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摘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高校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青年教師所占比例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業已成為高校教書育人的主力軍。新時期的高校青年教師有著學歷層次高、知識結構新、思想活躍等特點,但是也應看到,青年教師自身的特點和成長環境的影響使其在師德建設方面存在著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將在解析師德的內涵及其表現的基礎上,再次強調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分析新時期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現狀、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新時期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
一、師德內涵及其表現
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范的綜合,包括教師的道德意識、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等內容,是教師素質的核心部分。師德作為教師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是社會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教師所應遵守的行為規則。[1]在我國幾千年的教育實踐中,保持著尊師重教,弘揚良好師德的傳統,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歷史時期,師德的內容雖不盡相同,但尊師重教,弘揚良好師德在教育理論中始終處于核心地位,被視為教育的靈魂和師德的本質。師德的核心就是師愛,這是師德永恒不變的主體,是師德的靈魂。新時期教師所應具有的師德的核心——師愛,表現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教育、熱愛學生。這樣的師愛在老師的工作中就體現為有責任感,懂得奉獻,理解并尊重學生。
責任感可以說是教師工作的基石。教師職業雖只是社會中各種職業的一種,但其特殊性自不待言。教育教書育人的最終目標不能局限于傳授知識,而要有更深層次的內容,比如,能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要完成這一使命,教師須明確自身的責任。當代教師的主要責任有:1.崗位責任,要愛崗敬業,教書育人;2.社會責任,學生作為家庭的傳繼者、祖國的下一代,教師有責任把他們教好、保護好、培養好;3.國家責任,高速發展中的中國,需要各種各樣的優秀人才,而人才的培養是靠教育、靠教師,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民族、對未來肩負的國家責任。國家責任要求教師不但要上好每一堂課,日常生活中也要規范自己的言行,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奉獻,漢語詞典的解釋:奉獻一種愛,是對自己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教師這種職業就是要懂得奉獻、樂于奉獻,要能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敬崗愛業,作出不平凡的光輝業績。古詩詞中有很多描寫老師奉獻精神的詩句,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每一個詩句,都把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描寫得淋漓盡致。
古人語:“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這句話是說棍棒交加下的孩子才會孝順,嚴厲要求下的學生才能成才。這是傳統的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當今的社會中,此種教育方法有待改進,不能棍棒交加,即使嚴厲、嚴格要求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必須尊重和信任學生。教師如果能做到與學生的心靈溝通與共鳴,其教育效果將會事半功倍,師德也會升華到更高的境界。
二、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必要性
高校是傳播知識的重要陣地,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場所,能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2]教師是高校貫徹落實國家以德治國方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特別是青年教師,同大學生之間的代溝較少,方便與學生進行交流,言傳身教作用的發揮將更好。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技術創新人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和業務水平。”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講話中指出:“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成敗,系于教師;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同時還指出,師德“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關系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3]師德可謂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征的直接體現,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內容。教師的師德狀況,直接關系到高校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近幾年來高校大規模的擴招,除了學生數量有了大幅度增加外,教師規模也相應增大,大批青年教師走向教學一線。青年教師成為學校發展的生力軍,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師德直接影響著高校的科學發展,對學生、對社會、對國家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加強青年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非常必要。
同時,加強師德建設也是貫徹落實江澤民同志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高校擔負著培養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任,而教師則是承擔這一重任的實施者。所以,加強師德建設非常必要,而作為生力軍的青年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師德問題更不能忽視。
三、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如上所述,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青年教師在高校教師中的比例迅速增大。新時期的青年教師以其自身的特點和優點,學歷高、知識新、視野寬、學習力強、思維活躍等,成為高校內的新鮮血液。青年教師中的大多數與中老年教師一樣,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的主流。
但也應看到,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想也發生著變化,師德方面出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敬業不足,職業道德修養不夠。部分青年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缺乏認同感,選擇教師職業是他們的一種無奈之舉,有人把從教作為暫時的或尋找其他工作的跳板,有人把從教作為謀生的手段,有人甚至厭倦、鄙視本職工作,工作態度當然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2.價值觀不明確,功利化傾向嚴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的大發展、大繁榮,同時也導致了一定程度上功利主義思想的滋生。這種大環境也影響到了部分青年教師,使他們的人生價值觀不明確,功利化傾向明顯。以功利主義為例,如果個人與集體、索取與奉獻、理想與現實發生了沖突,這些人往往會強調個人、索取、現實方面的多,而很少顧及集體、奉獻、理想。這種狀況如果在課堂上流露給學生,這就不可避免地對青年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
3.師愛缺乏,行為失范。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有些青年教師只愿做授業者,僅注重課堂的知識傳授,不愿同學生交流,不關心、熱愛學生,不注重提高自身修養,教風浮躁、學術造假、言語粗俗、不公正對待學生等行為失范的情況。還有一些青年教師師表意識淡薄,不自尊自愛,很難起到表率作用,如上課自由散漫,儀表不整,舉止粗俗等。
四、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舉措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4]這是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師德修養的目標,師德建設的方向。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應該以此為標準,不斷加強。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樹立職業理想、堅定職業信念。[1]把“教育是人類社會永恒而神圣的事業,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內化為自己職業和人生的信念。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政治素質,明確教師的神圣職責和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自覺提高思想素質、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識。戒除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增強從教的光榮感和使命感。
2.樹立現代教育觀念。[1]現代教育觀念重視知識、能力與素質三者的協調統一,強調知識是基礎,素質是根本,能力是素質的表現形式。高校青年教師要順應形勢,掌握必要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要有前瞻性的目光,研究未來教師的素質結構和教師的類型,不斷構筑21世紀教師的素質結構。
3.多方培養青年教師師德素養。[1]青年教師要在社會實踐中提升師德素質,迅速適應社會發展。高校要形成幫助青年教師解疑、釋惑、疏導和解決問題的服務體系,形成留人、育人、立人、用人的培養體系,形成有利于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的工作、生活環境,逐步培養他們敬業、愛業、樂業、創業的師德精神。
4.制定并完善師德考核評價體系。[1]各高校要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和《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制定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師德考評體系,完善師德建設規章制度,建立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張園園.論新時期教師師德之內涵.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2).
[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
[3]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