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永
德國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說過:如果教育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現成的知識,那么培養出來的人“有悟性,卻沒有靈魂;有知識,卻沒有精神;有活動,卻沒有道德欲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也特別指出“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注重因材施教”,所以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物理教學應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綜合素質人才。這就要求廣大物理教師也要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更加突出強調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發現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樹立新的課程教學觀,打破傳統模式教學,注重培養具有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和體驗性的能力型學生,將課本的“死知識”內化變成學生的“活能力”。那么,我們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實踐《綱要》中所提到的“三個注重”、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活能力”呢?
一、學思結合,在教學設計中滲透創新思維
美國教育家奧斯本說:“讓所有的學科采用獨創式的教學法,亦即將思索能力與學習能力結合起來的學習法。依據這種教學法,便可在注入知識的同時發展思考力。”我們在教學中要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思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創新思維。
案例1:在高一《物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的力的合成一節中,教材中寫道:這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原來幾個力的共同效果相同,即求這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講解這一概念可以這樣設計:在引入合力時,我們經常說“這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原來幾個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這對質點的運動來說是正確的,但對于其他物體,例如一張轉動的車輪,就不一定正確。教師心里要明確這點,但在這節的學習中不必講給學生聽。可以問學生:效果相同的含義?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提水桶時兩人提和一人提時)讓學生討論和體會。
第62頁的實驗看起來與原來老教材中的實驗一樣,但新教材的寫法和學生的做法都有很大差別。老教材把實驗的結果告訴了學生,實際上是一個驗證性實驗。新教材沒有寫出實驗的結果,所以是個探究性的實驗。為了降低探究的難度,書中寫出了探究時要注意的4個問題,以及“建議用虛線的箭頭端分別與兩個合力的箭頭端連接”等話語,這個實驗每個學生都要做,做完再討論總結。
學生通過第63頁的“思考與討論”領悟到:兩個力的合力時不能簡單地把它們的大小相加。(老師最后點撥)
這既是為即將學習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做鋪墊,又是為理解矢量的概念做心理準備,更與65頁研究位移相加時的“思考與討論”相呼應,學生體會、領悟和發揮它們的作用。
分析完后,給同學們兩分鐘時間進行瞬間記憶思考,并訓練課后練習第二題。總結提問時,不是簡單地提問力的合力是什么,而是啟發性地提問:效果相同的含義?是什么?請學生思考討論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依據是什么?具有什么特點?加深概念在大腦中的印痕。
二、知行統一,在物理實驗中培養創新思維
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靈魂,也是物理教學的根本;而親自實踐與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離開了實踐活動和思維方法,物理教學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物理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演示實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思維能力和形象表述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達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目標要求,所以教師應在實驗設計和實驗方法上多動腦筋,增加實驗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枯燥的學習為快樂學習,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案例2:高一《物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探究平拋運動規律的實驗。
平拋運動是曲線運動,過程復雜,不容易直接研究它的速度、位移等的變化規律,需要將它分解成較簡單的運動來研究。利用實驗事實得出結論,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從觀察中總結出兩球總是同時落地,得出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結論,同時教師提出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問題,有利于深層次理解平拋運動的性質。
在研究平拋運動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時按下繃簧,金屬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拋出,同時B球因慣性自由下落,A、B兩球同時開始運動,A球平拋運動;B球自由落體。
如果我們的理論分析是正確的,做實驗時應出現什么現象?兩球應同時落地。
如果我們的理論分析是錯誤的,做實驗時應出現什么現象?兩球不會同時落地。
為了驗證規律,我們觀察的重點是什么?兩小球是否同時落地。
注:觀察技巧。那就是不要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聽。兩個小球落地后不止蹦一下,我們只聽它們落地的第一聲響;如果我們只聽到一聲響,說明兩個小球同時落地,如果聽到兩個落地聲,說明兩個小球先后落地。(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我們聽到的聲音是一個,由此可知我們的推論是正確的。
教師點評,探究實驗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探究未知規律的動機。這比學到具體知識更重要。
總結實驗規律時,教師要放開,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允許內容的順序不同,從而構建他們自己的知識框架,教師適時提出問題:
1.在課本圖5.3—6的實驗中,無論A球的水平初速度大小如何,它總是與B球同時落地,這一現象說明什么?
教師點評:水平分運動和豎直分運動各自獨立地按自己的規律進行,互不干擾。這一現象還說明平拋運動的豎直分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
2.下圖所示的是平拋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的閃光照片,能得出什么結論?
教師點評:水平分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平拋運動的小球和自由下落的小球總是在同一水平線上,說明它們在同一段時間的豎直位移總是相等的,即平拋運動的豎直分運動跟自由落體運動遵循相同的規律,所以,平拋運動的豎直分運動為自由落體運動。
平拋運動是一種重要的運動,學習平拋運動,不僅是知識的深化和擴展,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三、因材施教,創設開放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因材施教,就是要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優勢,所以教師角色就是學生建構知識的輔導者、合作者和忠實的合作伙伴。教師應給學生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可以通過獨立探究、合作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習。
案例3:在“功”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們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因此,我們所設計的問題是:“你背著書包從一樓走到三樓,你對書包有沒有做功?為什么?司機用力推一輛車子,車子卻紋絲不動,司機對車子有沒有做功?為什么?運動員用力將足球踢出去,足球在飛行的過程中,運動員對足球有沒有做功?為什么?你背著書包在三樓的陽臺上走了一段路,你對書包有沒有做功?為什么?”這幾個問題從三個角度加深了學生對做功兩個必要因素的理解。最后請部分同學舉例,加深對做功條件的理解和體會。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和體驗,思維活躍,討論激烈,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總之,只有充分重視課堂教學的設計,并不斷優化,充分尊重學生在認知活動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師生情感交融,學生真實體驗、自主學習的環境,就一定能夠提升學生的真實本領和“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