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繼飛
個性化教育就是尊重每個幼兒獨特的天賦、氣質、秉性、興趣,以最適合他們的方式,幫助他們形成完整、健康、充實的個性特征的過程。我園在“創意剪紙”園本課程的實踐中,通過幼兒多種自主活動,拓展幼兒個性發展的自主空間,建構有利于幼兒個性發展的教育模式,為提高教育品質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探索,創新
1.目標明確。以剪紙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為切入口,把藝教并存、個群相宜,激發幼兒的剪紙興趣,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作為課程的核心目標。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制訂相應的剪紙教學計劃、教學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我成立了剪紙活動的研究課題組,專門聘請紹興文理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李放擔任指導老師,開展了幼兒剪紙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區級課題研究。通過發揮教師的群體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實踐剪紙教學的理念策略,實施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教師為主體的園本研究運行機制,使幼兒喜歡剪紙、樂于表現,愉悅身心,陶冶情操,開啟智力。為建立完善有特色的課程體系,使剪紙課程開展得更為全面、科學、系統,精選本園部分教師關于剪紙教學的論文、經典教案設計等,編著了《剪出心中的天空》園本教材。
2.研發與實踐互動。教師是構建具有個性特色教育的核心力量。我們堅持“探索、求實、創新”的指導思想,引導教師充分認識萌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是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創意剪紙”課程是以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實現幼兒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的主體實踐活動。要努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臨摹示范被動接受灌輸為主要手段,只重視知識傳遞,忽略幼兒對剪紙活動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尤其忽略幼兒的情感、態度的培養的錯誤教育方法。建議教師做到一少三多:少一些剪紙中的直接指導,多一些觀察和分析,多一些剪紙材料的支持,多一些剪紙分享時間,努力實現從重視教師的教向重視幼兒的學轉變,從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向注重提高素質、開發潛能轉變。在園本教研中鼓勵教師自行選擇教育活動內容、設計教育策略,開展“一課多研”,互相交流教學個案、教學新設計、比較不同的教學策略。組織教育理論學習探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研討撰寫學術論文,促使教師成為會研究、會觀察、會反思的新型教師。
3.創新教育評價機制。教育評價具有展示、激勵、調節、導向等重要作用,是促進幼兒、教師、課程發展的“指揮棒”。為此,我們探索構建以過程性評價為主,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教育評價機制。明確教師對幼兒的評價,重在發現每個幼兒區別于他人的個性、興趣、優勢領域和潛能,并促使其實現富有個性、特色的發展。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教師應以不同的成功標準衡量,并及時予以贊賞鼓勵,使每個幼兒都能品嘗成功的喜悅,體驗成長的快樂,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對教師的評價,實行了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綜合采用觀察、談話、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進行質化、量化評價。評價內容涉及活動的目標、教育的內容、教師的指導、對個體差異的關注程度等,并將幼兒提問、質疑是否得到鼓勵、幼兒人格是否受到尊重也列入評價范圍,使教育活動更具教育性、適宜性、有效性。
二、引領,促進
1.采用主題活動、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活動、自我管理三位一體的綜合活動課程模式。教學應游戲化、故事化、小組化。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需求,融合語言、科學、社會、藝術等課程內容,創設游戲、故事、歌謠、剪紙添畫等開放性問題情境,通過時間、空間的不固定性、材料低結構性、組織形式多元化,施行趣味聯想、添加等創新教法,引導幼兒用一張紙,一把剪刀,再現、復述、創編故事內容,親身體驗對某一作品的情感,自由地表達內心世界的感受,讓幼兒從中獲得更多方法和能力。例如用剪出的人物、動物制成有趣的皮影戲操作游戲;引導幼兒用剪出來的各種頭飾,面具打扮自己,進行表演活動。
我認為,保持“個性”是每個幼兒的權利,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化的全面發展”是教師的義務。因此,要支持鼓勵幼兒以不同的方式學習、思考。對剪紙作品不用同一模式、同一答案抑制他們,而是鼓勵、提示興趣、能力、發展水平不同的幼兒,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進行個性化、多元化大膽探索,使每個幼兒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如:在“我們的家鄉”這一主題活動中,讓幼兒建構自己喜歡的景物、建筑、人物活動等。對認知能力較強的幼兒,注重生生互動,采用開放性的提問,引導幼兒多質疑。對認知能力較弱的幼兒,注重師生互動,鼓勵支持幼兒敢于表現,讓幼兒在小步遞進中達到目標,從而培養樂觀、開朗、大膽、自信的個性,使他們都獲得具有個性的發展。
2.施行快樂教育。應創造優美、生動、富有情趣、具有感染力的環境。我們在每層樓的走廊設置剪紙風采欄,張貼幼兒剪貼畫、撕貼畫、單色、雙色剪紙等不同形式的作品,樓梯兩側也掛著師生精美的獲獎剪紙作品,讓全園師生及家長欣賞和品評。每一個班級還設置了不同自主性游戲區,有“剪紙樂”、“巧手屋”等,為幼兒提供了自由表現、展示自我個性的舞臺。要求教師在開展生成的剪紙活動時,盡可能融入幼兒經歷過的生活素材,通過圖片、頭飾、面具、手偶等直觀教具、感知材料,幼兒在熟悉的環境、愉悅的回憶中,再現有意義的生活。讓幼兒依據最喜歡、最想要表現的內容,充分參與活動和感知,獲得學習事物的方法和能力,直接感受、觸摸真實的美,激發幼兒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增強幼兒學習剪紙的興趣和效果,把“要我剪”變為“我要剪”,在享受學習的快樂中學會求知,在富有情趣、寬松、自由的活動氛圍里,不斷提高觀察分析、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等能力。
3.優化教育資源。我們在開發園本課程的過程中,把挖掘個性化、多樣化的鄉土資源作為重要內容,搜集了紹興“酒鄉”、“橋鄉”等歷史文化資料,組織主題性的剪紙活動,給幼兒提供多元文化信息,讓幼兒在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文化環境中開闊視野,增進對社會與自然的感知與了解,發展自己的潛能,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價值意識、合作意識。把家庭社區教育資源納入創意剪紙中,邀請不同職業、文化背景的家長參與剪紙活動材料、內容準備策劃,每月開展一次家園剪紙分享活動,讓幼兒帶著剪紙主題內容回家與家長一起討論,共同合作完成剪紙作品,再回園交流。將幼兒作品、點滴進步記錄及老師的評價結果等資料制作成冊,增進幼兒及家長對創意剪紙課程的理解和興趣。我們還經常精選借鑒優秀幼兒讀物、幼教雜志、幼教網的相關內容經驗,豐富剪紙活動內容,增強剪紙教學質量成效,從而推進教學內容園本化、教學資源園本化、教學方式園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