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徳萍
摘要: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與累計折舊都是核算固定資產價值的減少,是固定資產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聯系,都是“固定資產”賬戶的備抵賬戶,但同時又存在不同之處。本文中闡述了兩者的聯系,并就兩者在性質、核算時間、針對對象、核算方法和賬務處理方面存在的區別加以分析。
關鍵詞: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累計折舊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與累計折舊都是固定資產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固定資產的備抵項目,兩者互為補充,共同反映固定資產賬面價值的減少,無論是計提減值準備,還是提取折舊,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正確計算損益、減少風險損失、合理確定成本補償尺度”,充分體現了謹慎原則,也正是因為固定資產減值與折舊既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又存在著區別,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對兩者的差別認識不清而造成損失。為此,本文著重就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作對比分析。
一、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累計折舊的含義
(一)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含義
所謂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是指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超過其可收回金額的差別??墒栈亟痤~是指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固定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的較高者。其中,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的金額;處置費用是指可以直接歸屬于資產處置的增量成本,包括與資產處置有關的法律費用、相關稅費、搬運費及為使資產達到可銷售狀態所發生的直接費用等,但財務費用和所得稅費用等不包括在內。可收回金額要取得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預期未來經濟利益兩者之中的較高者的原因是:如果固定資產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低于未來經濟利益,企業可以選擇繼續使用該資產;如果固定資產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高于未來經濟利益,企業可以選擇現在出售該固定資產。
(二)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含義
所謂累計折舊,是指用來反映固定資產價值轉移情況的科目,引起固定資產價值轉移的原因包括有形和無形兩種損耗,所以,在預計折舊年限凈殘值和選擇折舊方法時,都要考慮兩種損耗。其中,有形損耗主要是物質磨損、時間侵蝕、外部事故、破壞等原因造成的結果;無形損耗則是由于技術進步造成固定資產相對使用效能下降,從經濟角度考慮提前予以報廢,期末累計折舊科目反映的是企業估計的固定資產已轉移價值的金額,將累計折舊作為固定資產原值的備抵項,可以反映出固定資產的賬面凈值。
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與累計折舊的聯系
(一)兩者都是核算固定資產價值的降低
兩者都核算固定資產價值的降低,無論是固定資產凈值的減損,還是固定資產價值的轉移,都意味著固定資產價值降低了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與累計拆舊作為固定資產的減項,共同反映這一價值的降低,使得最終的固定資產凈值等于可收回金額。
(二)兩者之間相互關聯
由于固定資產原值扣減企業估計的累計折舊可以得到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再通過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可以將賬面凈值調整為可收回凈值,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是累計折舊的補充科目,它將累計折舊中估計有偏差的地方進行矯正,使得減值后的固定資產凈值能體現可收回金額。另外,在計提了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后,固定資產的折舊要以減值后的固定資產凈值(不再是固定資產原值)為基礎進行調整,也就是說,未來累計折舊的計提要考慮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影響。
(三)兩者都體現了謹慎性原則
兩者均在不同程度體現了正確計算損益、減少風險損失、合理確定價值補償尺度的謹慎性原則。
三、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與累計折舊的區別
(一)兩者的性質不同
累計折舊和減值準備均作為固定資產的減項,兩者在性質上是不同的,目的也不完全一樣。折舊是固定資產在預計使用壽命內,按照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進行的系統分攤,以實現收入與費用的配比,于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攤過程。折舊表示的固定資產價值的減損,要是由于固定資產參與生產經營活動而形成的價值轉移,它可以從品銷售中得到補償。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實質上是從“資產是預期未來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對可收回金額與賬面價值進行定期比較,當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時,確認固定資產發生了減值,要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從而調整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以使賬面價值真實客地反映實際價值。固定資產減值所表示的價值減損,主要是由企外部環境或內部因素的變化引起的,與生產經營的關系不大,它可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兩者針對的對象不同
累計折舊作為備抵項目是針對固定資產原值而言的,固定資產原值扣減累計折舊反映的是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則是針對固定資產凈而言的。因為當固定資產原值發生減值時,如果企業已事先考慮到而采用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固定資產可收回凈值不一定會低于賬凈值,那么此時就不會計提減值準備。所以,定資產減值雖然是通過期末對固定資產逐進行檢查得出的,但是它不是固定資產原值減項,而是固定資產凈值的減項。
(三)兩者的核算時間不同
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是按月進行的,并根據用途分別計入相關的成本費用或當期費用,屬于因正常時間推移在不同會計期間的成本費用,具有系統性和關聯性;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核算通常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末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在并無證據表明減值已發生的情況下,一般不必作賬務處理,因此,不同會計期間的減值損失與時間推移或正常使用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系統的聯系。
(四)兩者的計提方法不同
企業根據固定資產所含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來選擇折舊方法,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在新準則中,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折舊方法,預計凈殘值的改變都屬于會計估計變更,采用未來適用法處理,不用追溯調整。所以,企業只要能證明其固定資產使用壽命與原估計有差異,就可以進行會計估計變更,對業績進行調整,從而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不像折舊那樣有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它主要是通過對期末固定資產賬面凈值與可收回金額的估價,分析比較判斷來進行計提的。但實際上,可收回金額計算的復雜使得資產價值難以確認。
(五)兩者的賬務處理不同
固定資產的折舊與日常經營管理息息相關,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其折舊額直接體現在企業經常性費用中,提取時借記“制造費用”、“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并且在一般情況下不存在沖回問題;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與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無直接關聯,導致減值的情形也并非是經常發生的,因而減值準備在計提時,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科目。
盡管固定資產減值與折舊有著上述種種區別,但它們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是累計折舊核算不可缺少的調劑師,它彌補了累計折舊對資產減值情況反映不及時的缺陷,還負責核算長期閑置固定資產的價值減損,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固定資產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利用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及時地反映固定資產的減值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資產減值準備的計算中的可收回金額難以確定,易造成準確率下降,甚至產生借用減值準備人為調節利潤的行為。為此,需要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設置合理評價標準、逐步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等途徑創造資產減值管理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敬佳琪.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與累計折舊的關系.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2).
[2]高靈芝.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與累計折舊.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8).
[3]郝冬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與折舊的關系.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
[4]余孝文.財務會計.冶金工業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