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 王保田
摘要:《高級日語視聽說》是日語專業教學課程設置中的重要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日語聽力理解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具有重要價值。立足于通識教育視野,探究《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對于培養通識型日語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通識教育;高級日語視聽說;教學改革;創新人才
《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是日語專業教學課程設置中的重要課程,主要是面向高等院校日專業三年級以上學生開設的一門日語應用類試聽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日語聽力理解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發揮重要作用。通識教育在于通過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交際能力,目標是“社會人”的培養。立足于通識教育視野,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交際能力為目標,探究《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和具體措施,對于培養通識型日語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實踐啟發意義。
一、《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對于通識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探析
《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的開設旨在通過視聽說訓練,幫助學習者了解日本的社會、文化、歷史以及新聞報道寫作,將課堂與日本社會生活緊密結合,通過現實的場景再現,增加學生對日本社會文化的了解,將在日語學習基本階段掌握的語法和詞匯知識予以實踐運用,在語言基本知識學習的基礎上,了解日本社會的真是現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對于培養廣泛社會適應性的社會人,其作用是不言自明的。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是要塑造完整的社會的人,除了具有專業的知識和實踐技能,而且是身心健康,充滿理性,陶冶情操的自由教育[1]。因此,以通識教育理念為指導,不斷推進《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實現通識型創新人才培養、提高日語專業本科生就業率的有效嘗試。
二、《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教學的現狀和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日語專業《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的開設,一般都采取以教材為依托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地教材的講解,單詞背誦,課文泛讀等方式來開展課堂教學。這樣做的最直接的弊端就是教材的滯后性,盡管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取材于日本現有公開刊物,但是當匯編成冊并經試用合格,投入教學使用,已經具有較強的滯后性了。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依托于網絡傳播,信息爆炸時代特有的信息更替速度已經將傳統的之后教材遠遠拋在身后。而受惠于現有科技手段和通訊工具的普及,學生往往比較式還能先接觸最新的新聞時事動態,也更關注最新最快的時事熱點。如果還是依托于傳統的教材講解,很難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最終降低了課堂教學吸引力,導致學生學習的被動性。
三、通識教育視野下《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改革探究
(一)注重實踐性
《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的開設旨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最終的目的在于今后在實踐中能夠熟練的加以運用。因此,教師在選材時應盡量從學生今后的就業趨向和發展規劃的角度出發,注重教學資料選材的實踐性。教師應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日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動向,尤其是與中國相關的動態,這些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具有顯見的實踐指導性,為他們提前接觸社會提供了模擬平臺。
(二)注重時效性
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價值就在于能否與社會相融合,而時效性是評價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滯后的教材帶給學生的是陳舊的資訊,有時候過時的單詞和事件介紹增加了學生對視聽資料內容的理解。教師在選材時應盡量從最新最快的網絡媒體獲取最新的時事熱點資訊,不僅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能提升教學效率,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三)注重能力提升
了解視聽資料是基礎,理解基本內容是要求,掌握資訊內容是核心,學會實際應用是關鍵,也是最重的目標。通識教育改革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實踐創新應用型人才。視聽說課程的教學,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工作創新能力。教師在進行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應結合各種教學手段的綜合應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和場景模擬表演,增加臨場訓練,鍛煉學生應對能力,從各方面提高學生的“社會人”的綜合素質。
(四)注重教學評價
課程教學改革需要借助于教師的創新嘗試,也需要借助于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一方面,教師要自我反省,對每學期教學內容的推進是否成功進行自我小結,另一方面,也要客觀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更好的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比如日本的大學,經常組織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學分規定、選修方式等進行各種評價,以此不斷調整和完善本校通識教育課程的結構和設置[2]。廣泛吸收不同意見,有利于《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青年專項重點自籌課題“日本大學通識教育演變與發展研究”(C-b/2011/01/26);2011年江蘇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基于國際日本語能力測試改革的日語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實踐”(2011JGYB129)。
參考文獻:
[1]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01).
[2]李宛蓉.日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與管理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周榮(1977-),女,江蘇贛榆人,講師,碩士,江蘇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教育與日本文化;王保田(1958-),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教授,江蘇大學,研究方向:日漢語言對比與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