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琴
摘要: 對社會的認同是大學生認識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前提,主要受文化底蘊、心理健康和社會閱歷三個方面的影響。要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大學生的認同教育,使大學生成為正確認同社會、愉快融入社會、積極奉獻社會的一代新人。
關鍵詞: 大學教育社會認同人文因素
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贝髮W生是社會的未來,他們能否認同我國的社會制度,認同核心價值觀,認同職業,認同勞動人民,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解決大學生當前普遍存在的社會認同問題,就必須對影響大學生社會認同的人文因素進行認真分析,對癥下藥,使我們的大學生成為熱愛社會、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一代新人。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認同的人文因素及現狀
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學科知識體系自身的問題外,還受到社會特別是大學生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諸多非智力人文因素的影響,而理工科類知識接受的難度僅限于學科知識體系自身,主要受到大學生自身智力因素的影響。具體來看,影響大學生社會認同的人文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文化底蘊
大學生能否實現社會認同,首先受到其文化底蘊的影響。人們通常認為,大學生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礎教育,擁有多學科的知識,是當然的文化人。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知識與文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從有知識到有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學生也不例外。當然,我們這里所涉及的文化是一種心態文化層面,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孕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否擁有文化,擁有什么樣的文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社會的認同。
由應試教育滋生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能使知識在學生大腦中簡單存儲、復制。我國的教育就像一條世界上最大的流水線,大批量地生產著一代又一代既不了解社會,又不了解他人。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學子。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分離,學校在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教育的缺失,都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和認同。以至當代大學生可以成段甚至成篇地背誦名文,也可以從數字意義上考出“好成績”,而在社會生活中卻不得要領;當代大學生可以擁有眾多的偶像甚至為之癲狂,卻從不關心其成功背后的艱辛歷程;當代大學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從家庭到社會的厚愛,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主張自己的權利,卻鮮見社會責任意識。知識的積淀不等于文化的積淀,沒有文化與沒有知識是同樣可怕的。傳統文化、市場文化、世界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積淀,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社會的認同。大學生的文化積淀是實現大學生社會認同的文化基礎,為此高校必須堅持自己的文化操守,必須與商業化、功利化劃清界限。
2.心理健康狀態
當代大學生實現社會認同,還受到心理成熟與健全程度的影響。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于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包括具有充分的適應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不脫離現實環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善于從經驗中學習,能認同社會并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等十個方面。
從整體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態還是好的,但大學生個體心理不健康的心理特質在每個人身上都客觀存在并時有表現。自負、封閉、逆反和虛無等心理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對社會主流意識不以為然,自以為是;有的憑借自己偶然的經歷甚至道聽途說懷疑核心價值觀的真實性;有的憑自己的喜好對核心價值觀隨意取舍;有的則是根據利益需要擇事認同;還有的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這一方面反映了大學生政治上的不堅定,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集中表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實現社會認同的心理基礎。
3.社會閱歷及實踐程度
社會閱歷是指一個人對社會、對事件、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的經歷及理解方式。人每天都在經歷一些事情,每天都會對發生的事件進行思考,產生相應的認同感受。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對一些事物的看法則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這時的人們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經歷得越多閱歷則越豐富,社會認同逐漸趨于理性和穩定。
社會認同是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和作為社會的基礎。但多年的校園生活,沉重的學業負擔,使大學生無法感受復雜的社會、體驗真實的生活。他們只能從書本、從課堂上和偶發的社會生活中了解到一些片面、單一、僵化和現成的知識。雖然部分課程知識可以通過實驗和實習得到佐證,但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沒有充分的生活體驗和實踐經歷,大學生很難建立起堅強的信念和恒久的道德規范,影響了大學生對社會的認同。由于缺少一定的社會閱歷和實踐,大學生本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就持將信將疑的態度,如果面對社會的陰暗面或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所建立的價值觀就會瞬間崩潰。課堂上的千言萬語、千辛萬苦在現實生活面前如此不堪一擊,除了教育方面的原因外,涉世不深、閱歷太淺,承受不起現實社會的打擊、誘惑及生存壓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具體表現為表面上追求理想,實際上崇尚實惠;性情中有強烈的愛國情感,具體時缺乏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式上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識,事實上卻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社會,期待建立良好的公共道德秩序,對自身,又不愿受各種規章制度的約束;從長遠有成就事業的愿望,到眼前又缺乏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愿望上有投身社會的熱情,實際上又與環境格格不入難以融入社會。
社會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大學。只有讓大學生走進社會,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了解國情、民意,才能豐富閱歷。隨著社會閱歷的積累和實踐的深入,多數大學生對現實社會的認同是可以預期的。
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大學生的社會認同教育
高校的社會認同教育必須以知識為載體,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樹立信念、培養情趣、訓練思維、提高品位,建立社會認同意識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1.以發展的眼光肯定當代大學生社會認同的差別化現狀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大學生心理、身理還是動態的,具有可塑性,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又是不成熟的,需要學校進行人文孵化。應當看到,大學生的社會認同程度是與其年齡特征相一致的,即便是同一年齡段的大學生也都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從教育學的角度講,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不成熟也是合理和正常的,不能因某一時期某一些大學生身上出現的問題,人為地把大學生簡單地歸納為“80后”、“90后”。盡管與老一代大學生相比,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和起點有差異,但我們還是要堅信,隨著當代大學生的文化底蘊一天天加深,心理會一天天健康起來,閱歷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也會一天天豐富起來,當代大學生最終還是會認同并成功地融入社會,成為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材。
以發展的眼光認同大學生,能使我們在面對當代大學生中的另類現象時更加淡定和從容,允許有錯,允許再錯,允許改錯,要相信大學生總是在錯誤中不斷走向成熟。為此,大學的社會認同教育,既要有結果認同,又要有過程認同。首先是教育者對大學生要認同,大學生積極的一面要認同,大學生消極的一面也要“認同”。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認同,在認同中教學相長,才會有成功的認同教育。其次要認識到大學生在文化、心理和閱歷方面處在一個波浪式的前進上升周期,絕大部分大學生最終是會實現對社會的認同的。
2.以全面的眼光肯定當代大學生社會認同的時代化特征
當代大學生的優點和缺點是同樣突出的,優點往往與缺點伴生,兩者相輔相成。社會認同教育既要規范,又要疏導,更要肯定。
當代大學生的國際視野,極具時代特征。他們已經習慣于把國際社會作為參照體系并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大學生關注和追蹤國際前沿的科技發展,本來是件好事,但由于對“國際慣例”、“世界潮流”等的片面推崇,影響了他們對社會主義制度、核心價值觀及社會的認同;當代大學生思維敏捷,不唯書、不唯上,富有挑戰意識,但又缺少深入實際、踏實進取的恒心和毅力。為此,在社會認同教育過程中,必須從全面和整體的角度,充分肯定和精心呵護大學生的時代特征,在鼓勵大學生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同時,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敬業踏實的實踐精神;在倡導大學生在拓寬國際視野的同時,幫助大學生了解國情、民情,樹立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的科學精神。
總之,大學生只有認同社會,才能融入社會;只有融入社會,才能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用發展和全面的觀點認識大學生的現狀,從影響大學生社會認同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實踐因素著手,堅持不懈,使大學生成為正確認同社會、愉快融入社會、積極奉獻社會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桂守方.社會認同感的缺失[J].心理科學,2007(4).
[2]李慧敏.自我認同理論的“缺失”[J].社會科學論壇,2009(14).
[3]吉登斯.自我認同理論評述[J].江漢論壇,2003(5).
[4]宋振杰.情商競爭力:建立自我認同感.2009/04/29—(Views:4045我學網).
[5]孔祥娜.大學生自我認同感和疏遠感的研究河[J].西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