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英語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就是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只有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教學活動,激起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才能真正開啟他們的心智,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而,引導小學生主動參與英語學習,必然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一、情感參與
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認知如果缺乏情感的參與就是被動的認知,低效的認知。
1.以知育情
情感、認知與大腦活動是密切相關聯的,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獲得英語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強化大腦對所學知識的注意力。因此,和諧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學生參與英語學習活動的愿望,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學習3A第七單元時,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以班里的學生為例,教會他們對別人的東西進行夸贊。Look at her dress. Its pretty.或者說:Look, this is ××s sweater. How nice!通過這樣的話語,拉近了師生間的情感,使學生倍感親切,很容易激起學生參與的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充分地尊重學生,積極地與學生對話、交流,也是促進學生情感、激活思維的有效方式之一。老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交流中,可以高頻率地使用:please, would you like...? Shall we ...? Thank you. 等禮貌用語,更為重要的是老師能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如:Good! Great! Excellent! Well done! 等表示贊賞的語言,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評價的常用詞。
2.以趣激情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它可以激發學習內驅力,調節學生的情緒。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運用游戲、歌曲、兒歌、故事等多種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例如,學習hamburger, cake, milk, juice 等一些食物和飲料的單詞時,老師便可以設計Smell and guess 或 Taste and guess 的游戲,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請一位學生上臺聞一聞或嘗一嘗老師提供的食物或飲料,然后請他(她)的好朋友猜一猜它們的名稱,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單詞操練變得生動有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強化了新學的知識。
歌曲及兒歌的適時運用,也能對課堂氣氛起到積極的調節作用。比如,學習4A第三單元時,要求學生掌握Perhaps…的表達方式,而課文后面剛好有一首名為《Perhaps》的歌曲,這時教師出示課件中一個購物中心的畫面,隨著樂曲出現purse, dress, panda等物,并用手勢幫助學生理解歌詞大意,Perhaps Ill buy you … Perhaps everythings for you. 既為將要學習的新課作好了鋪墊,又以歌曲優美的旋律打動了學生,增添了濃郁的學習情趣。
3.以境生情
有效的情境設計能夠讓學生置身于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感受語言,大膽地嘗試使用語言,享受運用語言溝通的快樂。創設自然生動、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才能激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他們從各自的生活背景出發,自然就會激起學生積極參與的感情,迅速投入到所創設的情境中,準確地體驗和理解語言。例如,學習6B第三單元Asking the way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把學校周圍的主要街道,學生熟悉的場所用平面示意圖勾畫出來,由一位新朋友Mr. Smith的出現為引導,請同學們幫助他熟悉學校的周邊環境,告訴他如何到達白鷺洲公園、水游城、第一醫院、夫子廟等旅游景點或公共場所,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很快便能理解有關“問路”話題的語言,Where is Bailuzhou Park?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Confucius Temple? How can I get to Acqua City? 流暢的語言噴涌而出,孩子們產生積極的表達愿望,更易于理解、掌握目標語言: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urn ... at the second crossing. You can find ... 有效地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行為參與
行為參與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外顯行為對學與教過程的直接參與,是學生參與學習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1.機械模仿
最初的英語學習往往是由機械的模仿開始的。教學時我們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進行模仿操練,為良好的語音語調的形成奠定基礎。
模仿前,教師要注意口型的演示,并應培養學生仔細聽音的習慣,在聽清楚發音的基礎上再進行模仿。機械模仿的形式也應是多樣的,可以依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操練形式。比如,面向中年級學生時,可以采用開火車、連鎖操練、傳令兵等趣味性更濃一些的形式;面向高年級學生時,可以側重詞匯音、形、義的結合,或者新舊知識的聯系、對比等形式,從降低記憶難度入手,提高訓練的有效性。不能總是單調地重復一種形式,使原本枯燥的機械操練愈加的乏味。同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考慮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個體操練,切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替換操練
這是在學生基本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的一項教學活動,旨在訓練學生進一步理解語言的含義,在仿說的基礎上進行語言再創造的一種訓練形式。老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替換練習,加強已學知識的連接和信息鏈接。例如,學習5A Unit 1時,教師便可結合本單元談論校園環境的話題,讓學生模仿課文,使用本校的信息資源進行替換操練。可以借助平面示意圖的設計,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每組學生先統計學校功能教室的數量、位置,再將校園建筑的方位模擬教材的圖片一一標注,隨后請小組內討論參觀學校的路線,按照順序介紹自己的校園。帶著這些任務,同學們個個開動腦筋,認真地進行討論。在這種形式的操練中,學生將實際生活中的素材替換掉書本上獲取的知識,每一位學生根據自身能力的不同,或多或少地都進行了二次創作,改變了以往課堂上保守封閉的格局,形成了一種開放活躍的課堂模式,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3.話題拓展
話題拓展訓練是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環節,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對目標語言的呈現、仿說,學生可以基本理解、掌握本節課的內容,接下來,就是要將所學知識進行內化,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在這樣的行為參與中,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所以,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實際語言水平,適時、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話題拓展的訓練,鞏固目標語言的運用能力。比如設計3A Unit 10的鞏固環節時,就可以把Unit 3中介紹新朋友的內容融入進來,你和新認識的朋友一起來到快餐店或咖啡店,如何交談,這樣的情景能不斷地把舊的知識與新學的知識結合起來,融匯貫通,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且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多種方式的表達,強化靈活運用的意識。如同學習日常交際用語How are you? 時,要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回答:Fine, thank you. / Not bad, thank you. / Im fine, thanks. And you? / Not so good. 等等,使語言真正成為表情達意的工具。
4.參與評價
學生參與評價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讓學生參與評價,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有利于確定學生的主體意識。為了拓寬學生參與評價的渠道,在學習態度上應啟發他們經常反思自己,是否敢于開口,積極操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認知上可通過自評、互評的形式對學生的模仿能力、表達能力等進行測查,引導他們自覺地用目標加以對照,強化正確,糾正錯誤,促進人人在達標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教師應重視從學生日常學習的情況中提取信息,建立學生檔案,及時了解情況,從而隨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并有效地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
三、思維參與
思維活動雖是在學生大腦中悄悄地進行,但同樣可以通過外顯的形式表露出來。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要真正做到運用這一語言工具表情達意,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是極為必要的。
小學生學習英語,不僅僅只局限在機械地模仿,反復地背誦。需要教師創設模擬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學生開口,用教師的愛心和耐心消除他們的怕羞心理,培養學生敢說敢練的習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教師鍥而不舍、循序漸進地展開訓練。要抓住各種時機,通過全班、小組(4-6人)、排行、雙人、個人練習等各種形式的有機結合和交替使用,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頻率和效率,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交流,使學生真正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1.有效提問
在現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擔心學生無法理解一些語言知識,往往是將詞匯、句型進行反復講解,機械操練,面向學生的提問也是以Yes或者No的形式為主。殊不知這種訓練方式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進而降低了學習的效率。因此,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能夠關注問題的承上啟下的作用,以及問題的思維含量,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可以利用圖片、歌曲、謎語、閱讀等形式,提高問題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比如,教材中有大量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的圖片,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What can you find in the picture?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讀懂圖意。也可以通過欣賞歌曲、童謠,讓學生從中獲取相關信息。還可以在閱讀訓練中,以What、 Where、 Why、 How等類型的問題進行引導,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思想的流淌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2.多感官刺激
聽說讀寫各自有相應的感官聯系,但這種聯系又不是單一的。在英語學習中,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是多渠道的,可以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巴讀,這些類型是信息的輸入。而說和寫則是信息的輸出,學生需要把聽到的,看到的,讀到的內容,儲存進大腦,經過大腦的處理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因此,要引導小學生主動參與英語學習活動,必須調動多種感官,眼、耳、口、手、腦并用,聽說讀寫交替進行,不僅能減輕單一訓練帶給他們的疲勞,更能激發、保持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而活動的訓練目標必須緊扣課時的教學目標,不能使活動游離于內容之外,流于形式。比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第七單元時,教師利用一首歡快活潑的韻律詩滲透本單元的主要內容——現在進行時,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捕捉信息:What are the animals doing on the grass? 接著借助圖片的提示讓學生動手連一連,將相關的信息連接起來,再根據連線的結果,小組內談一談:The rabbit is dancing on the grass. 或者當學生對自己的答案不很確定時,可以提問:Is the rabbit dancing on the grass? 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多感官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可以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他們的思維,提高學習的效率。
(汝泓,南京市秦淮區教師進修學校,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