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蕓
摘要: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其重要,本文從表里結合、深究內涵,參入時世、領悟意境,感悟情感、彰顯個性三個方面,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閱讀教學創新思維想象力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一般情況下,學生在閱讀時都有一定的固定的文本。文本是作家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獨到見解、環境因素、文學素養、客觀事物、情感流露等多個方面創造出來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具有獨特性。當這樣的作品呈現在讀者面前時,閱讀本身就有著創造性,也就是再創造過程。我們必須大膽而合理地想象,才能捕捉到需要的信息。想象就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來的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對于抽象的事物得出具體的形象。為此,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為重要。正是有了想象,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以大膽、獨特的思維方式對所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合理的、創造性的研究探索,并在研究探索過程中尋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所以說,培養想象力是閱讀教學中創新學習的基礎,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我主要從下面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表里結合,深究內涵
表里結合、深究內涵就是通過文字表面的意思了解深層含意,揣摩作家的真正創作意圖。語文閱讀的材料其實極為廣泛,包括教材、讀本、報刊、課外讀物等,但不管是那種材料,它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而出現在學生面前。我們必須透過文字表象而深究其深刻的內涵,作家一般用實實在在的文字表現自己的精神世界,作家的創作有一個從實到虛、再從虛到實的過程,他表達的內容一般都有兩面性:表面意思和深層含意。表面意思讀者可以就其文字本身理解,而深層含意就必須通過想象深究才能挖掘出來。這就需要我們通過文字本身的表面意思深究其作家的真正創作意圖,從作家所選用的素材、畫面的色彩、語言的特點、句式的樣式等多方面出發,合理想象,和作家產生相同的情感共鳴,將自己的審美情趣盡量與作家達成一致,形成既新穎又合理的情感內涵。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依據上面所提到的步驟一步步地進行,直至學生得到精神的滿足與愉悅,形成一種以文本為客體而帶有主觀感情色彩的觀點。
如雪小禪的《高不可攀的寂寞》中的第四段,作家引用了畢加索的名畫《拿煙斗的男孩》,而且從這幅畫中要表現高不可攀的寂寞,我們必須通過文字本身,表里結合,大膽地引導學生,讓他們展開合理的想象理解作者引用《拿煙斗的男孩》的意圖。學生就會馬上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到,煙斗一般是老人的東西,煙斗應該是老人在孤獨時排遣憂傷的東西,但是當一個小男孩拿著煙斗凝望著遠方時,學生就會想象到煙斗的主人可能不在了,小男孩可能已失去了親人,而且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親人,通過這樣的想象就會發現留給他的孤獨確實是讓人難以承受的孤獨,這樣的孤獨確實高不可攀。
二、參入時世,領悟意境
參入時世、領悟意境就是在閱讀作品時,有時候必須了解作家的身世和作家所處的時代,領悟作家有意留給讀者的空白,然后通過大膽合理的想象理解作品。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一般都是作家的“自傳”,比如曹雪芹的《紅樓夢》,曹禺的《雷雨》,等等,一個作家沒有豐富的經歷絕對是創造不出優秀的作品的。不切實際只憑著自己的空想,閉門造車,否則創作出的作品就只能是瓊瑤式的小把戲而已。既然作品與作家的身世有關聯,那么我們在閱讀作品時很有必要了解作家的身世。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們在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時,不能只以當時的時代背景為準,而要參入作者當時創作這篇文章的處境。當時朱自清的妻子和婆婆關系不和,一家八九口人的生活指望朱自清一個人來承擔,因而作者的“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我們就可以通過作者的身世而理解了。
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我們要理解這首詩就必須理解作者的身世。陳子昂,唐代詩人,官至右拾遺,參與東征契丹,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我們一旦了解了作者的身世就可以理解詩人的意圖:懷才不遇的曠古之愁。
再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對著面帶慍怒的老頭公然做賊,讀到這里,如果不細想、不想象,就只會感覺是好笑有趣的場面。若發問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則說明什么?學生會想象出是因為“貧困”,再一點撥,學生就會想到當時安史之亂之后民不聊生、天下貧困的時代。這些群童正是因為家境貧困,才會當面為盜賊,抱走那些今天視作垃圾的茅草。學生因而悟到這些正是結尾的伏筆,進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最終為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
三、感悟情感,彰顯個性
閱讀本身是對文本的認識、理解、感受、感悟的過程,閱讀是讀者和作者情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過程。正因為是一個交流和感悟的過程,就有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結局。所以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大膽想象,并且只要想象合理,能夠自圓其說,就不判斷正確與誤。就現行的語文教材來說,雖然是經文學研究家和教材選材者精心研讀并闡釋過的,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教材內容,或因時代的變化而使學生難以接受,或以前解讀的內容因又有新的意義,故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更多的學生有超越前人的意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同一篇文章做出自我的個性解讀。
比如魯迅的《藥》的結尾處,作者設計了“一圈紅白的花,圍在那尖園的墳頂”這樣一個情節,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紅白的花”的具體的含意是什么?讓學生展開想象來說說。學生甲說,是為革命指明了方向,根據是“他們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這紅白的花,卻還能明白看見”。學生乙說,是對夏瑜母親的精神安慰,根據是“華大媽忙看他兒子和別人的墳,……便覺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種不足和空虛,不愿意根究”。學生丙說,是說明革命脫離群眾,根據是“這沒有根,……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學生丁說,是說明了革命者的勇敢,根據是“——這地方有誰來呢?……”學生戊說,是說革命后繼有人,根據是“圓圓地排成一個圈”。我感覺他們說的都有道理。
再比如我在教學曹禺的《雷雨》(節選)時,教學參考書上在分析周樸園的形象時,說表現了資本家的虛偽、狡詐……但有一個學生問我:“現在社會有沒有資本家?”我說肯定沒有。學生又問:“現在的社會有沒有像周樸園這樣的人?”我不能回答。他又問:“周樸園至少對魯侍萍有感情,怎么說虛偽呢,他為什么要穿繡梅花的衣服,為什么要保持魯侍萍時的家具,為什么要打聽魯侍萍的處境呢?……”我想了想,感覺學生說得很有道理,但我給學生最后的解答是:看全劇,了解時代背景。
以上是我在閱讀教學中總結出的一些方法,只要在教學中留心總結,每個人都會是真正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