。演出涉及的場地、路費、服裝等問題都由政府解決,農民沒有任何負擔。”婁致文說。
目前,這些農民劇團已經在城鄉巡回演出1400多場,觀眾達12萬人次。2006年,劉小蘭所在的農民劇團,憑借特色的腰鼓表演,一舉拿下了全縣農民劇團表演賽的冠軍。
除了農民劇團,樟枧村還成立了詩詞協會。會長劉松現已69歲,在劇團舞臺旁邊,他指著墻上的毛筆書法說,“這些都是我們的作品。”盡管目前協會僅有8名成員,且都是小學、初中文化,但卻絲毫沒有減少這位老人的創作熱情。
“我們寫的律詩也講究平仄。”劉松和會員們的學習方式是,幾個人坐下來互相品評作品,然后修改,并請鎮村干部做評判,最后將成熟的作品掛在宗堂里展覽。如今,詩詞協會與農民劇團一起,成了樟枧村的兩大文化名片。
安民:聯防自治
永新縣地處湘贛兩省五縣一市交界處,流動人口多,加之“七山半水兩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地貌特征,使得全縣的社會治安環境尤為復雜。
據婁致文介紹,盡管永新人以“忠勇信義”的性格聞名,但也正是這種性格,使得永新人有時容易意氣用事。全縣農村人口多達40萬,鄰里糾紛、權屬之爭時有發生。“信訪不信法”,一度成為村民解決矛盾沖突的極端做法。
為解決農村社會管理這一難題,永新縣從2009年5月開始,在各個村里建立了“十戶聯防”機制,將相鄰的10戶村民組織起來,劃分成聯防小組。
2011年,永新縣發案率比照2010年和2009年分別下降10.8%和4.6%,破案率分別上升3.6%和2.8%。從2009年至2011年,永新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平安縣”。
牛軍林是永新縣才豐鄉龍安村聯防隊的一名成員,除進田務農外,他每天必做的工作就是在村里巡邏,對潛在的治安隱患進行排查。看到小孩在河邊獨自玩耍,牛軍林會立即勸導孩子回家或及時通知家長;看到誰家的牛走出了村子,他就把牛牽回并提醒主人仔細看管。巡邏內容微小瑣碎,卻無不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
除聯防隊外,永新縣還啟用了各個村的“五老”人員(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軍人、老勞模),成立了調解小組。今年4月,象形鄉合心村的老年活動室里舉行了一場“五老”家庭調解會。調解員是退休老教師龍溪章,而他要面對的,則是一個無人贍養的老人和他的6個兒子。
在認真聽取每個家庭的陳述后,龍溪章讓老人和孩子們進行了現場對話,并對大家的處境和過錯進行了分析調解。最后,龍溪章終于做通了6個兒子、兒媳的工作,使老人從牛棚搬回了兒子家。
而無論聯防隊員,還是“五老”人員,除政府偶爾頒發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外,一概分文不取。“我不覺得委屈,也沒覺得累,即使沒做聯防隊員,我也會做這些工作。”牛軍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