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利云 鄧歡歡 馮佳棟
摘要: 對于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學生自身應提高人文素質,高校也應該大力支持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為培養綜合型人才作出必要貢獻。
關鍵詞: 人文科學理工科大學生重要性
愛因斯坦說:“關心人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如今,“科技以人為本”非常盛行。我想,不管這些詞句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我們都能從中領會到科學與人文兩者之間的關系——人文與科學應當并重。
作為一名理工科學生,我深刻體會到自身人文內容的缺乏。讀本科時,我非常喜歡看書,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讀碩士時出于畢業的壓力,以及一些私人因素,我完全拋棄了書籍,將它們置于書箱中。直到碩士畢業前夕,整理行李的時候,才發現我有這么多可愛的書被晾在一旁。將這些書千里迢迢搬到上海,卻沒怎么好好看。其實,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不知道如何回到以前看書的生活。現在的我,離開電腦屏幕就失去了思考的力量。科技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剝奪了許多美好的事物。整天沉迷于網絡的我,總覺得時間過得好快。網絡并不是都用于玩樂,我還是把學業放在第一位。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會附帶浪費我的時間,浪費我的青春。而且,失去了人文的愛護,脾氣也變得難以控制,不能保持心境平和,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整個人都是處于浮躁的狀態,當然不是表面的浮躁,而是內心的。我已經知道自己的問題,但是不知道如何解決,或者說不知道是否該立刻解決。就像很多時候,我跟自己說的一樣:我知道該怎么做,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去做。我會不停地給自己找借口,不停拖延計劃。正所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一味地逃避,只能把自己逼到墻角。此時楊先生的報告給了我當頭棒喝,非常感謝楊先生的教誨,非常感謝學校給我這么好的學習機會。
一、對人文的理解
人文是一個比較活躍的名詞,無數學者對人文進行了探索,說得最多的就是“一切要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要以人性、人文理念來觀察人類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觀察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人,以及人們在成長、發展中的各種人際關系,人間關懷和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問題。人文精神的宗旨,在于從根本上啟發、啟迪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強不息的人生悟性和人生動力;在于啟迪、啟動人的自重、自愛,以及人間關愛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價值。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新科學發展觀可以用十六個字概括:“以人為本,創新跨越,競爭合作,持續發展”。我們可以看出,第一位就是“以人為本”,可見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當前社會上盛行的浮華、浮躁和種種形式主義歪風,以及幾乎無處不在的“假、大、空”現象,令人擔憂。而在我看來,上述人人能領會、能掌握、能實踐的具有實質性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將是一切假、惡、丑、假、大、空現象的克星。因為嚴肅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真誠真摯的人文追求都是最講求真務實的,都是最講真務實的,都是最講剛正剛直的,是與一切空泛、浮華,與一切假、大、空、假、惡、丑格格不入、水火不相容的。所以,人文的學習與傳播對我們非常重要,理工科學生在這方面的欠缺應及時彌補。
二、人文對科技的指導作用
人文知識對理工科大學生鉆研專業知識大有裨益,它與科學教育的配合,更可緩解高科技發展的對人性的扭曲,使技術達到人性化。清華計算機專業的某同學告訴記者:“計算機科學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我是搞軟件設計的,現在的設計要求人性化,這樣的產品才能受到歡迎,而學習人文知識能從更為深廣的層次和層面上去了解人的需求,從而開發成功的軟件。”所以,現代社會技術高度發達,高技術必須用高情感輔助;科學技術的目的在于為人類服務,人性化是目前技術發展的大趨勢。
技術需要人文為其提供精神指導,人文也需要技術提供物質保障。現代化的社會對于技術素質的要求日益提高,掌握一定科學技術成為文科生們的需要。武漢大學新聞學院的單波教授認為:“技術是需要人文精神作為其內在的精髓,沒有人文精神的技術是得不到長遠發展的、無生命力的技術;而缺乏技術認識和技術能力的人文工作者,也是不能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需求,沒有生命力的。”
文化水平是衡量人類發展的一個特殊尺度,也是標志人類把握這些方式的程度。文化既是人自身發展、創新新事物能力的一種手段,又是一種標志。科學技術在人類文化進步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不能脫離它們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并且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文化因素,是一種社會文化力量。人類創造和發展了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文明的力量,又不斷完善著人類自身,在科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不僅締造了科學本身,推動了技術發展,而且改變了人的認識能力,創造了現代文明。科學技術是現代文明的一種主要創造力量。科學技術在人類文化進步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作為人的創造力的創造能力的一種社會表現和運用人的創造力的一個領域,是現代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整個人類文化的內容、結構、形式、發展方向都有著重大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一同攜手共建當代人類文明。
科學技術知識的綜合化發展,實質上就是科學研究的集約化發展,這是把更合理地使用科學研究力量,作為在科技領域內及在社會實踐中更有成效地發揮科學研究成果的作用的途徑,從理論上深入研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結合的機制和途徑,對我們在科學實踐活動中組織自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和社會科學家們攻關協作,加強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家的聯盟具有現實的意義。
三、人文與科學并重
人文和技術恰如人的兩條腿,分開來單獨談任何一條腿都是無法前進的,只有共同運作,才能邁開大步。人文和技術并重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加強學術交叉,這種交叉并蓄的思想要貫徹科研與教育,一次次合并使綜合化發展成為國內高校最響亮的口號。我國所有高校都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辯證法和鄧小平理論等課程。許多學校的理工科專業要求學生選修一定的人文學科學分才能畢業,文科也有相應的要求。校方不僅僅加強了學科交叉選課的指導,雙學位、主輔修等高教制度的設立和完善也為文理兼修開了方便之門。不過,需要看到的是,在高等教育的某些領域,仍存在著學科偏廢的現象,特別是重理輕文者還大有人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當前,新科技革命強勁的發展勢頭和人們對素質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視與復歸,為21世紀的大學教育帶來了極高的期望。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是知、情、意并重的教育,是使個體的精神道德和科學知識平衡發展的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這種平衡,是多種矛盾運動的結果和歷史發展的必然。盡管在實現整合的過程中,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沖突不會停止,整合的真正實現還有待于我們作出艱苦的努力,但在經歷了漫長的古老人文教育、獨領風騷的現代科學教育之后,我們必將進入更加成熟的現代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并重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吳偉.以科研促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大慶石油學院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理工卷,2009,(02):392-393.
[2]楊德廣.高等教育學概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