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乃茂
摘要: 為了更好地把握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本文通過對黨中央文化體制改革文件的深入學習、領悟,對知名專家有關文化體制改革論述的深入研究,較深入探討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特色。
關鍵詞: 文化體制改革道路特色理念特色任務特色目標特色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是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制改革。
一、文化體制改革所堅持的道路特色
文化體制改革堅持的道路是先進文化之路,注重強基固本。
文化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體現,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先進文化是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文化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
堅持先進的文化方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中國共產黨在九十多年的奮斗歷史中,始終用馬克思主義指導革命、建設和改革,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結合,引導人們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建設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與文化統一起來,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統一起來,把對外來文化的主動引進吸收與積極防范抵御統一起來,這一文化就是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它代表著中國文化前進的方向。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走先進文化之路,強基固本。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國際關系更趨復雜、多變,難以把握和預測。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力、科技力、軍事力和凝聚力等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使原有的區域經濟、民族經濟發展的相對平衡被打破,國際市場一體化和經濟運行規則統一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積極推動和擠壓程度明顯加劇。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給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帶來深刻變化。面臨如此的形勢,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必須改革,提高自身的文化軟實力,以便在更大的舞臺上發展自己、壯大自己,否則,就會逐漸喪失自我,最終被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所吞噬。所以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堅持的道路具有先進性,注重強基固本這一特色。
二、文化體制改革貫穿的理念特色
文化體制改革貫穿的理念是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改革創新。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在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均和文化體制有關,要想真正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進行文化體制改革。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科學發展,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是一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指明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堅持的道路;以人為本體現的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與我們黨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先進的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一致的。對于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始終是最緊要的。以人為本全面回答了文化體制改革為誰改革、靠誰改革、改革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問題,標明了一切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改革目的。
文化體制要改革就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堅持創新能不斷增強文化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能使我們我們的文化永葆生機和活力。人類歷史要進步,就必須不斷創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都是與我們不斷進行的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等分不開的。
文化體制創新是社會主義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靈丹妙藥,在改革創新中永葆其先進性。始終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才能高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旗幟。在文化體制改革創新中,注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構建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政策保障機制,保證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推動中華文化真正走向世界,再創輝煌。因此,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始終貫穿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改革創新是一大特色。
三、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特色
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談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時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根本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理論為基礎的,正是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黨才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把一個貧窮落后的中國,變成為一個初步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中國。
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所確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所概括的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一種民族價值觀,其價值主體是中華民族,價值目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價值目標實現的基本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化,其實質內容是社會評價標準和個體自我評價標準的體現,反映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心理感受和價值反思。
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我們不難看到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是指引文化體制改革的航燈;共同理想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價值追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展現的是文化建設任務;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文化建設的評判標準。只有進行文化體制改革,有了繁榮、強大、先進的文化,這些目標才會實現。而在當今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下,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制改革必須結合國內外形勢,才能把握規律性,體現時代性,永葆先進性,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實現科學發展。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又一特色。
四、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特色
文化體制改革的終極目的是人民利益至上。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群眾決定著社會的變革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主義國家文化的根本宗旨應是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服務的。我國的文化體制是否先進,其檢驗標準應該是看其是否把人民利益作為核心,是不是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不是一切向人民群眾群眾負責,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我國的文化體制就目前來說,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如對文化價值、規律的認識,文化自身的體制機制建設,文化和市場之間的正確關系,文化體制和政府職能之間的關系,等等。歸納來說,就是還有一些方面不能很好地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這就需要去改革,去創新。特別是我國現在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一些和文化體制有關的矛盾已經凸顯,適時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已是大勢所趨。這樣才能更好地彰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宗旨。這也就使我們的文化體制改革的終極目標具有人民利益至上這一特色。
參考文獻:
[1]劉云山在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專題研討班上講話.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新的起點上開創文化改革發展新局面.黨建,2011,12,(5).
[2]李道中.建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文化.科學社會主義,2005,(3).
[3]岳彬,廉武輝.文化建設與制度創新.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4]劉同舫.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6).
[5]喬申穎.2012文化產業五大看點.決策探索,2012,(2).
[6]周蓉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11.
[7]孔建華.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戰略思考.新視野,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