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淑 孫一鳴
摘要: 在當今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環境下,高校科研管理與服務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必須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創新科研管理的理念和體制,提倡管理與服務并重,提升管理人員隊伍綜合素質,提高科研管理與服務水平,加快科研管理與服務信息化,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完善科研評價和激勵機制,建設創新型科研團隊,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創新型高校科研管理與服務機制組織結構
1.引言
教學和科研是高等學校最主要的職能,一方面,高校作為高等學府,其基礎教學職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主體,肩負著科技創新的使命,是國家可持續發展和前進的動力。高校作為國家主要科學研究部門,具備高水平的師資力量優勢。長期以來,高校充分參與了國家科研體系建設,逐漸成為了中國科研戰線的生力軍,不僅在國家基礎性研究、高科技科學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且在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支柱產業,以及公共基礎建設方面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相對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科研管理隊伍。科研管理的科學性和高效性對高校科研工作起著信息傳遞、服務、政策導向的作用,是高校科研工作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2.高校科研管理機制的存在問題
高效的科研管理是高校科學研究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開展直接影響科研水平。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與科學研究發展水平不相協調,制約著高校科研工作的發展。
(1)科研管理觀念相對落后。
高校科研管理部門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科研管理觀念相對落后,管理模式僵化,在高校之間競爭日益激烈的條件下,科研管理部門出現了只關心科研成果,重數量,輕質量,一味追求增撥科研經費等現象,忽視了科研自身的價值。
(2)組織結構僵化。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都實行直線型組織結構,以科技處為例,處長為主管領導,各副處長分別負責若干科室,每個科室又分科長、副科和科員。這種結構制定決策和溝通的渠道簡單并易于理解,但屬于典型的“集權式”結構,管理層權力比較集中;在垂直管理的科研管理模式中,消息的上傳和下達需要層層遞進,如果某個層級出現滯后,就會影響全局科研管理效率;另外,各科室橫向聯系較差,如橫向和縱向項目管理人員對彼此業務不了解,造成縱向基礎研究項目成果難以推廣和轉化。科研資源難以打破單位和部門的界限做到資源共享,同時不利于人才流動機制的建立和科研工作的創新。
(3)科研組織形式單一。
傳統的高校科研組織形式為:校—院/研究所—系—專業教研室—課題組,課題之間及學科之間相對閉塞,聯系較少,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阻礙了各課題組及學科研究的交叉、融合。當今科學研究領域,新興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發展越來越迅速,傳統的科研組織形式嚴重制約了人才的流動,不能適應科學研究多樣性、靈活性的需求。如何有效配置科研資源,包括硬件、軟件資源和人才資源,是提高高校科學研究水平的重要環節。
(4)科研管理隊伍素質良莠不齊。
高校科研管理人員隊伍參差不齊,管理復合型人才少之甚少,大多數是專業型人才,其管理知識主要是通過實踐工作中的經驗積累所得的,缺少高校科研管理專業背景知識。另外,高校對科研管理人員繼續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重使用而輕培養”,進一步拉大了不專業的科研管理隊伍與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隊伍之間的差距。
(5)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產業化節奏緩慢。
科研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一直是高校科研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高校科學研究成果豐碩,但成果轉化和推廣程度卻頗為尷尬。現行的科研競爭機制和獎勵制度只注重項目數量、發表論文刊物級別和專利數量,不注重成果轉化,導致了大多數科研工作者都只注重埋頭研究,忽略了研究成果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研究成果只停留在項目、論文和專利層面,沒有轉化為生產力,造成了知識的嚴重浪費。
(6)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和激勵機制。
高校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科研水平的競爭,高校為了促進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設立了一系列評價和獎勵機制以期激發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熱情,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如一些科技攻關項目及基礎研究項目對申請人的要求必須是副高級職稱,對研究基礎要求往往較高,這大大挫傷了青年教師的積極性,無形中抹殺了青年教師的創新精神和科研熱情。由于評價標準的制定不夠合理規范,導致相應的獎勵機制也存在諸多問題。
(7)科研經費申請對象單一。
目前高校科研項目主持者主要以副高級職稱以上的教師為主,副高級職稱以下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為主要參加人,以這種金字塔結構為主要模式,科研管理缺乏靈活性和多樣。學生和青年教師并不是科研項目申請者的主要構成部分,而科研的創造性勞動絕大多數是由這部分年輕人承擔的。過于嚴格的科研項目申請要求,間接地抹殺了青年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新想法無法直接地表現出來,阻礙了創新性成果的產生。
因此,應正確認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所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不斷提高科研管理水平與管理機制的合理性,不斷促進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3.構建創新型科研管理模式
(1)與時俱進,轉變科研管理觀念。
改變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觀念,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構建新時期適合高校發展的新型科研管理團隊,化“管理”為“服務”,管理與服務并重,摒棄官僚主義作風,增強服務意識,將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為進一步發展高校科研服務工作提供理論支撐。
(2)構建復合型科研管理組織結構。
借鑒世界一流高等學府的靈活性組織結構形式,保留院系的同時,跨學科、跨專業發展科研創新團隊,建立院系結構和跨學科研究團隊組織結構相交融的矩陣式復合組織結構。合理組織,提高效率,充分體現組織結構合理性,使科研組織處于最佳運行狀態,增強科研組織的實際科研能力。
(3)構建多樣化科研組織形式。
綜合各個學科的研究資源,將分散的科技資源集中管理,避免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提高各學科設備利用率,發揮最佳整體效率。建設創新型交叉性科研團隊,促進交叉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和滲透。促進高校之間及高校與國內外其他院所交流與合作,構建科學合理的科研梯隊,為今后的科研發展壯大儲備后備力量。
(4)提高科研管理隊伍素質。
科研管理人員是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主體,科研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創新水平決定了高校科研管理創新水平。因此,應注重科研管理人員理論知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提高科研管理人員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和能力,加強繼續教育,進而提高管理模式創新能力。加強科研管理隊伍建設,加強對管理人員考核和績效獎勵,調動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此外,高校科研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管理創新,從而在管理層面促進和激勵高校科研成果的創新。
(5)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保證科學研究的系統性、持續性。加強校企合作,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校企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探索服務公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成果,提升產業技術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服務能力。開展以應用為導向的基礎性創新和前瞻性技術開發研究。科研人員圍繞企業需求,聯合企業共同開展前瞻性技術研發。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工作者到企業兼職,可以采取理論指導或技術支持、技術咨詢的方式進行,加快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6)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
對科研成果的評價要充分考慮到高校科研的多樣性,營造高校寬松的學術創新氛圍,并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結合工、理、文科的差異性,選取合理的評價指標,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時動態的調整,構建完整科研績效評價體系。強調以人為本,促進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以評價結果為基礎,建立靈活的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根據科研梯隊的構成,進行分級獎勵,并且要保證實時激勵;根據不同學科的各自特點,激勵機制的建立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科的差異性。同時,要重視青年教師的科研力量,充分調動中青年教師從事創新性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7)增加科研形式靈活性、多樣性。
為了促進科研的蓬勃發展,高校應該增加科研項目的多樣性,多鼓勵在校大學生、研究生申請校級項目和課題,可以以學科為單位設立專項經費;同時與企業保持合作,由企業提供經費支持,以企業中存在的某些技術問題為背景,支持和鼓勵在校學生和青年教師申請課題,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以此最大限度地調動青年教師和在校學生的科研積極性。同時,增加不同學科間的交叉研究課題,鼓勵青年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
4.結語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國家對科學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有目共睹,因為國家的靈魂就在于創新,高校作為國家科研創新體系的主體要素之一,其科研管理工作必定要適應國家科技創新的趨勢,在科技創新工作中開拓思路,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推進高新技術在行業領域、公共服務中的應用。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的管理創新對促進和激勵高校科研成果的創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管理人員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素質,才能切實做好組織管理工作,改變科研管理滯后于科學技術發展的局面,為高校的科研創新做出指導并發揮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小樂.試論新形勢下的高校科研管理[J].科技創新導報,2011(35):206-207.
[2]陳亞芬.基于國家創新體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3):137-140.
[3]雷三容.新形勢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創新探討[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1(2):45-48.
[4]范俊英.構建高校科研管理和諧機制之我見[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