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琴
摘要:為提高小語學困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筆者先是調查和分析了學困生選擇“沉默”的原因,然后針對性的制定了對策:(一)課前準備,摸清學生所想;(二)尊重關注,保護自尊;(三)師生親和,營造良好氛圍;(四)興趣引領,喚回自信;(五)巧妙設問,激活思維;(六)正確評價,體驗成功。
關鍵詞:學困生;沉默;發言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一節課上,總是那么三五個學優生在積極思考并舉手發言。而學困生卻很少參與或者根本不參與。能否探索出一條可行性的途徑來調動學生,尤其學困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從而生成一種和諧的、師生互動的真正有意義的課堂?
一、調查與分析:他們為什么選擇“沉默”
為摸清學困生發言總不太積極的關鍵所在,我在學期初就著手進行了調研,對本班44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選擇了部分學困生談心交流。結果我發現,怕答錯問題受老師批評者12人占23℅,不喜歡老師2人占0.4℅,怕答錯問題受同學嘲笑18人占46℅,問題難不會的6人占11.2℅,覺得問題與自己無關的4人占10℅,對語文沒興趣的2人占0.4℅。
二、對策與反思:探尋打破“沉默”之路
(一)課前準備,摸清學生所想
在上課前,應注意與學困生間的互相交流,熟悉學困生的學習起點,了解他們心里在想些什么?如我們可以通過QQ深入了解他們在想些什么。作為新一代的教師,我們不能停留在傳統的師生交流層面上,可借助網絡與學困生進行交流。通過“QQ”這個交流平臺,我明白了什么樣的課堂是學生真正向往的課堂,什么樣的老師是學生所崇拜的老師。
(二)尊重關注,保護學生自尊
自尊心是學困生克服困難,積極向上,自我教育的內部動力。不愿正視自己,喜歡逃避現實是學困生的普遍心理特點,他們的自尊心特別脆弱,又極其敏感,所以教師要善于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要堅持積極引導,加強心理疏導,巧妙的激發,使之建立較為穩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導他們走出“陰暗地帶”,獲取積極主動的主體角色。
(三)師生親和,營造良好氛圍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創造出愉快的教學氛圍,學困生就能盡最大的能力釋放出自己的知識。如果學困生覺得老師高高在上,就會望而生畏,從而小心謹慎地抑制自己的能力。為此,教師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他們說話,走下講臺給他們講課。”關心他們的情感,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自覺接受他們的評價,努力做他們喜歡的老師。
(四)興趣引領,喚回自信之心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自信是成功的保證。不可否認,大多數學困生飽受冷嘲熱諷,感受不到愛的溫暖,融入不了集體的懷抱,他們可憐的一點自尊、自信在這種冷漠、孤寂、無愛的環境中早已蕩然無存。為此,教師既要根據學困生的實際,考慮到他們的理解應答能力,更要考慮到問題的趣味性,使課上得生動、有趣,讓學困生愛聽,人人參與,從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五)巧妙設問,激活學生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果問題設計的恰當,不僅能讓學困生有效的、快速的消化知識、掌握重、難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求知欲,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快樂,感受成功。
1.問題設計有層次
問題的設計,不能超出學困生的“最近發展區”,不然他們只能是望“問”興嘆;當然問題的設置也不能過易,否則他們聽了,形同嚼蠟。為此,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困生的實際認知規律,遵循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精心設計出有層次的問題。想方設法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一環扣一環,逐步解決問題,
2.問題設計多開放
對于一篇課文的解讀不必定于一尊,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感世界、個人經歷、生命體驗去作合理地闡釋與解讀。設計開放型問題能充分尊重學困生的個人體驗,激發學困生發言的興趣。因為,開放型問題沒有明確的、固定的標準答案或者說有它多個正確答案。同時,開放型問題的解答方法和結果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些方法、結論一般學困生能得出。
(六)正確評價,體驗成功樂趣
新課程強調:“評價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后的及時評價激勵可以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和引導作用,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當學困生的發言得到肯定和贊揚的時候,就會調動他發言的積極性;當他的發言被師生無情否定的時候,就可能產生消極的作用。為此,我在實際評價時,經常會從發言的內容和語句,態度和禮貌,思想和誠意,思維和方法,勇氣和膽識等不同的角度來評價,盡量發現他們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一面,委婉而親切地指導學困生的不足之處。
總之,教師要始終以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給學困生導向,給他們充分的肯定,并根據他們的實際,隨時調整完善教學方案的實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困生課堂的參與度,從而讓學困生在語文課上不再“沉默”,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區橫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