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紅
摘要: 隨著就業問題的日益嚴峻,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近年來成為了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之一。本文就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具體開展措施,從學生自身及外界環境(包括政府、社會、家庭、高校四個方面)這兩方面進行具體論述。引導大學生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就業環境,掌握就業擇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順利實現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措施
隨著大學生群體的不斷擴大、就業問題的日益嚴峻,大學生的個人成長、未來就業,以及職業發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近年來亦成為了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之一。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是由早期職業輔導運動發展而來的,起源于美國20世紀中葉[1]。在我國,由于起步較晚,在社會知識環境和整個就業指導氛圍的影響下,各方面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想認識存在偏差。積極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引導大學生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就業環境,掌握就業擇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順利實現就業具有重要意義,是培養大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提高就業指導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具體開展的措施如下:
一、學生自身應采取的措施
我國著名職業生涯規劃專家羅雙平曾用公式總結出了職業生涯規劃的三大要素,即職業生涯規劃=知己+知彼+抉擇,其中“知己”是對自身條件的充分認識和全面了解[2]。
1.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意識,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發展理念。
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針對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意識薄弱,對自我認識不足和定位錯位等問題,應重點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意識,樹立正確健康的職業生涯發展理念。因此,大學生從大一入學就要開始接受職業生涯發展教育,不斷深化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要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等有充分的認識,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來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專業;要克服社會不良風氣帶來的負面影響,理清就業和擇業之間的關系,培養創業意識;要學會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正確審視職業定位,不斷發現職業機會;要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增強自己的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
2.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提升其綜合素質。
當今社會,用人單位越來越看重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即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但相對而言,很多大學畢業生在這方面的能力還很欠缺,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因此,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為大學生擇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任務。一方面,大學生應積極參加學校的社團組織,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鼓勵大學生“走出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使大學生盡早與用人單位接觸,利用課余時間、雙休日和假期,通過在單位兼職、實習等途徑深入了解社會,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及早了解目標職業和職業環境,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二、外界環境要實施相應的措施
1.政府方面,要給予有力的支持。
想要加快發展并完善我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政府就要給予適當的支持。如要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便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在開展時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要提供一定的經濟資助,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教育團隊,培養一批高水準的教育人才,幫助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順利實施;應開發出一套權威的、科學的職業生涯發展測評系統,供高校使用,促進大學生職業相關教育的調整和提高;要積極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社會引導體制,制定相關保障制度,不斷豐富和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服務體系等。
2.社會方面,營造良好的氛圍。
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是一項與社會接軌并息息相關的事業,其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社會性,社會氛圍對大學生或高校進行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需要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因此,全社會要通過宣傳、輿論的作用,大力普及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與作用,不但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而且引導已經參加工作的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營造全社會認可、接受、支持和重視職業生涯發展的良好局面。
3.家庭方面,做好積極的引導。
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影響深遠,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的潛移默化更重要。所以要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工作,家庭方面的作用就要同步發揮。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3]。”現在的很多孩子,獨立能力較差,依賴父母過多,到就業的時候更是聽取父母親友意見較多。因此要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爭取在子女早期教育中打下一定的基礎,大大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順利進行。
4.高校方面,保證其核心地位。
1.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在高校的地位——主導化。
高校要切實加大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工作的力度,充分發揮高校學生工作各部門的應有職能,綜合提高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在高校的地位,讓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真正發揮作用,為大學生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為此高校要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并廣泛宣傳,在鼓勵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發展的同時,也使全校教職工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加大對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專業人員和軟硬件配置的投入;開展職業輔導與咨詢等活動,建立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社團等組織;將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從入學到畢業,分階段在大學生中開展有針對性、系統性、連續性的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提倡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理念,切實做到就業率、就業質量與就業服務的同步提高。
2.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理論支撐——理論化。
高校要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就需要強有力的理論支撐。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對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研究逐漸活躍,相關研究論文的發表呈逐年上升趨勢,相關的專業學術會議也逐步展開;學術界經歷了從不關注到重視,進而發展成為研究熱點的過程,我國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研究日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提高就業理論的指導層次,就要加深對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理論研究,完善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理論體系,為職業生涯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3.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課程體系——系統化。
高校要通過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就要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積極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課程。課程建設是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一切活動的基礎,是普及職業生涯發展知識和理論的一個重要載體。只有加強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課程建設,才能做好其他的相關工作。因此,高校要將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指導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計劃,確定必要的學分,建立起一個目標明確的、逐步提升的、針對性較強而又完整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課程體系。
4.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化。
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又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大批具有心理咨詢、職業發展、人才測評、管理溝通能力的專業人才來開展。高水平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是改善和增強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效果的保障。因此,要改善大學生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對大學生的有效性和實用性,首先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逐步培養一批既有較強專門知識、能力和素質,又具有就業指導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建立一支有責任感、有事業心的專業化、專家化、科學化工作隊伍,這是做好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
5.拓寬活動平臺,改善上課方式——多樣化。
大學生對職業環境的不了解,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不感興趣,是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最大障礙。因此,高校需要拓寬職業生涯輔導的活動平臺,改善上課方式,如在授課時采用小班教學,進行小組討論和團隊學習。還可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職業指導網站、個人資訊服務中心,聘請校外的專家、用人單位、優秀校友做專題講座,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和企業建立實習基地等合作關系,并積極帶學生走訪企業,開展職業調查和實踐活動,加深大學生對職業的了解和體驗等。
6.連續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全程化。
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形成從入學到畢業全過程的職業生涯發展教育與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應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的全過程,指導的對象也應由畢業生擴大到全部學生。只是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的側重點不同,要根據他們的不同學習任務和心理成熟度,有計劃性、層次性、針對性、科學性、系統性、連續性并各有側重地進行指導。大學一年級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側重于引導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初步形成關于專業、學業、就業、職業關系的認識;大學二年級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側重于對學生進行職業興趣的培養、職業理想的確定,從而幫助他們確立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大學三年級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側重于開展針對性的輔導,進行有側重點的引導,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大學四年級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側重于引導學生完成角色的轉變,進一步完善職業能力以達到人職匹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微,林松濤等.分階段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J].人力資源管理,2010(3):86,88.
[2]汪風濤,嚴志谷.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全程指導長效機制的探索[J].理論觀察,2007(6):122-124.
[3]黃曉梅.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綜合實施機制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2):6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