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摘要: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紙書為載體的電子閱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電子閱讀相比于傳統閱讀有許多的優點,但同時,電子閱讀相比于傳統閱讀也有許多的缺點。這些缺點主要包括電子閱讀工具輻射較多影響視力,電子閱讀容易忘記,以淺閱讀為主缺乏深度,不便于深入學習與研究,缺乏傳統文化的韻味,以及不適合于所有的人群等等。
關鍵詞:電子閱讀;傳統閱讀;電子閱讀載體;電子閱讀工具
閱讀一直是人類社會的一項重要活動,人們通過閱讀來獲得各種知識與信息,提高自身修養與精神境界。隨著社會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閱讀載體也在不斷地進化發展。對于現代人類社會的閱讀活動而言,按照知識與信息的載體與來源,可以將閱讀簡單地分為傳統閱讀與電子閱讀兩種形式。傳統閱讀是指在紙質閱讀材料上的閱讀,包括圖書、詞典、期刊雜志、報紙等等。電子閱讀是指在IT電子產品上的閱讀,包括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紙書等等。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電信網技術的推進與發展,越來越多的閱讀內容由傳統的紙質載體轉移到了各種電子閱讀載體上,電子閱讀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1,2]。
電子閱讀相比于傳統閱讀而言有許多的優點,例如電子閱讀工具便于攜帶,信息存儲量巨大,閱讀內容豐富多彩,電子閱讀實現了視、聽、讀、寫等多元化結合,具有良好的休閑性與開放的閱讀環境,網絡閱讀使人們可以及時地了解某個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獲得最新的信息資訊。這些優點使得電子閱讀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越來越多的人在通過電子閱讀方式來獲得大量的知識與信息,這不僅包括在校的大中學生,而且包括廣泛的社會群體。與此同時,最近幾年來可用于電子閱讀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紙書的產量與銷量在不斷地增長,各種電子閱讀資源也不斷地豐富與完善。
面對電子閱讀迅速發展的趨勢,有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傳統紙質閱讀將會被電子閱讀所取代,傳統閱讀即將從人們的閱讀活動中消失。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我們認為這種情況不會出現。這是因為相比于傳統閱讀而言,電子閱讀也有許多的缺點與不足,在許多方面,傳統閱讀的許多優點依然是電子閱讀所無法替代的。那么,電子閱讀相比于傳統閱讀有哪些不足之處呢?在本文之中,我們分析了電子閱讀如下十個方面的缺點。
一、電子閱讀工具輻射較多,影響視力
如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些電子閱讀工具明顯的一個缺點是輻射較強,長時間的持續閱讀會讓自己的眼睛產生疲勞。經常進行電子閱讀的人會發現自己的視力不如從前,且難以恢復。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少年兒童來說,電子閱讀對于視力的不良影響就更為明顯。電子閱讀工具中,電子紙書對于視力的不良影響相對要小一些。除了視覺疲勞之外,較長時間的電子閱讀也會產生身體疲勞,電子閱讀在消耗體力方面明顯高于在紙質書籍上的傳統閱讀。
二、閱讀效果不夠好,容易忘記
許多人有這樣一種感受,用較小屏幕的手持閱讀設備進行閱讀,看過之后內容難以記起來,例如用手機閱讀,看過的內容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較大屏幕的手持設備要好一些,然而對于用心記憶方面也并不理想。對于喜歡看文學作品的讀者來說,他們時常會發現,利用電子閱讀工具,他們記不住書中人物的名字,而在紙質書籍上的閱讀則沒有這種困擾。對于需要記憶與背誦的內容,仍然需要用紙質書籍來閱讀。因此,對于正在學習的學生而言,當他們需要對某一課程進行認真學習的時候,應當看紙質書籍,而不是看電子閱讀工具。
三、不便于深入學習與研究
當人們需要對某一閱讀材料認真學習與研究的時候,通常離不開深入思考,有時還需要做一些閱讀筆記。電子閱讀則不便于人們對閱讀內容的深入思考,筆記功能也遠不如在紙質書頁上的書寫。電子閱讀方式自由,網絡閱讀具有快速和跳躍式特點,這些是電子閱讀的優點,但同時,這些特點也容易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容易使閱讀目的發生轉移。而在傳統閱讀過程中,讀者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投入,從而能激發讀者的深度思維。因此,電子閱讀更適合于淺閱讀,而不是深閱讀。
四、純粹網絡閱讀以淺閱讀為主,缺乏深度
網絡閱讀是電子閱讀的一種常見形式[3]。網絡閱讀集文字、色彩、圖像、動畫、音頻、視頻于一體,這些是網絡閱讀的優點,但同時,這些特點也容易使讀者喪失想象的能動性,容易使理性思考喪失。在電腦上進行閱讀時,人們經常會去查看其他頁面鏈接,或者做其他與閱讀無關的事情,從而分散了注意力,也浪費閱讀時間。Web空間的贏利模式使得其提供的一些內容傾向于低俗與無聊,網絡所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齊,許多內容缺乏可靠性,打開網頁時容易彈出一些不需要的內容如廣告等等。
五、缺乏傳統文化的韻味
在喜歡傳統閱讀的人看來,手捧一本印刷精美的書籍進行細細地閱讀是一種極高的享受。例如對于喜歡文學作品的讀者而言,無論是閱讀古典詩詞,還是閱讀現代散文小說,傳統紙質閱讀的愉快感受都是電子閱讀所無法比擬的。在很多方面,傳統的紙質書籍更加能貼近人們的心靈,激發人們的思想靈感。人們面對電子屏幕,不論是液晶屏還是電子墨水,都很難讓人具有翻閱紙質書籍的親切感。許多人都會感受到,電子閱讀缺乏傳統文化的韻味。
六、電子閱讀不利于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
在少年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人們設計了與少年兒童的心理和認知相對應的圖書內容和學校教學機制,限定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該讀什么不該讀什么,這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助于一個人的健康成長,也是人類社會一種科學的循序漸進的認知模式。然而,在現代電子閱讀中,例如網絡閱讀,閱讀內容并不按照年齡而區分。電子媒介將許多不同年齡與成長階段的人帶到同一個地方,不同社會角色的區分變得模糊。網絡閱讀的大量內容只適合于成年人,過早地接觸它們會使少年兒童失去應有的天真。這也是現代電子閱讀的一個明顯的弊端。
七、電子閱讀對老年讀者不適合
電子閱讀比紙質書本的閱讀要消耗更多的體力與精力。一方面由于電子閱讀設備的顯示屏通常輻射較強,另一方面,手持閱讀設備本質上是一臺機器,其自身的重量與材料的硬度會讓人感到不舒適。這就使人們感覺到在使用電子閱讀工具進行閱讀時,往往不如閱讀紙質書籍那么輕松愉快。在進行電子閱讀時,時常要做許多的操作,如對于鍵盤鼠標觸摸屏的操作,這些都會增加一個人的體力付出。對于許多步入老年人生階段的人而言,依然會有許多閱讀需求。然而對于老年人而言,身體的保健與減少體力的付出非常重要。由于電子閱讀過程在體力與精力消耗上明顯高于傳統紙質書本的閱讀,因此,電子閱讀對于老年讀者并不適合。
八、電子閱讀需要很多的操作技術
無論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還是電子紙書,在使用時都首先需要學會如何操作。使用這些手持設備的人都知道這些工具的使用其實相當復雜,比筆記本電腦還要復雜許多,需要相當好的頭腦與經常練習才能熟練。而且,如果有一段時間不用它們,自己往往就會忘記一些操作方法與要領。事實上,缺乏一定文化基礎的人往往難以學會正確使用它們。這一特點限制了電子閱讀為普遍的社會大眾所樂于接受與喜愛。除此之外,網絡文獻的閱讀還依賴于特定的相關的操作技巧,在操作上遠不如閱讀傳統紙質文獻那樣的方便直接。
九、高質量的電子閱讀工具價格昂貴
一臺比較高端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電子紙書,其價格通常會在2000元到3000元以上。雖然現在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程度地發展,然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出這樣的價錢去買一臺功能良好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與電子紙書。一些數據表明,到目前為止,智能手機在我國及全世界的普及率還不到20%。平板電腦的普及率遠低于智能手機,而電子紙書的普及率遠低于平板電腦。這種狀況會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改善,但相比之下,傳統紙質載體的閱讀則沒有這一障礙。幾乎所有人都能買得起幾本書或訂上兩份報紙與期刊。進行傳統紙質載體閱讀所需投入的基本費用比較低,這也是傳統紙質載體閱讀能夠繼續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原因之一。
十、電子閱讀資源的建設有待發展與完善
較高層次的出于學習目的的電子閱讀依賴于電子出版,例如電子紙閱讀器需要相應的電子書產品。就當前電子出版領域的發展而言,內容建設的速度遠不及終端生產的速度。截至2008年底,我國578家圖書出版社中已有90%開展了電子圖書出版業務,已出版電子圖書約50萬種[4]。據統計,至2010年9月,Kindle平臺取得版權的電子書有68萬種,加上公共版權的電子書共有80萬種。這些數目遠小于一個大型圖書館的藏書種類或現有的圖書種類數目。其次,電子閱讀器的閱讀資源通常是隨電子閱讀器的銷售而定制的,只能訪問某些定制的平臺。電子閱讀器的電子圖書是預裝內容,這些內容大多數是公共版權,而且不考慮用戶是否需要與喜歡。此外,電子閱讀器因其軟硬件配置限制,對于所能閱讀的電子資源依賴于某些特定文件格式的支持,同時由于電子閱讀資源版權保護的原因,限制了在一臺電子閱讀產品上閱讀所有可閱讀的電子資源的可行性。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出現了大量的電子閱讀工具與產品,電子閱讀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相比于傳統閱讀而言,電子閱讀有許多的優點,例如電子閱讀工具便于攜帶,閱讀內容豐富多彩,內容獲取快速方便,閱讀成本較低等等,因此電子閱讀能夠快速發展,很快風靡世界。但同時可以看到電子閱讀相比于傳統閱讀也有許多的缺點與不足。在本文中,我們簡單分析了電子閱讀在上述十個方面的缺點。這些缺點的存在也就使得電子閱讀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閱讀,傳統紙質文本閱讀也不會因為電子閱讀的出現與發展而消失。因此,電子閱讀與傳統閱讀對于人們的學習與閱讀活動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相互并存的關系,而不是取代關系。對于一個現代人而言,需要將這兩種閱讀方式有機結合,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達到自己學習與閱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微電腦世界》編輯部.新閱讀革命[J].微電腦世界,2012(05).
[2]鄒德萍.電子書引發閱讀革命[J].文化,2010(06).
[3]孫紅衛,呂麗昕.網絡閱讀探究[J].圖書館,2009(01).
[4]陳麗芳.我國電紙書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出版,2011(02).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