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摘要: 本案例講述了咨詢者通過應用認知療法、放松療法、系統脫敏療法,為一名社交恐懼癥大學生心理咨詢的過程。通過咨詢,來訪者消除了緊張情緒,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 大學生社交恐懼癥案例報告
一、一般資料
基本信息:小磊(化名),男,20歲,大學一年級學生。家庭背景:小磊是農村長大的,是家里的獨生子,父母與鄰里關系處理得不好。既往病史:無重大軀體病史和家族遺傳病史。主訴:小學五年級時,他和鄰居孩子打架,兩方父母也因此打在一起,從此,父母不允許他跟鄰居孩子玩,告訴他“不交往就不會有問題”。活潑愛動的他變得沉默寡言了,跟其他同伴的交往也很少。對自己要求很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比鄰居孩子做得好,但成績不斷下降。初一時有次被老師叫到黑板前做題出錯,同學們笑話他,他感到很羞愧,當時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從那以后,做很多事情都會感到緊張,腦子里想好了手卻緊張得寫不出字來,走路時會緊張,說話時會緊張,特別是當眾發言,有時緊張得都說不出話來。本來打乒乓球打得不錯,可參加比賽時有同學圍觀,結果打得一塌糊涂,感覺自己很無能。很少與人交往,害怕交往,與同學關系一般,自己內心感到越來越孤獨,情緒時好時壞,影響了學習,感到痛苦,所以前來咨詢室尋求老師的幫助。咨詢師觀察:剛開始說話時顯得很緊張,害羞,臉紅,不敢與我有目光接觸,兩手交叉握得很緊。心理測驗結果:經來訪者同意,進行了SCL—90身心癥狀自評量表測驗,總分192分,人際關系敏感3.2,焦慮2.7,恐懼3.2,其余結果在正常范圍內。
二、評估與診斷
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該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統一的,有自知力,有主動求醫的欲望,無邏輯思維混亂,無感知異常等精神病的癥狀,可以排除精神病。
根據許又新教授的神經癥判斷標準,來訪者初始反應強烈,持續時間長達六年,內容泛化,心理痛苦無法自行擺脫,嚴重地影響了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等社會功能,可判斷為神經癥[1]。做事情時害怕周圍有人觀看,因害怕自己出錯而過分緊張,有反復或持續的回避行為,根據這些癥狀診斷為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2],又叫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常見的、損害社會功能,自發緩解可能性極小的慢性精神障礙,是對一種或多種人際處境有持久的強烈懼怕(顯然異常地過分和不合理)和回避行為。其基本特點是害怕被別人注視,患者害怕自己會做出丟臉的言談舉止或表情尷尬,在恐懼情緒出現的同時,患者有典型的自主神經功能釋放的表現,如臉紅、心動過速或心慌心悸、發抖、呼吸困難等。在將要與人打交道時,同樣有預期性焦慮并伴有自主神經癥狀。
三、咨詢方案
(一)咨詢方法。
主要采用的咨詢方法是認知療法和系統脫敏療法。
認知療法[3]的理論基礎是阿龍·貝克提出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他提出,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認識世界、處世的方式或方法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的內心體驗和反應。認知理論的出發點在于確認思想和信念是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的原因。認知行為理論認為,恐懼表現的產生是習得性的,即最初對恐懼性境遇采取了逃避退縮等不適當的方式回避不良情緒的襲擊,以獲得安全感,從而逐步形成對某些境遇或場合的回避。因此,可以通過改變來訪者的認知改變他的不良情緒和行為。
系統脫敏療法[4]是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的。沃爾帕認為,人和動物的肌肉放松狀態與焦慮或恐懼情緒狀態是一種對抗過程,一種狀態的出現必然會對另一種狀態起抑制作用。系統脫敏療法又稱交互抑制法,主要是誘導求助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癥焦慮或恐懼的情景,并通過心理的放松狀態對抗這種焦慮或恐懼的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癥焦慮或恐懼的習慣的目的。
(二)咨詢目標。
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緩解來訪者的緊張、焦慮情緒,糾正錯誤的認知方式,建立正確的社會交往模式。
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幫助來訪者習得有效的人際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溝通模式,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盡可能全面恢復社會功能,促進其心理健康,最終達到人格完善。
(三)咨詢時間。
安排為每周三下午,每次一小時,共8次。因來訪者為在校學生,所以不收費。
四、咨詢過程
(一)了解來訪者一般情況,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第一次咨詢)。
通過關注、共情、理解建立信任和情感協調,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向來訪者介紹咨詢的原則、性質,并了解來訪者的一般資料、成長經歷、重大事件,進行心理測驗,作出評估與診斷。
(二)幫助來訪者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改變其錯誤認知(第二、三次咨詢)。
來訪者告訴我,做事情時如果有人在場就會很緊張,害怕自己做不好會出丑,害怕別人笑話自己,本來可以做好的事情往往做不好。來訪者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認為在他人面前出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對自己的表現及事情的結果非常看重,往往做事之前就開始緊張,當事情不能按照預先設想的發展時會更加緊張,對緊張情緒的體驗程度遠大于對事情本身的關注程度,形成了惡性循環。
童年時期父母灌輸的“不交往就不會有問題”及對來訪者交往的限制,阻礙來訪者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對自我要求過于嚴格帶來的緊張情緒影響了他的表現能力。運用認知療法修正他的不合理認知,幫助他重新看待過去“在黑板上做題出錯”負性事件的影響,對過去有客觀準確的評價,減輕心理壓力。
讓來訪者全面地評價自己,學會接受自己,悅納自己,認識到當眾發言,參加乒乓球比賽有觀眾在場時適度緊張都是很正常的,要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不要過分關注緊張情緒。
家庭作業:找關系較好的同學了解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是否對自己的緊張有很明顯的覺察,交流當眾發言或參加比賽時的心情。
一周后,他告訴我,找兩位同學訴說了自己的痛苦,并詢問了自己在他們心目中的印象。一位同學說他“比較內向靦腆,學習很認真”;另一位同學說他“不愛跟別人交往,但老實穩重,沒有大的缺點”。他們都表示對他的緊張沒有察覺,只是覺得他不太自然,是他自己太關注了,而且表示自己當眾發言或參加比賽時也會緊張,這些大大減輕了來訪者的心理壓力,對問題的解決有了信心。
(三)指導來訪者學會放松訓練(第四次咨詢)。
放松訓練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變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治療方法。
過程:放松前,讓來訪者盡量舒適地靠在沙發上,采用漸進性肌肉放松的方法。指導語如下:“首先握緊右手拳頭,把右拳逐漸握緊,在您這樣做時,您要體會緊張的感覺,繼續握緊拳頭,并體會右拳、左手和右臂的緊張。現在,放松……讓您右手指放松,看看您此時的感覺如何……現在,您自己去試試全部再放松一遍。……再來一遍,把右拳握起來……保持握緊,再次體會緊張感覺……現在,放松,把您的手指伸開,您再次注意體會其中的不同,……現在,您左手重復這樣做。”以同樣的方法用于放松左手與左臂,接著放松面肌、頸、肩和上背部,然后胸、胃和下背部,再放松臂、股和小腿,最后身體完全放松。
此外,指導來訪者學會深呼吸的放松方法,使用此方法可以幫助他緩解當眾發言和有人圍觀做事時的緊張情緒。
(四)使用系統脫敏療法幫助來訪者逐步克服社交恐懼(第五、六、七次咨詢)。
1.建立焦慮等級層次表
找出所有使來訪者感到焦慮、緊張的情境、事件或刺激,并報告出對每一事件他感到緊張的主觀程度,然后將患者報告出的事件按等級程度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建立焦慮等級層次表。
(1)在校園里一個人走路。(2)在宿舍跟大家談話。(3)跟陌生人說話。(4)有同學觀看時參加乒乓球比賽。(5)當眾發言。
2.進行脫敏訓練
引導來訪者進行放松訓練,進入比較放松的狀態。讓來訪者想象焦慮等級層次表中的第一個場景,實在無法忍耐而出現嚴重緊張時,引導其進行放松訓練,使自己可以控制在此情境中的緊張。逐一進行系統脫敏,直到達到最高級緊張事件的情景也不出現驚恐反應或反應輕微能忍耐為止。一次想象訓練不超過4個等級,如果在某一級訓練中仍出現較強的情緒反應,則降級訓練,直到完全適度。想象脫敏完成后,我又指導他進行現實場景的脫敏訓練。
(五)進一步鞏固咨詢效果,結束咨詢(第八次咨詢)。
討論人際交往的技巧,并與來訪者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方法,真正把人際交往技巧與重新樹立的合理信念應用到人際交往中。
來訪者參加了我們組織的自信心心理訓練和人際交往心理訓練,剛開始他在眾人面前發言時還顯得有些緊張,但經過三次活動后,緊張程度明顯減輕,發言也非常積極。
五、咨詢效果評估
兩個月后通過電話回訪,來訪者說其他同學在場時做事情的緊張情緒有了明顯的緩解,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所提高,對自己的未來有了信心。同學和老師們也反映,來訪者與他人交往時變得主動了,參加活動也變得積極了,人際關系有了較大改善。
本案例基本達到了咨詢目標,這與來訪者的積極配合及自身努力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許又新.神經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66-168.
[2]李敬陽,葛魯嘉.社交焦慮障礙流行病學特征與治療方法的研究現狀[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52):10644-10647.
[3]BECK.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M].翟書濤.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15-21.
[4]蔣瑞格.恐懼癥和焦慮癥的心理療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