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玉
任教十多年以來,我一直從事初中語文教學,經常為學生的作文感到頭疼,學生也多數時候表現出談作文色變??傮w來講,學生的作文暴露出這樣一些問題:要么中心不突出,可謂形散神也散,讀來給人云里霧里之感;要么想要表達一定的中心,但又不知如何選材,弄得牛頭不對馬嘴,材料不能為中心服務;要么作無病呻吟之狀,有“為賦新詞強說愁”之嫌,讀來空洞無物,不能打動讀者;要么像記流水賬,不管什么事,只要與之有關,不管三七二十一,統統寫進去,詳略和主次體現不出來。當然作文中書寫潦草、不打標點、語句不通、一段到底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我也曾經努力地從某些方面進行一些專題訓練,但總覺收效甚微。經過這些年的摸索和反思,我終于總結出其實作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它就像修建一幢高樓大廈,必須從基腳處開始打好根基,夯實基礎,而不是短期的急訓可以一蹴而就的。作文教學必須從小學的起步階段開始抓起,而且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那么究竟從哪些方面抓,怎樣抓呢?這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步要抓好書寫關。如果把一篇作文比作一座樓房,那么組成它的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塊塊磚、一塊塊瓦,它們將決定這座房子的外觀看上去是否美觀、順眼,所以就要重視這些磚瓦的質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進行正式的書寫訓練,這個時候是習慣剛開始養成的時候,尤其要重視。這個時期一定要求寫正楷字,要讓學生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包括基本筆畫的書寫,字的間架結構等都是應當予以重視的。而且這個習慣不是短期能養成的,一直要堅持到四年級左右,這個習慣基本定型。
第二步要抓好用語關。用語實際上就是如何運用語言。如果把一個個的漢字比作修建樓房的一塊塊磚,那么,用語就可以看做是如何把這一塊塊磚砌成樓房的技巧和方法。這一能力的培養也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而且要長期不斷地堅持,還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比如剛開始(一年級)可以學習用簡單的詞語造句;然后逐漸過渡到學習積累和使用成語(二年級);再往高段一點(三、四年級)就可以學習使用一些常見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寫話;等學生的知識量越來越大,知識面越來越廣,駕馭語言的能力越來越強以后(五、六年級),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在作文中引用名言、詩句,增添文章的色彩;到初中階段以后,甚至可以嘗試用上對比襯托、托物言志、埋伏筆、設置懸念、寓情于景等較高層次的表現手法,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深刻性。相信經過這樣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連貫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第三步是抓好構段關。我們經??吹接械膶W生作文散漫無序,沒有突出的中心,不知所云,其實這正是構段這一關沒有做好造成的。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作文的每一個段落都有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意思,所以構段這一關就是要讓學生學習圍繞一個中心意思來表達。俗話說“不會做鞋,旁邊有樣”,其實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資源??梢砸哉n本為載體,讓學生學習和研究名家作品是如何圍繞一段的中心意思來選擇材料、組織語言的。光有理論也只是紙上談兵,還遠遠不夠,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梢越o學生一個中心,讓學生圍繞中心寫話;還可以教學生先寫出中心句,再圍繞中心句寫話;也可以給學生一段有毛病的話,讓學生當“醫生”,幫助診斷,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學會辨別和判斷別人的問題,進而在自己的作文中發現問題,加以改正。這一關非常重要,因為段與篇之間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只有這一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為圍繞全文的中心選材打下堅實的基礎,才不至于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這個板塊訓練的最佳時期可以放在三四年級進行。
第四步是抓好謀篇關。如果一篇文章是一座房屋,謀篇就是這座房子的布局,客廳在哪兒,臥室在哪兒,廚房在哪兒,都非常有講究,必須經過精心的設計,否則就會影響整個屋子的美觀。如果一篇文章的段落是雜亂無章、毫無秩序的,那么讀起來就會令人費解。那只能算是一堆支離破碎的文字的堆砌,毫無意義。我經??吹接械膶W生寫作文時,提筆即書,根本就沒有進行過寫作前的構思,結果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只好刪掉,另起爐灶,這樣既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又影響了卷面的美觀。因此,就要教會學生在下筆之前對文章的布局進行精心構思。首先要考慮一篇文章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要通過怎樣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就是確立中心和主要的表達方式。這一步完成以后,再考慮文章大致分幾個段落,每個段落主要想表達什么意思,可以選用哪些材料等。然后還要考慮如何開頭,如何結尾,中間怎么過渡等。在每一次作文前,先讓學生把自己的構思過程在草稿本上簡單寫一寫,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寫提綱。這樣就可以避免先前說的那種情況的發生了。經過這樣的反復訓練以后,學生就形成了一種能力,慢慢地就可以在心中直接進行構思了。這一能力訓練可以放在五六年級至初中階段進行。
第五步是抓立意關。立意是寫好文章的關鍵,是一篇文章的最高要求,也是對學生能力的最大挑戰。立意也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的基本要求有三點:其一,正確:思想健康,要求能表達少年兒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求真崇善愛美的思想感情。其二,集中:一篇文章集中講清楚一個問題,表明一個思想觀點,而這個思想觀點必須貫通首尾,統率全篇。其三,較為深刻:文章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和事件的意義,要能夠對讀者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我們經常讀到一些學生的文章言之無物,空洞乏味,只是一些文字和辭藻的堆砌,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真情實感,只有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打動人。怎樣來尋找真情,培養實感呢?這就要從平時做起,培養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多關注生活,對生活中的一些人、事、物和現象有自己的觀察、思考和感悟。其次,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擁有一顆積極健康的心靈,這樣,他們才會從生活的沃土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思想和人生。同時也要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國內外焦點熱點問題的習慣,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因為只有善于關注這些,才能造就學生一雙敏銳的慧眼,學生的思想境界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作文中才能體現出較高的立意。因為這一關難度較大,所以最好是在初中和高中階段進行。
上面分別從書寫、用語、構段、謀篇、立意五個方面談了作文的系統訓練。它們就像孩子成長過程中五個階段:坐、立、走、跑、跳,這五個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對每個方面的訓練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貫穿于從小學到高中的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只是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而已。所以在每個學段,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文教學重點。只有各個階段的訓練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學生的寫作之路才會變得更加順暢,寫作之旅才會收獲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