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彩顏
摘要: 當今有些學校仍存在著教育誤區,“應試教育”未能得到改變,教師對學生只重視分數,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不當、社會環境影響等,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成績雖然很優秀,但在安全、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因此,如何關心學生健康成長,怎樣培養全面發展的中學生,為國家輸送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值得深思、研究和行動。
關鍵詞: 班主任工作問題分析解決措施
21世紀的人類社會是科學技術更加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將面臨多方面的嚴峻挑戰,教育對象將面對并參與激烈的社會競爭。這就要求學生具有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技能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為適應這一要求,教育教學必須不斷改進,不斷探索新策略、新方法、新途徑。除了抓好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外,還要重抓學生的安全、思想道德、身心健康、感恩等方面的教育。根據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我在此談談對初中生不可忽略的這幾項教育。
一、安全教育
“安全第一”,沒有安全作保證,什么教育都談不上。處于初中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在行為上有自己的支配能力,但自控能力不強,容易為外面形形色色的娛樂活動所誘惑。當今生活環境的變化,社會的不確定因素,家庭的過多保護,使許多學生面對具體問題時顯得束手無策。無論是誰都不可能給孩子安全一生的承諾和保護,只有學生自身具備了安全意識和能力,才可獲得最大的平安。因此,安全教育的關鍵應是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形成自救自護能力。
根據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容易出現的一些安全隱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觀察每個學生的行為規范,及時發現他們的異常行為,遇到有異常狀況的,及時了解、教育,并與家長聯系。(二)每天嚴格登記考勤,遇到有曠課的同學,第一時間與家長取得聯系,及時了解他們曠課的原因。在班主任沒有課時,由班長負責,班長必須在第一時間把曠課的同學情況通知班主任,由班主任了解原因。(三)了解學生和校外人士的交際狀況,不提倡與校外陌生人交往;不提倡學生私自外出旅游或者頻繁地集體外出;杜絕學生私自外出游泳;監督好學生不到外面的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在家上網的同學要讓家長了解他們常上什么網站。(四)向學生灌輸一些體育活動必須注意的安全措施,比如:做些準備活動,在鉛球、籃球活動中應注意一些不規范的動作,以免出現不必要的傷害。(五)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動。通過組織班會、團隊活動等途徑,對學生開展安全教育。
二、思想道德教育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周圍的環境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社會中各種不良的現象,如一些暴力電子游戲、色情網站、毒品等嚴重地侵蝕著學生的思想和意志,而許多學生由于年紀小,知識貧乏,社會經驗不足,因此很容易受到影響,甚至上當受騙,結果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已成為教師們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
那么我們該如何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呢?我覺得首先應從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出發,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多用疏導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導人。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光靠說理,他們的道德行為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很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要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把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這個氛圍中,感悟、理解、思考,從而提高辨別假、惡、丑與真、善、美的能力。另外,可以利用課堂教學,在傳授知識時滲透這方面的教育。也可以通過主題班會,或者在班集體開展各種活動、比賽,培養學生的團體精神。這樣學生那些不良的思想行為就會得以糾正。家庭教育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面對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學生隊伍,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困難。因此,學校要積極地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把思想教育滲透到學生家庭中去,及時和家長聯系,多渠道幫助有困難的父母,改善家庭教育環境,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紀被人們稱為“焦慮的世紀”。據專家調查,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普遍存在著焦慮、依賴、任性、退縮、孤獨、懶惰、逆反等心理偏差現象,如果不及時矯治,會直接影響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在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下,以文化知識灌輸為核心,忽視了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心理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導致學生片面、畸形發展,整體素質明顯下降。轉化后進生不能靠高壓手段,不能用加重課業負擔的方法,也不能放任不管、聽之任之。培養和激發學生內在心理動因,用科學的心理分析方法找出原因所在,才是治本的最好方法。
要做好這一項工作,我覺得首先應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因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可通過調查、觀察、訪談等方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信息,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群體性和個別性之分,群體性心理問題可采用主題班會、參觀、討論、游戲等方法解決,個別性心理問題可采用訪談本人和家長、觀察、測試等方法解決。而對于過分孤僻、自卑,甚至行為失常的學生來講,他們的內心格外需要有同伴相伴,對這部分學生應采取“一幫一,交朋友”的方式,通過家訪、談心,使他們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從而改變習性,樹立自信心。
另外,加強隱性教育,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響和作用外,還需要在長期的耳聞目睹中得以熏陶和發展,這就需要加強對學生的隱性教育。這種教育必須通過學生周圍的心理環境發生作用。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的,因此,教師的心理素質、家庭心理氛圍是形成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心理環境之一。教師應該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積極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開朗健康的性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可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教育子女無方,違背了孩子心理、生理發展規律,造成了孩子厭學、逃學、孤獨、任性、依賴、自私等一系列異常心理,學校應教育指導家長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家長教育經驗交流會、家校互訪等形式,幫助家長正確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維護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及時糾正孩子的異常心理。通過隱性教育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真正保證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四、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種對學生或子女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它包括感恩社會的關愛,回報父母養育之恩,感激老師的教誨之恩,感激同學間的愛心相助等。當今不少學校忽視對學生進行感恩方面的教育,只重視文化知識和“升學教育”,使青少年變成了感恩之心的缺失者。假設如果沒有了愛,沒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會變成怎樣?社會的未來會是什么樣的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面對這樣的形勢,加強感恩教育已越來越受各級學校的重視。那么如何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呢?
(一)教師以身作則,做好“感恩”的榜樣。“感恩”意識的形成,不可能僅僅從書本上學到,同時也須從周圍的環境耳濡目染,感受效仿。如學生幫了老師的忙,老師千萬別忘了向學生說一聲:“謝謝!”就這一聲“謝謝”,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二)將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感恩意識不是天生的,教育者要將其有機地融入到日常教學中,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營造出一種感恩教育的氛圍。第一,要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內容。第二,要創設各種感恩情境。包括家庭、學校中發生的種種人際互動事件,讓學生自己體會“感恩”的重要意義。第三,要付諸生活實踐。教育學生對師長有禮貌,尊重老師,關心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此外,再利用班會,開感恩教育主題班會,開展講感恩故事、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詩歌,唱感恩歌等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恩、知恩、報恩和施恩,讓感恩教育成為學生重要的必修課。
新世紀的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失范問題將以更復雜的方式表現出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如何,關系民族大計,關系國家前途。教育者一定要深刻認識到安全、健康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工程,我們應堅持不懈,把不良的現象消除在萌芽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提高素質,健全人格,從而茁壯成長,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學生生命教育讀本,2011.
[2]張錫華著.李紹膺主編.淺談初中生的心理素質健康教育.基礎教育研究,1996.1.
[3]譚歲寒著.雷靖責編.學校如何做到德育為首《廣西教育,20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