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各種戲曲藝術類型中,青海平弦戲以它獨有的地方方言,及由地方語音生發出的獨特的音樂旋律,使得青海平弦打有清晰的地域文化印痕,具有其他任何藝術所無法替代的感情力量和藝術魅力,是青海地方歷史文化信息的活態博物館。青海平弦戲脫胎于青海平弦曲藝,于1958年搬上舞臺,成為青海地區獨有的地方劇種,也是唯一形成專業劇團的青海地方劇種。青海平弦戲的前身,青海平弦早期稱作平調、西寧曲子、西寧賦子、西寧賦子腔,因為其主調“賦子腔”主要流行于西寧地區而得名。
平弦主要流傳在以西寧為中心的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湟水流域農業區。平弦音樂屬于曲牌聯套體結構,是一種比較高雅的音樂曲調,分為賦子腔、背宮調、雜腔、小點、下背宮五類,唱腔委婉綺麗,優美動聽;唱詞對仗工整、嚴謹典雅,是青海地方曲藝中的“陽春白雪”。平弦何時傳入青海,其年代無確切記載。關于它的淵源說法不一:有說是明初從南京傳來;有說是明朝嘉靖、隆慶年間流入;有說是北曲當由北方傳來;有說平弦曲調溫柔典雅,接近南曲風格,當由南方傳來;有的則從曲牌名稱來源上分析,認為青海平弦是唐代變文演變發展而來;有的則“審其曲調,查其內容”,認為是在清同治、光緒年間,隨著青海資本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增長,外地官員、軍隊以及京津、直隸、山陜商人來青海,才將當地的民歌、牌子曲、雜曲帶入青海,并逐漸演變為青海平弦。據平弦老藝人王善卿、秦印堂等人講,青海平弦是清代中葉從內地傳入青海的,以上說法由于歷史和文化原因,均無文字記載,我們看到的最早平弦唱詞手抄本是清咸豐(公元1851—公元1861年)年間成冊的,收錄了賦子腔、背宮腔等數十段唱詞。從平弦的聯曲結構、詞本中可以看到其淵源來自多種渠道。青海平弦的曲調原來只有賦子腔和背宮腔兩種,賦子腔為主,民國十八年(公元1926年)青海建省后,平弦愛好者廣泛吸引本地和外地民間音樂、戲曲音樂及宗教音樂,將這些音樂融入平弦,逐步發展和豐富,并形成了更能體現情感多變、色彩鮮明的聯曲體形式的“雜腔”。所以青海平弦是一種既有南腔,又有北調,既有青海特色,又有甘、秦、江、浙韻味的地方戲曲藝術,這種戲曲藝術在長期的民族民間文化的交融中孕育出了青海平弦戲的誕生。
一、青海平弦戲語言的地域特色
青海平弦戲的語言以西寧方言為主,有兩個方面的表現:
1、青海平弦戲語言一般通俗易懂,詞句結構也很嚴謹慎密,除“賦子”是二、二、三和三、三、四外,其余大多數是按曲調格式而創作字句,也即填詞。在青海平弦戲語言的傳統曲詞中,詩歌化的語言與青海民間語言有機地結合著,十分和諧統一,生動形象,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同時,青海平弦戲傳統曲詞也大量運用了比喻、排比、對偶、夸張、反襯、烘托等修辭手法,從而增加了語言表現力。
2、青海平弦戲的語言是一種韻文,它要求合轍押韻,唱來順口。雖講究一定的韻律,但不十分嚴格;雖然也按十三轍押韻,但由于受青海方言語音的影響,往往出現“方音通押”的現象。它的押韻方法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一韻到底”的押韻方法,即全篇唱詞從頭到尾句句都押一個韻。這種情況多出現在賦子腔唱段中。二是隔句押韻。無論是上下句為一曲,還是四句為一曲,都是上句不押韻而下句押韻,如“吹一口仙氣,化一只舟船,飄飄蕩蕩,來到金山,尋找官人,夫妻們團圓。”三是換韻,即根據唱詞的需要和不同的曲調換用不同的韻。如“金烏西沉天色晚,玉免東升照滿川,凄涼最難擔。”
平弦戲語言的唱詞對于句子中的平仄要求不嚴,但對句韻腳上的平仄還都是很講究的,起碼要做到上仄下平,即除頭一句的末尾一字常用平聲外,一般總是要求在一對句子中上句用仄聲,下句用平聲。但是,由于青海方言的語音同北方十三轍之間存在著極大差異,因而造成了語言的唱詞用韻的復雜現象。如《送情郎》中的唱段:我送情人柴門外(wài青海方言讀wái陽平),手兒里提著兩雙鞋(xié青海方言讀hái陽平)。一雙兒穿著去(qù青海方言讀qí,陽平),一雙兒穿回來(lái青海方言讀lài,去聲)。其中第二句末一字“鞋”為“乜斜韻”,按“十三轍”要求,同該唱段所押的“懷來韻”不同韻,但在青海方言中“鞋”字卻屬于“懷來韻。”又如:我送情人麻柳地(dì青海方言讀zí陽平),手兒里提著一葫蘆醋(cù青海方言讀qù,陽平);絆倒葫蘆漾掉醋(同上),錯了莫再把錯事做(zuò青海方言讀jú,陽平)。這一段中的用韻情況就更復雜。按“十三轍”要求來看,第一句末一字“地”屬于“一十韻”,第二、三句末一字“醋”屬于“姑蘇韻”,第四句末一字“做”卻又屬于“梭坡韻”。四個句子用了三個不同的韻,雖然很不順口,但用青海方言讀,“地”、“醋”、“做”同屬于“一七韻”,是合理的。
二、青海平弦戲的誕生過程
1、青海平弦藝人:青海平弦戲的開創者和守護者
秦印堂(1909—1979年),祖籍湟中縣,青海平弦藝人,1950年10月起在省民族歌舞劇團樂隊擔任演奏員。1954年該團將青海平弦搬上舞臺演出,他曾為《英臺抗婚》、《秋江》等折子戲提供了青海平弦音樂資料,并為演員教唱青海平弦曲牌,為以后把青海平弦坐唱曲藝推向戲曲舞臺做了初步有益的嘗試。1958年西寧市戲劇學校成立青海平弦班,他擔任唱腔教員,為宏揚和發展地方戲曲藝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業績。
雷威(1920—1976年),字少云,祖籍西寧。青海平弦藝人,曲本創編家。在把青海平弦搬上舞臺創編成戲曲的工作過程中,西寧市戲校聘請他為青海平弦戲兼職教員,并參與研究劇本編寫和修改,改編唱腔等工作,也是青海平弦戲初創人之一。
周娟姑(1933—),女,戲曲音樂家,祖籍甘肅,自幼對青海民歌和平弦曲藝情有獨鐘,1949年參加工作,先后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劇團、西寧市歌劇團、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工作。在1954年就發起將平弦坐唱曲藝搬上舞臺之舉,由她主演的《英臺抗婚》和《陳妙常趕船》平弦折子戲,是青海平弦戲劇史上第一出地方戲雛形,從此與青海平弦戲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培養了青海第一代平弦戲演員,并為《貍貓換太子》等近80出平弦戲譜曲,出版《青海平弦》等專著。1993年創編的《青海平弦戲音樂欣賞》獲全國戲曲音樂展播評比一等獎,《青海平弦戲音樂唱腔精選》在1994年獲中國音樂開拓獎。
周娟姑先生等人為促進和發展青海平弦戲藝術事業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貢獻。一是培養青海戲曲藝術新人和傳授青海戲曲藝術技藝,為青海平弦實驗劇團的演員做示范演唱等。二是宣傳推廣青海平弦戲曲藝術,如經常和省內外學者專家一起探討青海平弦戲曲的發展問題,在青海戲曲藝術界是不可多得的藝術人才。
劉鈞(1949—),字怡然,祖籍西寧。西寧市城市設計院工程師,青海平弦藝人。1988年任西寧市城東區文化館“地方戲曲藝術研究會”會長;2007年被省文化廳聘為“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并為青海平弦實驗劇團的演員做示范演唱,他為促進和發展青海戲曲藝術事業做出了貢獻。
2、青海平弦戲:青海地域文化的守護者
在甘肅、陜西等周邊省份紛紛推出地域特色濃厚的“隴劇”等新劇種時,青海還無地方劇種。1953年,曾由青海省文工團(現青海省民族歌舞劇院)的周娟姑先生、王繩忠先生、劉得霞先生搜集整理的《青海平弦音樂》一書于1954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同年,這三位先生在平弦老藝人秦印堂的配合下,用平弦調排演了傳統小戲《英臺抗婚》和《陳妙常趕船》兩出折子戲,在文工團領導的積極支持下,他們將這兩出折子戲搬上了舞臺,獲得了很大成功。這是青海平弦戲具有起步意義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二十世紀50年代末,各省的新興地方劇種逐漸開始流行,在時任青海省省長張國聲同志的支持下,省市文化部門和宣傳部門的負責人同專家、民間藝人共同探討,最終曲目曲調豐富,音樂唱腔風格濃郁的平弦坐唱曲藝一枝獨秀。1958年,湟中縣秦劇團也以平弦的音樂唱腔編排了大型傳統戲《趙氏孤兒》。為此,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于1958年做出了“將平弦坐唱曲藝搬上舞臺,發展青海地方劇種”的決定,同時在西寧戲校設立“平弦班”,抽調教師,招收學生,開始了青海平弦戲的創立和發展工作。
1959年7月,第一臺平弦折子戲《百日緣》、《秋江》、《柜中緣》正式搬上了舞臺。此后,周娟姑等在邊研究改革邊教學排練的同時,先后排演的傳統戲有《游園驚夢》、《打路》、《合婚》、《風箏誤》等,現代戲有《拾麥穗》、《木匠迎親》等共十八出,其中由袁靜波編劇,周娟姑、馬兆祿編曲,李義安、徐幗強主演的《游園驚夢》還拍攝了舞臺藝術片。
1961年3月1日,在西寧市戲校平弦班的基礎上,加強了創作研究和編導力量,正式成立了“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并調任江南四大名旦之一的劉筱衡任藝術指導。
“平弦班”在成立后的兩年時間里在藝術上完全處于摸索、探討階段。這階段在音樂唱腔方面基本保持了曲牌聯綴體的結構,但打破了原坐唱曲藝時的聯套程式,而是從劇情發展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出發,選擇適合的唱腔進行設計和聯綴;在念白方面因受當時全國語言規范化的影響,開始曾說過普通話,但很快發現與風格不協調,便改用了“西寧官話”;對平弦曲藝中原來就有的“苦音”和“花音”兩種不同情緒和色彩的唱腔進行了研究和創新,充實發展了“花音唱腔”。
至文革前,該團創作改編和移植排練的大、小現代戲有《一百斤燕麥》等二十余出,近代戲和傳統戲有《馬五哥與尕豆妹》等二十余出,深受青海人民的歡迎。1970年,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撤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文化部和青海省各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又得到了恢復。2002年底,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青海省京劇團和青海省話劇團合并成立了青海省戲劇藝術劇院,內設平弦劇團,出品了《塔中塔》等劇目。2009年4月青海省戲劇藝術劇院平弦劇團排演的《月亮灣的笑聲》,2010年8月在陜西省舉辦的“西北地方戲曲匯演”,獲得了好成績,其中主演沈玉梅獲得了國家級個人二等獎。
三、青海平弦戲的現狀和未來
(一)青海平弦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豐富的地域文化
青海平弦戲的內容具有寬廣的人生視野和豐厚的思想內涵,反映了青海各民族對人生活動的反思,對精神家園的向往,對人生歷程的折射,對人生價值觀變化的展示,留下了一份形象化的精神產品,從而豐富了青海地方戲曲文化的思想寶庫。青海平弦地方戲曲創作留存了一批血肉豐滿的青海民族戲曲藝術形象,挖掘了劇中人復雜而豐富的內心世界,還以獨具特色的表現方式和藝術手法,多層次地展示了青海地區豐厚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特別是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的普及,人們可選擇的文化娛樂方式豐富多彩,傳統地方戲曲普遍面臨著票房危機、發展危機和生存危機,而青海平弦地方戲曲這個受地域限制,生存空間狹小的藝術品種,在今天青海人社會生活中的脈搏越來越弱,青海平弦戲演出場所大面積萎縮,觀眾人數急劇下降,整個平弦行業創作和研究力量十分薄弱,平弦藝術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非常脆弱,處于失傳的邊緣。一是演員隊伍不穩定;二是人才斷檔;三是演出陣地缺乏,演出市場沉寂。現急需采取有力、可行的保護措施,使青海平弦戲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二)青海平弦戲: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保護與傳承模式的發展
1、建立健全青海平弦地方戲曲專業劇團的保護模式。由于青海平弦地方戲曲不僅表演角色較多,需要配戲,而且音樂伴奏等,都需要群體性傳承,若沒有專業劇團,很難保證群體性傳承的藝術質量。
2、突出培養尖子人才的傳承模式。在當前傳統藝術不景氣,已經出現人才流失和招生困難的情況下,建議制定培養、保護、激勵優秀戲曲人才的政策,青海平弦要培養選拔新的尖子人才,才有利于傳承。
3、注意培養新一代觀眾模式。沒有觀眾就沒有戲曲,為培養新觀眾,還需配合素質教育,爭取把重要唱段選入中小學音樂教材,成為青海當地電視臺的常設節目,增加唱段演唱和片段表演的比賽,吸引觀眾的參與,促使專業演員輔導業余愛好者,專業與業余互動。
4、根據“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制訂切實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傳承戰略,注意發揮青海平弦地方戲曲的當代功用,擴大影響,以利于傳承發展。針對青海平弦地方戲曲的現狀,研究制定切合實際的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規劃,明確各個劇種、曲種保護和發展的定位、目標及措施。通過規劃的宏觀性、針對性和方向性,變零散的保護和扶持措施為系統的、有目標的自覺行動,形成科學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機制,從根本上加強對青海平弦地方戲曲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
5、加大經費投入,增強劇院的自身造血功能。一是提高財政差額撥款比例,對一級演員實行全額工資發放。二是建立青海地方文化發展基金,重視資助地方戲曲的劇目生產、人才培養及優秀劇目和優秀演員獎勵等。三是加大重點劇目的投入,對重點藝術產品可以推行政府采購、項目招標的辦法。四是實行演出補貼,在確定劇團演出場次后,政府每場給予適當補貼,以激活演出市場。
6、加大對青海平弦地方戲曲的宣傳普及力度。各新聞媒體要開設專題性欄目,普及地方戲曲知識,宣傳戲曲演員、推介戲曲產品、教唱戲曲名段,拉近地方戲曲與觀眾的距離。要充實青海省文藝網站中有關平弦地方戲曲的內容,詳細介紹各曲種、唱段及演員,提供名段視頻點播。要組織編寫介紹青海省地方文化的鄉土教材,普及地方戲曲知識,在幼兒園和中小學音樂課中增加青海省平弦地方戲曲的有關內容,將青海省地方戲曲欣賞和平弦唱段列為音樂必修課。
7、重視對青海平弦地方戲曲的研究和創作。建議安排專人和專項資金開展研究,文化部門要采取得力措施,健全激勵機制,為建立一個有活力的創作隊伍積極創造條件,從而為演出的繁榮不斷推出新劇目,提供新腳本。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在倍加珍惜、倍加重視傳統藝術特色和風格的同時,積極吸納其他優秀文化的成果,以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作為改革創新的主要評判標準,大力推進大眾化演出活動,做到與時俱進,博采眾長,推陳出新。
總之,青海平弦戲以其鮮明的藝術個性,獨特的美學追求和美學品位,吸引著青海的觀眾及周圍的其他民族觀眾。其中所透露出獨具特色的戲曲美學內涵,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審美功能,從而豐富了中華美學體系,豐富了中華戲劇美學的寶庫。青海平弦地方戲曲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民族性、地域性七大基本特點。因此,青海平弦地方戲曲要在努力創新的同時,保持和傳承青海地方歷史文化信息的語言特性和地方音樂特性,讓青海平弦戲的獨有藝術魅力更加芬芳艷麗。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青海卷[M].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8年10月.
[2]青海省群眾藝術館編印.平弦[M].1962.
[3]西寧市群眾藝術館編.西寧演唱[M].總第53期.
[4]青海省群眾藝術館編.青海群眾演唱[M].1979.
[5]《曲藝音樂集成·青海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8年10月.
[6]《中國曲藝志·青海卷》(資料本),青海省文化館集成辦公室,2006年.
[7]《中國戲曲志·青海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6年.
[8]王昱,青海歷史文化與旅游開發[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10]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11]謝承華,青海平弦藝人[N].西寧晚報,2008年6月12日.
[12]《西海都市報》,2010年11月.
*此文在撰寫的過程中得到青海省文化館副研究館員李錦輝老師的指導。
(作者簡介:馬桂花,女,青海省藝術研究所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