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欣
摘要: 在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必須確保課堂教學開放、民主,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空間,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就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所處的教學環境和所能利用的教學條件,靈活地處理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方法。
關鍵詞: 新課標品德課教學注意點
品德課是一門融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基礎知識于一體的綜合學科,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及相關社會科學常識啟蒙教育的基礎課程,它打破了原來思想品德和社會的學科界限,改變了過去過分強調學科體系,忽視學科之間內在聯系的狀況,反映了課程改革的趨勢和素質教育的全新教育觀和發展觀。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在新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分別列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部分,但是教師必須認識到,這樣三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是整體存在于學生個體的發展之中,并且互為影響的。一個人情感體驗是在生活中獲得的,生活態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斷提高的,而人類迄今為止的所有知識無一不是在時間中歸納出來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應改變過去那種偏重知識學習,忽略學生能力培養,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和傾向,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充分利用并且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在學習品德這門課以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有了一些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在生活中養成了一些行為習慣,具有了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而品德課的內容正是從學生這樣發展的基礎上繼續予以教育和提高。除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外,品德課還應當不斷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過程就是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豐富,各種能力不斷提高,知識積累不斷增加,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的過程。如: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環境,愛護地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正確看待復雜的社會現象,等等,所有這些,僅僅依靠原有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教師要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使思考和嘗試的范圍不斷擴大,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勇敢、民主、平等、博愛的精神和品質,以及愛國、敬業、拼搏奉獻精神等,這些觀念在學生心中一旦形成將會影響他們終生。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品德課中,教師要把學生真正當做學習的主體,為學生有效學習,為學生參與品德課堂教學活動創設情境和各種條件,調動其內在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當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時,知識才能真正領悟,能力才可能得到真正鍛煉和提高,情感才可能被真正觸及和調動,態度、價值觀就可能真正改變或形成。因此教師必須由學習的“授業者”變成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導者”。在教學中,教師應富有“童心”、“童趣”,同學生一起扮演角色,一道完成游戲,一起走出課堂,只有在這種平等、開放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天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也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久遠的歷史人物、歷史場景在學生面前復現,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展現在兒童面前,這將極大地提高對學生的感染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讓他們對一些平常熟悉的事件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甚至讓他們進行辯論,讓他們調查采訪、續編故事、搜集資料、辦手抄報,都可以激起他們自主探索的熱情??傊處熢诮虒W活動中要注重學習環境的創設,選用多種組織形式,鼓勵學生觀察、記錄、歸納、體驗、感悟、整理、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主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自主的學習中受益無窮。
四、不斷調控教學內容
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品德課的教學內容注重與學生生活相聯系,同時也注意與社會發展變化的聯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歷史、地理、自然、語文等多學科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注重與兒童生活和社會的聯系,善于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兒童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不斷充實教學內容,可以把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的有機結合,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五、不斷拓展教學空間
由于品德課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因此本學科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局限在課堂,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盡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品德課在教材上不能滿足于照本宣科,它只是范例,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簡單地照搬和復制,特別是體驗性活動;它具有很強的具體性和生活性,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簡單地背教材,而要回歸到兒童的生活中,幫助他們將視野拓展到社會生活的廣闊范圍,將他們思維的觸角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生活。教師還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更多地從體驗理解、感悟中得到收益,提高他們的社會生活能力。
目前,由品德課教師單獨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學中,可以注重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更好地完成品德課的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小學生品德與社會.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