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文霞
摘要: 文學是語言藝術的最高形式,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和內涵。文學作品中通過句式結構的錯落組合及聲音修辭的綜合運用表現出來的音樂特性,是文學作品藝術審美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通過對林語堂先生所譯《浮生六記》的深入分析,分析了在文學翻譯中如何巧妙借鑒語音修辭、對偶句式、疊音字等策略,將原文通過句式結構變化和疊字營造的音樂美傳達給譯文讀者。
關鍵詞: 文學翻譯音樂美《浮生六記》對偶
一、引言
文學是語言藝術的最高形式,劉士聰老師認為:“文學和文學翻譯都屬藝術范疇?!蔽膶W作品的藝術審美價值涵蓋多個方面,既有豐富思想感情帶來的內涵美,又有語言文字巧妙安排構建的形式美,還有語言表達上精心設置展現的音樂美,具體體現為文學語言的節奏和韻律等,這些一起形成了作品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享受。因此,文學翻譯必須特別注意原作審美特性的表現。正如劉士聰老師指出的:“翻譯的原則就是譯者如何領悟原文的韻味,又如何在譯文里將其傳譯過來?!边@里的“韻味”,實際上指的就是文學翻譯中審美層次上的追求。本文借林語堂先生譯《浮生六記》,關注“韻味”中音樂美這一方面,通過向這位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大學者學習,探究在如何跨越不同語言文字之間的鴻溝,恰當而充分地傳達文學作品的音樂美。
二、《浮生六記》及林語堂譯本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所作的自傳性散文體小說,屬“性靈小品”(始盛于明,公安、竟陵發起反復古運動而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沈氏“文筆清新,文氣內斂,頗得神,理,氣,味之心法,格,律,聲,色之要旨,文章朗朗上口,觀者賞心悅目,聽著會心悅耳”(熊宣東、馮文坤,2008)其所述故事凄婉,感情真摯,因而成為林語堂先生摯愛的一部文學作品,愛之切,故而翻譯成英文。林先生說:“素好《浮生六記》,發愿譯為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國一對夫婦之恬淡可愛生活……余深愛其書,故前后易稿不下十次;《天下》發刊后,又經校改,茲復得友人張沛霖君校誤數條,甚矣乎譯事之難也?!边B林先生這樣的大家也發出“譯事之難”的感慨,可見翻譯要準確達意已屬不易,要充分表現原文的審美價值更是難上之難。我們不妨深入林先生的譯文,看他是如何直面其難,將原文格律聲色中蘊含的音樂美傳遞給英文讀者。
三、句式結構營造音樂美的傳達
從句式結構上看,《浮生六記》多使用排比、對偶等句式,長短有序,錯落有致,氣勢不凡。并且,文中四字短語的排列、五字詞組的對應隨處可見,也有七字對偶句呼應成趣,駢文儷句層出不窮。充分彰顯了中文古典雅致,簡約含蓄之美。讀來簡潔明快,朗朗上口?,F擷取第一記《閨房記樂》中“我”與“蕓”論古文的一段對話,借以管中窺豹。
例1:
蕓問曰:“各種古文,宗何為是?”余曰:“《國策》、《南華》取其靈快,匡衡、劉向取其雅健,史遷、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渾,柳州取其峭,廬陵取其宕,三蘇取其辯,他若賈、董策對,庾、徐駢體,陸贄奏議,取資者不能盡舉,在人之慧心領會耳?!保≒20)
“我”的答話一共十二句,前三句各八字,句式對應成排比;中間四句各五字,也成排比。接著“他若”后引領接連三個對應四字短語,最后兩句除語末語氣詞外皆為七字。全段大趨勢為“長—短—長”的句子分布長短錯落而富含規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而排比句的多次使用使句間緊湊,節奏感強。而句中的遣詞,如“靈快”,“雅健”和“博大”,“渾”,“峭”“宕”“辯”,等等,準確而富有變化,也為文句的節奏感錦上添花。通過句式結構有序的豐富變化和巧妙組合,全文讀來抑揚頓挫,有張有弛,富于音律的美感。
類似例子在《浮生六記》中比比皆是,充分展現了原文蒼勁古樸的風貌,也為桐城派的婉約雋永做了一個絕好的詮釋。英文中缺乏四字結構這樣中文特有的語言現象,而且格外重視語法結構的嚴密和邏輯的嚴謹,那么,是不是原文通過特殊句式營造的明快優美的節奏就一定會在英譯文里蕩然無存了呢?其實不然,看林先生采取了什么策略傳達原文句式構建的音樂美。
1.以相應的對偶結構或排比結構翻譯原文的特殊句式。
林先生譯《浮生六記》采取了相對自由的“散文式”策略。譯文風格通俗閑適,格調簡潔清新。這樣的散文式現代英文,雖然與原文大量采用四字排列結構的古典風格大相徑庭,不可能完全再現原文通過句式整齊劃一形成鏗鏘有致的節奏感,但并不意味著句式結構規律組合和變化營造的韻律就要完全丟失。實際上,在譯文中,仍然是有可能保留特殊句式,從而形成與原文相應或相近的特別音樂美的,這尤其體現在工整的對偶和排比句式的翻譯上。
例2:
原文:蕓發議曰:“杜詩錘煉精純,李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P20)
林譯:“Tus poems,”she said,“are known for their workmanship and artistic refinement,while Lis poems are known for their freedom and naturalness of expression.I prefer the vivacity of Li Po to the severity of Tu Fu.”
原文前兩句各六字后兩句各七字。對仗工整嚴密,緊湊有力,節奏感明顯。譯文用“while”連接起來的分句結構基本一致,不失整潔的韻律感。而通過“prefer…to…”整合起來的后兩句,雖然在字數上不似原文完全一致,但“the vivacity of Li Po”和“the severity of Tu Fu”兩個形式劃一名詞短語的使用,也賦予了譯文相當的音律感,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音樂審美價值。
需要提出的是,如果譯者在盡可能保留原文對稱結構的同時還能進一步關注到譯文在音韻上的和諧,在再現原作音樂審美價值上就會取得出其不意的好效果。
例3:
原文:每當風生竹院,月上蕉窗,對景懷人,夢魂顛倒。(P16)
林譯:whenever the breeze blew past my bamboo courtyard or the moon shone upon my window behind the green banana leaves,I thought of her and was carried away into a region of dreams.
原文“每當”作引,接連使用四個四字詞組,而且“風生竹院”與“月上蕉窗”呼應成趣,讀上去節奏鮮明,別具一格,譯文中使用了相似結構的兩個分句表現了這兩組畫面,大致的對仗使譯文不失節拍感。更難能可貴的是頭一個分句中“breeze”,“blew”“bamboo”押頭韻,而在第二個分句幾乎相同的位置上,單字“shone”,“upon”和“window”押尾韻。譯文不僅通過對稱分句的使用營造了整潔的節拍感,而且對稱分句在音韻上的呼應協調,強化了譯文的韻律特征,譯文在音樂美上的藝術感染力絲毫不輸原文。
2.長短句間雜錯列,營造譯文起伏音律。
很多時候,原文中貌似齊整的四字結構或五言,七言相連句子并非對仗或者只是不完全對仗,而要準確通暢地展現原文描繪的場景風貌,必須放棄為一味追求勻稱節奏美而強調譯句形式上的嚴格劃一。但是,不應忽視的是英文散文體,貌似散漫松弛,但可以通過適度長短句子的搭配呈現一種內在的自然節拍,以關注長短句的恰當錯列對應原文的齊整結構,可謂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較好辦法。
例4:
原文:少焉霞映橋紅,煙籠柳暗,銀蟾欲上,漁火滿江矣。(P64)
林譯:soon the evening glow was casting a red hue over the bridge,and the distant haze enveloped the willow trees in twilight.The moon was then coming up,and all along the river we saw a stretch of lights coming from the fishing boats.
可以看到,譯文中各個句子結構都相對簡單,長短相雜。讀起來輕松順口,并且在長長短長的錯列中顯現了起伏的韻律感,隱約中透露了自然的音樂美。
3.巧用語音修辭,彌補句式不對應造成音樂美的部分缺失。
前面已經提到過,原文大量使用的四字結構,展現了豐富優美的場景。但是,為了準確表情達意的需要,譯者必須對其作“句化”處理。那么,在無法利用對應句式結構傳達原文音樂特性的情況下,巧妙地在語音韻格上下工夫,在提高譯文音樂美價值方面,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好辦法。
例5:
原文:……舟窗盡落,清風徐來,紈扇羅衫,剖瓜解暑。(P64)
林譯:……and we let down all the windows to allow the river breeze to come in,and there,dressed in light silk and holding a silk fan,we sliced a melon to cool ourselves.
原文短短四個四字結構,就勾勒出了一幅生動的夏暮乘涼剖瓜圖,簡潔洗練,悠閑清適的情致就從起伏勻稱的節奏中顯現出來。初看林先生譯文,讀者也許會不由扼腕,原文那種緊湊的節奏感好像在變成散句的譯文當中缺失了。但是細讀之后,能感覺到譯文中舒緩優美的音律。那是因為譯者充分關注到了語音上的和諧優美。例如,在短短的兩句話中,清輔音“l”就接連出現了十一次,盡管這并非嚴格的語音修辭,但同一音素的連續密集出現,使得行文音律上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讀來連貫自然。而相鄰的單字之間,也可以看到譯者選用了一些音素成分相近的詞語,如“down”與“allow”,“river”和“breeze”,等等,元音的重復或部分重復,相互間的呼應,也給了譯文起伏的韻律,較好地彌補了句式結構變換造成音樂美部分缺失的遺憾。
四、疊詞營造音樂美的傳達
除了句式結構營造出來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外,文學作品的音樂美還體現在很多別的方面,疊詞的使用就是其中重要一點。尤其再漢語文學文本中,疊詞更是被大量運用。漢語疊詞繪聲繪色,其運用能使文字節奏鮮明,音韻和諧,產生強烈的音樂感。英文當然也有疊詞,但“使用頻率不高,范圍也不廣”。(俞真,2000)應語篇傳旨達意的要求,漢語疊詞的翻譯不可能是簡單地尋找英文疊詞替換。《浮生六記》中大量不同形式的疊詞,與韻腳相得益彰,使行文朗朗上口,充滿了生動活潑的音樂感。綜合起來,林先生對疊詞采取了如下巧妙的處理方法,較好地傳達了疊詞營造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1.重復音素多音節英文擬聲詞的遣用
這種情況多見于擬聲疊詞的翻譯。因為在英文里往往也有類似的擬聲詞,只要選擇恰當,就能很好地再現原文疊詞象聲帶來的音樂韻味。
例6:
原文:戲探其懷,亦怦怦作跳。(P12)
林譯:I touched her breasts in fun and felt that her heart was palpitating,too.
“palpitating”一詞中,爆破輔音因素“p”和“t”分別連續重復出現一次,一個單詞中音素的重疊,傳神地呼應了原文“怦怦”心跳的韻律。再如:
例7:
原文:……交頭接爾,滿屋啾啾。(P148)
林譯:so that the house was full of their twitter.
“twitter”一詞,重復輔音音素“t”,意思正是“鳥兒吱吱叫”,引申為“唧唧啾啾地說話”。與“啾啾”兩字呼應得渾然天成,真可謂“妙手偶得之”。這也讓人不得不對林先生深厚的英文功底,犀利精確的筆鋒肅然起敬。
2.英文疊詞的運用。
例8:
原文:茫茫滄海,不知此生再遇知己如鴻干者否?(P298)
林譯:I doubt if I could find another friend like him in this wide,wide world.
沈復的至交英年早逝,人生得一知己難矣,此句道盡作者失卻舊友痛心疾首,在蒼茫人海中頓覺孤苦凄涼的心境,讀者仿佛在“茫?!悲B用的節拍當中聽到了一曲最無奈的悲歌。林先生在這里選擇了重復使用“茫?!睂男稳菰~“wide”。
趙彥春曾就疊詞英譯發表看法,認為最佳的譯法就是“疊詞以疊詞見之”?!皐ide”的重復使用,飽滿再現了“茫茫”二字營造的抒情節拍,而且兩個“wide”與緊隨其后的“world”連押頭韻,讀來齊整劃一,節奏感飽滿,更增添了譯文的音韻感。
3.頭韻的運用。
英文里的頭韻發源于詩歌,曾經是英文格律的基礎。頭韻中相鄰相近單詞首音素的回環反復使得行文音韻和諧,悅耳動聽。
例9:
原文:……閉目旁聽,微風蕭蕭而已。(P164)
林譯:but all I could hear was the whistling of winds blowing by.”
本句“whistling”和“winds”押頭韻,“blowing”和“by”押頭韻,韻律對稱,朗朗上口,比起原文“蕭蕭”二字更有節拍明顯,節奏和諧的優勢,在音樂美的體現方面反而青出于藍了。又如:
例10:
原文:“遙見一水浸天,風帆隱隱,即太湖也?!保≒290)
林譯:…where we got a glimpse of water joining the sky at the horizon with some sailing boats dimly discernible on it,this being the Taihu Lake.
中文不拘泥于語法,語法結構表現松散,以句義內在的聯系建立邏輯,表現力強。原文僅以“風帆隱隱”一個簡單的主謂結構,就描繪了一幅碧波萬頃太湖上風帆點點,隱約可見的美麗圖畫?!半[隱”二字,音律環繞,使人在音樂美中若見其畫。英文強調語法結構的緊密完善,譯文采用了“with”引導的一個分詞結構對應這幅畫面。因此,在不能利用句子的整齊劃一表現原文音樂節奏的情況下,在分詞結構中四單詞連押兩次頭韻的做法,很好地達到了展現節拍表現節奏美的效果。實際上,由于頭韻在韻律對稱語音動聽方面的強烈表現力,在譯文中利用頭韻譯疊詞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將“唯聞落葉蕭蕭”譯為“listening to the silent swish of falling leaves.”將“咻咻涕泣”(P165)譯為“very sad and sobbing”,不勝枚舉。
總而言之,漢語疊詞的使用,有助于行文流暢,凸顯語言的韻律節奏。綜合運用各種策略恰當處理疊詞的翻譯,在傳達文本音樂美這一方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結語
從上文的探討中我們發現,林語堂先生盡管采用了現代散文體英文翻譯注重行文古雅,節奏明快的性靈小說《浮生六記》,但是關注譯文的節拍韻律,并且綜合運用了語音修辭,句式錯雜等策略,較完好地傳達了原文的音樂效果。當然,篇幅所限,文中擷取的僅僅是句式結構和疊詞使用營造的音樂美兩個方面,不足以涵蓋一切。譯者要再現文學作品的音樂美,重塑文學作品的高度審美價值,需要不斷努力深入鉆研,持續攀登?!吧跻雍踝g事之難也?!逼澮粤窒壬袊@結語共勉。
參考文獻:
[1]林語堂.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黃錦華.簡論漢語疊音詞的英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1).
[3]辛紅娟.文學翻譯中的音韻美[J].山東外語教學,2003,(3).
[4]熊宣東,馮文坤.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細讀”林語堂《浮生六記》之翻譯[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10).
[5]楊建華.論英語中的頭韻及其與漢語“雙聲”的區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
[6]俞真.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疊詞及其英譯[J].外語研究,2000,(3).
[7]趙秀明.文學翻譯的“韻味”說外語與外語教學——論劉士聰的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