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睿 邵紅 莊樹文 岳麗紅 繆天琳
摘要: 為提高生物統計學的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從更新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及建立合理完備的考核機制等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 《生物統計學》教學改革教學效果建議
生物統計學是把數學語言引入具體的生命科學領域,運用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對生物有機體開展調查和試驗的學科,目的是以樣本的統計數據估計總體的參數,對所研究的總體進行合理的推論[1]。
生物統計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物有機體,與非生物相比,它具有特殊的變異性、特殊性和復雜性。隨著生物學研究的不斷發展,該學科逐漸成為生物學領域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學科,是高等院校生物學各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近幾年來,隨著本科教學培養方案的不斷修改,學生的數學課程學時比例下降,數學基礎不扎實。而生物統計學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數學基礎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生物統計學一直被認為是生物學各專業難度最大的課程之一。我們在多年的生物統計學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本校學生數學基礎薄弱這一具體特點,不斷摸索,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生物統計學學科是在研究生物現象的過程中,與數學的發展相伴隨逐漸發展而來的。它把生命科學中的某些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以數學中的概率論為理論基礎。這其中就必然會涉及很多復雜的數學知識。而許多學生由于自身的數學功底比較薄弱,對生物統計學這門課程產生心理畏懼,甚至討厭這門課程。若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在選擇好深淺適度教材的同時,編排好課程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本課程可以大致分為統計分析和試驗設計兩部分,試驗設計部分需要以統計分析為基礎,大量通過試驗得到的數據又為具體的分析提供了數據資料,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用大量授課時間講授統計分析方法、原理及應用,而對于試驗設計部分講解較少,使學生覺得這部分內容不重要,導致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無法設計合理試驗,走彎路,甚至得不到正確的分析結果。為此,在課程內容的編排上,必須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講授并重,盡可能把抽象的統計學原理變為具體事例,并對統計分析的結果做出科學的判斷和解釋。通過實踐發現,教學內容更新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還培養了學生在生產實踐中尋求最優技術路線的意識,達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比如,在講解假設測驗的過程中,不要僅僅講授假設測驗的過程,而要結合授課當時周圍的環境,以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物現象為實例,深入淺出,更容易理解。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2]。教學手段更是多種多樣,它們各具特點、功能不同、要求各異,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性質,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并對各種手段進行優化組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3]。
首先,生物統計學不同于生物學專業其他課程,它并不是唯理論的,在很大程度上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調學生在面對千變萬化的生物現象時的動手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要將具體的理論、繁雜的公式與實踐相結合。比如,我們在講解統計的假設測驗這部分內容時,如果單單把假設測驗的步驟教授給學生,學生就會覺得晦澀難懂,無法理解。但是,如果把生產實踐中的真實案例教給學生,他們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感性認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其次,伴隨著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教學也應該同步進行。要經常帶領學生到生產實踐中,讓學生親自設計試驗,親自動手搜集數據,整理數據,根據數據作出分析并最終作出推斷和結論。這樣,在強化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多媒體技術已成為當代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在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同時,應該注意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生物統計學課堂,也引入統計分析軟件加強直觀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直接利用Excel、SPSS、SAS等統計分析軟件演示案例的分析過程與結果,使統計數據的整理、分析和推斷變得快速而簡單,從而實現教學與軟件應用的有機結合。
3.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在現代教學模式中,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4],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具備高等數學、概率論等基礎理論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該門課程與生產實踐和科學試驗關系也十分密切。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與該課程相關的各種統計分析軟件也得到了大力開發和應用。這就要求任課老師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科研實踐能力。教師要想講好這門課,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首先,緊跟時代步伐,轉變教學觀念,努力鉆研教學規律,探索改革該課程教學體系,建立與之相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其次,深入鉆研教學內容,并緊跟該門課程的發展趨勢,不斷學習新內容,掌握當代統計學新的理論和方法及各種統計軟件的應用,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最后,加強自身科研觀念和專業實踐能力。《生物統計學》是一門在科研和實踐工作上應用性極強的課程,要求任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科研工作和生產實踐貫穿教學內容中。只有這樣才能講出該門課程的精髓,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該課程教學的促進作用。
4.建立更加合理和完備的考核機制
本門課程傳統的考核方式以閉卷筆試為主,主要強調書本理論知識的考核,用一次期末考試完全決定這一個學期的成績,最終造成很多學生高分低能,無法客觀準確地評定學生的成績和能力。我們認為,學生的總成績應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筆試成績三部分構成。平時成績主要考查作業完成情況,出勤情況和平時課堂表現,占總成績的20%;實踐成績主要考查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試驗設計的合理性,推理的完整性和應用統計軟件的能力,占總成績的30%;筆試成績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占總成績的50%。
綜上所述,在生物統計學教學中,教師要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要主動提高自身的素養,順應時代潮流。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大前提下,建立更加合理和完備的考核機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增強動手意識,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春喜.生物統計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3.
[2]陳柄燦.《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課程教學設想[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211-213.
[3]王永立.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嘗試[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1,28,(5):82-84.
[4]孫耀中.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20,(1):60-63.
基金項目:佳木斯市2011年度重點科研課題(11044);佳木斯大學教學研究項目(JYA20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