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摘要: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提升,我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但近些年的高校擴招,在讓更多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也使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人才結構配置的原因,又有高校、大學生自身的原因。本文就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及解決途徑這兩方面展開論述,為當代大學生就業提供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指導職業規則
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從2001年的116萬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660萬,短短10年內上升了6倍。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模式也經歷了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這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減少了向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如今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建立大學生就業長效機制,顯得格外有意義。
一、目前大學生就業所遇到的問題
1.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問題。
從整體的就業崗位分布來看,工科類的專業將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而文科類的專業如市場營銷類、企業管理類等崗位需求就相對較少。大學生一開始選擇專業的時候大都會選擇一些較為熱門的專業,對就業崗位需求量較大的理工科類關注較少。但從就業的角度來說熱門專業提供就業崗位不多,而一些基礎的理工科專業穩定提供就業崗位,這就造成了熱門專業就業不熱,基礎的理工科專業穩定提供就業崗位的現象。這就是目前大學生就業中的結構性問題。
2.高校專業設置問題。
中國的很多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沒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專業設置問題上往往會關注專業的熱門性,尤其是新專業的設置往往根據當時的社會需求而定,但高校并不能對未來幾年專業的變化作出評估。當年熱門的專業,在大學生畢業的時候未必會熱,如紅極一時的物流管理專業。同時高校的專業存在調整周期慢,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少專業講授的知識并不一定合適大學生對應單位的工作實際。
3.高校就業指導體制問題。
隨著高校的擴展,在校大學生急劇增加,不少高校甚至出現了硬件設備配備不足的現象,同時儲備的師資不能顧及到所有的學生。在教學資源都無法滿足的情況下,使得就業指導的重要性被一再忽視。由此產生的問題就是,畢業生所學知識與應聘崗位不匹配,學校缺乏圍繞學生個體差異的系統化、全面的就業指導。有些高校疲于應付提升就業率,缺乏就業指導老師的培養。
4.畢業生對自身與社會了解不足。
高校應屆畢業生普遍存在缺乏工作經驗、實踐操作能力較差的現狀。他們在高校通過三到四年的理論學習,沒有接受較為系統化、專業化的實踐操作鍛煉。很多即將進入職場的畢業生,往往想法過于理想化,自信滿滿,給自己定了很高的就業目標,如非國有企業不去,非公務員不干,月薪低于三千不做。另外,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這使得他們不斷壓縮人力資源方面的成本,在招聘用工的時候,希望能找到馬上勝任工作的求職者,而不是那些還需要通過花費更多成本才能上崗的應屆畢業生。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定位不夠準確,沒有分清個人職業理想與現實就業環境之間的差距。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就業大眾化乃大勢所趨,片面地追求高薪、高職,忽視基層崗位是不可取的。還有就是大學生向往的城市競爭激烈,崗位相對較少,這些都是造成就業難的原因。
5.畢業生就業城市選擇上存在誤區。
當代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備受關愛。由于家長的過分關注,不少畢業生認為找工作與自己無關。不少家長認為,如果找不到好工作,還不如在家等待更好的機會。這些情況導致大學畢業生對積極尋找工作缺乏興趣,對支援欠發達地區,到二、三線城市工作不感興趣。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落實就業指導,大力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國家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要求是自入校開始,貫穿整個學生時期。但現狀是,大多數高校從大四(大學生即將離校時)才開始落實,希望通過簡單的就業指導輔導來完成就業指導任務。這顯然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圍繞提升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開展工作,樹立全程化指導理念。各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要將工作重點落地,淡化行政色彩,發揮職能,為學生提供指導意見。整合各方面資源建立一支師資指導團隊,開設就業輔導課程,為大學生提供服務,培訓他們掌握必要的擇業技巧,從而在市場就業過程中能夠合理確立自身的定位,制定合理的就業計劃,選擇適合的崗位。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就業指導工作的作用,就要將就業指導的理念融入各學科的教學之中,齊抓共管,協同配合,增強實際效果。同時,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生指導層面,而要結合社會實際,整合高校的資源,聯絡當地的用人單位,進行交流互動,做到讓企業了解我們的畢業生具備什么素質、能力,讓畢業生知道企業需要什么要的人才。
2.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要和用人單位多多聯動,收集完整詳盡的用人單位需求,同時建立畢業生就業信息庫,確保就業渠道的雙向暢通。高等學府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不能止步于理論授課。面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需要培養綜合素質過硬、適應多樣性競爭的大學生。由于不同單位的需求,高校本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就要與社會聯系,根據實際需求來安排課程內容,更新教學形式,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以便增強他們的實操能力。如果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校忽視社會、用人的單位的需求閉門造車或者用過往的經驗來簡單判斷,就會導致畢業生所學與社會所需不符。為此,高校應圍繞科學發展觀,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實操能力為基礎,培養符合實際環境的畢業生。在培養過程中,高校要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做出合理的預測,按照實際需求調整課程內容,創建社會實踐基地,拓展大學生視野,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
3.轉變大學生就業觀,提升綜合實力。
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受多方面的影響,不正確的就業觀導致了很多問題,如“啃老族”、“考公務員族”、“頻繁跳槽族”。轉變不正確的就業觀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鍵之一。如今的高校已經同以往人們心目中的大相徑庭。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走入了普及教育時代,精英教育時期的優越感已經蕩然無存。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保持一顆平常心,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才是明智之舉。畢業生在選擇就業崗位時,應從自身實際出發,選擇與自身能力相符的崗位,避免受到不正確觀念的影響,將就業與擇業的概念相混淆。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自身的實力會起重要作用。只有出眾的實力才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因此大學期間的努力必不可少。在學校學習期間,廣大學生要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學習增加知識,多參加社會實踐,提升實操能力,力爭做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
4.培養就業指導師資隊伍。
高校需要培養就業指導工作的專職老師。他們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除了傳授傳統的知識外,還要兼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任務,同時對大學生就業心態的關注也必不可少。另外還要及時提供用人單位的相關信息。國家教育部規定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其中師資隊伍的建立是關鍵所在。各高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將就業指導做到職業化水平。為此,作為一名職業的就業指導老師,需要具備一定社會經驗、生活閱歷,能夠為學生做出合理的職業規劃或者提供比較貼合實際的建議。
5.為學生合理地進行職業規劃。
就業指導老師要配各學院系部為學生量身制定職業規劃。該規劃應在學生入校之時便開始進行,在校期間應根據學生的成長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為他們確立階段性的目標、短期目標、長期目標。在規劃中應明確學生的優勢特征,詳細描述未來希望從事職業所應具備的能力素質,為系統性提升相關能力做出計劃。建立專業測評模型,讓學生了解自己喜歡做什么,適合做什么。結合心理學,在測評的結果上,引入職業定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與特點確立奮斗目標,探索職業發展之路。
對于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在就業指導工作方面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高校本身就需要承擔起這個責任,與企業單位雙向聯動,圍繞大學生開展一系列切實落地的工作。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必將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帶來益處。
6.校企聯動,拓展就業渠道。
就業指導的最終目的就是為大學畢業生找到好的工作,為企業單位提供適合的員工。為此,高校和企業單位之間需要多做交流,將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變為紐帶,為上述目的實現發揮作用。另外,校企的聯動不僅僅是提供幾個工作崗位的信息,而是全方位、雙向的溝通,讓企業了解我們的畢業生,讓畢業生了解我們的企業。
參考文獻:
[1]尚玉峰,劉超,趙彥軍.大學生常見就業心理問題與自我調適[J].中國電力教育,2009(1).
[2]陳巖松.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
[3]張永生,彭志華.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陜西教育·高教版,2008.
[4]李瑞學,孫官耀.關于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理性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4).
[5]馬萬明.大學生就業指南[M].國防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