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軍
摘要: 初中階段是人的一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初中生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尚未成熟,在認知發展上處于一種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狀態中,即各種認知過程都在發展而又都發展得不完善,普遍缺乏自信心、缺少自控力、缺失自理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育中,進行這一方面的研究,提高中學生這一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 中學生自信自控自理
一、核心概念
自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個人對自己所做各種準備的感性評估。自信能促進成功。相信自己行,是一種信念。自信是人對自身力量的一種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標。自信不能停留在想象上,要成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樣去行動。面對社會環境,我們每一個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勢、自信的言語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養起自信。廣義地講,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度。狹義地講,自信是與積極密切相關的事情。沒有自信的積極,是軟弱的、不徹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積極。自信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自信無論在人際交往上、事業上還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會相信你。自信是對自身力量的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追求的目標。把許多“我能行”的經歷歸結起來就是自信。
自控,即自我控制自己。類似于自律,自控是一種能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對一個人自身的沖動,感情、欲望施加的正確控制。自控力是一個人成熟度的體現。沒有自控力,就沒有好的習慣。沒有好的習慣,就沒有好的人生。最易干成大事的是那些能掌控自己的人,缺乏自控力卻在妄談成功,就像盲人在談論顏色。
自理,自我照管調理,自行解決,是個體為維持生命、健康和完整而需要自己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動。包括進食、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也包括社會交往,適應環境變化等方面的個體活動。每一種具體的自理活動,都會涉及一系列環節,任何一個環節不能有效進行都會對個體產生影響,而且每個人采取的實際行動也是不同的。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
中學生“自信、自控、自理”教育研究在國內外研究都開展得比較充分、系統。
1.國外研究狀況
關于自信,加拿大有句諺語說:自信意味著已成功了一半。擁有充分自信心的孩子往往不屈不撓、奮發向上,因而比一般孩子更易獲得各方面的成功。
然而遺憾的是,在今日的加拿大,缺乏自信的孩子仍隨處可見。據加拿大《楓葉》雜志報道,加拿大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所對全國各地1000余名6歲至12歲孩子所作的專題調查表明,4成人自稱對自己“至少一兩個方面完全喪失信心”。他們有的對自己的外貌、身高、體重等生理條件沒有信心,還有的則對自己的學習能力、運動水平和交友本領感到悲觀。而進一步的調查卻證實,實際這些孩子往往不論在外貌還是能力上,比一般孩子都不遜色。
關于自控,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做了一個關于自制力的著名實驗,實驗的對象是幼兒園里4歲的兒童。他告訴孩子們,如果等到他辦完事回來,就可以得到兩塊果汁軟糖;但如果等不了那么久,就只能得到一塊,而且馬上就可以吃。果汁軟糖的誘惑與漫長的20分鐘等待對于4歲的小孩子來說,確實是一個考驗,是一個沖動與克制、欲望與自我控制、即刻滿足與延遲滿足之間永無休止戰斗的縮影。
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25日援引研究帶頭人阿夫沙洛姆·卡斯皮和同事特里·莫菲特的話報道:“我們將自控能力與其他(可能影響成功的)因素做對比,自控能力勝出。”
莫菲特說:“我曾以為智商是影響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但是這項研究表明,智商在自控力面前黯然失色。”
這說明我們都可以通過提高自控能力受益或許將使得人們重視自我控制力的提高。
關于自理,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別人問為什么,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在加拿大,為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人們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的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各家各戶送報紙。看著孩子興致勃勃地分發報紙,那位當記者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這么多報紙不容易,很早就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
在美國,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學生獨立生存的適應社會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
2.國內研究狀況
關于自信,給每位學生都提供擔任學生干部的機會,給他們展現才能的舞臺,以增強自信心。“自信教育”首現上海中小學的課堂。
記者從南洋模范中學了解到,該校在全市率先推出“自信教育”,設立“輪值班長”、定期改選學生干部,在高中三年內讓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都有機會擔任學生干部等措施使很多學生得到鍛煉,自信心得到增強。
關于自控,人是需要控制的,孩子也如此。一個孩子如果缺乏鮮明的道德觀念和是非意識,不對自己的言行進行適當的控制,任性放縱,為所欲為,就會導致人格偏離和違法犯罪,造成對他人對社會的危害,最終影響到他的健康成長。
孩子的自控能力整體較差,這與孩子的生理發育有關。孩子的神經纖維髓鞘化還沒有完善,情緒的興奮多于控制。從社會心理因素看,孩子的年齡還小,經驗不足,所受的教育不夠,這些又都影響到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完善。
關于自理,《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身體健康以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為主要的特征。”幼兒只有具備了基本的、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地成長,身體才能健康地發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滿足幼兒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的代替,鼓勵并指導自理自立的嘗試。幼兒教育尚且如此,更何況中學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了“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則。如果孩子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則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在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對今后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研究的目標與重點
研究的目標:要教好每一位學生,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就要加強學生的自控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認真聽、認真思考、認真實踐。使學生在學習中,自我采取一些方法處理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要把問題越積越多,即時解決,逐步培養學生敢說“我能行”的經歷,使得自信最終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從而促進學生到達他能達到的成功彼岸。
研究的重點:教師要轉變觀念,積極探討新教學方式,并將這種方式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利用多種方式創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加強學生的自控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使學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斷進取的精神,最終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