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紅 孫萍
摘要: 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就業方向是人文性、文化性、服務性非常強的旅游相關行業,用人要求區別于其他專業。因此,根據旅游業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管理工作作業要求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旅游產業具有資源能耗低、環境污染小、吸納就業人員多的特點,隨著經濟的發展,將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較快的增長。
要促進旅游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離不開大量的旅游從業人才。高職作為旅游一線從業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策應大旅游發展戰略,源源不斷地培養大量的業務技能水平強、綜合素質高的旅游專業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一、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集中在酒店、旅行社、旅游局等旅游相關的第三產業。這些行業具有第三產業的共性: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不可分離性、不可貯存性、質量測評的復雜性等,因此,與消費者直接發生聯系的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個人修養等因素對于服務質量的穩定和提高具有決定性意義,成為決定服務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同時,旅游業比其他服務業更強調人文性、文化性、社會性,因此,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除專業知識、能力外,還特別強調人文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品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特別強調職業道德、心理素質、人際協調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親和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服務意識等素質的綜合性。這就要求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既要重視智力因素,更要重視非智力因素;既要重視專業技能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與融合。這些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通過教學實現,另一方面要通過學生管理加以補充完善。因此,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有效管理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管理工作必須了解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專業學生特點,了解學生未來工作行為方式,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核心,從而實現學生管理工作與教學工作的相互促進、相互交融,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目標任務。
二、旅游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
旅游產業飛速發展,對從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一方面體現在人才需求數量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體現在對旅游從業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要培養出企業稱心、消費者滿意的旅游從業人員,高職院校首先要了解該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有哪些。
1.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就是適應旅游業的要求而必然產生的道德規范,是旅游從業人員在履行本職工作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和。例如,旅游從業人員直接面對消費者,如果出去帶團將帶大額的現金獨自開展工作,公司對其過程監督困難,為此,有些旅行社在招人時還特地要求是本地人,以使公司權益更有保障,這就限制了招聘人員的范圍。基于此,用人單位特別強調旅游從業人員具備誠實守信、愛崗敬業、服務意識強烈等職業道德。
2.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水平。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旅游相關行業一線的從業者,對技術技能的要求非常高。從業人員必須熟悉工作流程、掌握服務對象的特點和服務方式、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例如,國際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接待國,中國在國內游、出境游和入境游等方面都是非常樂觀的,這就對旅游從業人員的數量要求越來越多,質量水準也要求越來越高。但就目前而言,文化底蘊厚實、服務水平高的旅游從業人員相對缺少。
3.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旅游本身是注重生活品質的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旅游追求的是一種有價值的體驗:放松身心,開闊眼界,增長見聞,豐富人生,這要求與游客直接發生聯系的旅游從業人員不僅要了解專業技能知識,而且要想顧客之所想,急顧客之所急,為顧客提供貼心服務、人文關懷,讓游客玩得開心、舒心、安心、放心。同時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具有工作繁瑣、關系復雜、勞動強度大等特點,需要旅游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應變能力和挫折承受力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
4.具備一定的學習潛力。一方面,旅游從業人員需求缺口大,尤其是旅游相關產業的中高層管理人才及熟練掌握出境旅游的人才奇缺。另一方面,部分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卻從事非旅游產業相關工作,導致供需錯位。因為他們的一個重要考量是認為從事旅游業是吃青春飯,當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責任的增大,從事旅游一線工作有些力不從心。基于此,為了扭轉這一現象,避免人才培養資源的浪費,旅游從業者應具備一定的再學習能力,一方面應對旅游業發展對人員越來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促使自己轉型升級,實現在該行業的長期發展。
三、策應行業要求開展學生管理工作
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深入,社會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管理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根據行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結合專業培養方式開展學生工作,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實現學生步入社會的零適應期。
1.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針對旅游一線從業者更多地直接面向顧客,獨立地開展工作,公司現場監督約束少,對服務質量影響大的特點,要求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具備誠實守信、關愛他人、熱情主動等優良的職業道德。第一,加強入學教育和軍訓教育,弘揚傳統美德,強化大學生的紀律意識和吃苦耐勞素質,同時加強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深化組織紀律觀念和法律觀念;第二,結合法制宣傳日、感恩節、學雷鋒活動月等特殊時間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心存感恩、團結協作的良好道德風尚;第三,通過角色扮演,模擬旅游從業者的工作環境,使學生了解行業對人才的具體職業道德要求,并將之融入日常的具體行為中。
2.圍繞綜合素質的提高開展相應的活動。旅游行業從業人員尤其強調應變能力、自控能力、責任心、親和力、人際溝通協調能力和良好的文化修養。當代高職生大都是“90后”,自我意識強,傳統的說教往往難以奏效,為此,教育管理需要通過活動得以實現,達到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效果,例如,演講比賽可以鼓舞士氣,合唱比賽可以振奮精神,體育比賽可以激發競爭精神,技能競賽可以培育創新精神,校園義務講解可以增強愛校熱情,志愿服務可以承擔社會責任,時政討論可以開闊視野胸襟。舉辦系列競技活動可以提高學生以后的服務水平和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社會活動能力。
3.配備相關的專業老師擔任此專業的輔導員或班主任。聘請相關專業老師擔任班主任有幾大優勢:了解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給學生更多的專業指導;與學生的接觸時間更多,更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利于開展差別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動開展能更好地結合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結合用人單位的要求。為此,應盡可能配備專業老師擔任此專業的輔導員和班主任。
4.模擬旅游企業環境,實現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無縫對接。通過實踐環節或情景模擬環節、心理引導強化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協調溝通、自我調節、自我適應和應變能力;經常性聘請職業旅游人士開展專題講座,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旅游行業對人才的特殊要求和處理典型問題的方式方法;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組織學生到景區開展見習活動,增強對未來供職行業的感性認識和期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針對性。
5.加強實習期間的管理,幫助學生認清就業的具體形勢,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塑造良好的職業形象,助學生實習就業一臂之力。在學生實習的過程中,通過QQ、微博、E-mail、院系網站等現代交流手段經常性幫助學生總結實習過程中的問題和疑惑,幫助他們一一解答,使他們的實習道路更加順暢;加強他們的心理輔導,合理疏導他們在工作中碰到的壓力和委屈,使他們以良好的心態面對顧客,面對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職業道路上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為需要繼續參加國導考試和升學考試的同學在學校復習提供便利,同時安排專業老師給他們指導性意見,幫助他們更好地復習,提高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欽.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2.
[2]賴斌,楊麗娟.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情商教育[J].中國市場,2006,44.
[3]丁昱.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途徑探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4]郭一紅.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形式[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4.
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規劃課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供需錯位分析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