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衛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促使教學方式的變革,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充分展示教學魅力,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本文將通過恰當選擇切入點,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鼓勵學生參與,營造真情氛圍等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學方式激發興趣提高效果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c)-0186-01
語文本是一門豐富多彩、與生活最為貼近、最有情趣的課程,也本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科。然而,傳統的應試教育卻抑制了學生的興趣,禁錮了學生的心靈,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乃至畸變為一種應試訓練,這種現況與新課程改革下的素質教育相對立。語文教學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就必須把“文本的課堂”轉變為“體驗的課堂”,讓學生真正敞開心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釋放自身的活力、潛力、和創造力,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
1巧妙設計切入點,適時導入教學內容
巧妙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教師往往新課伊始就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和注意力,促使學生在興趣和急于求知的內驅力下進入學習狀態。而教師要讓學生對所學的新內容感興趣,就必須要了解學生實際,特別是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善于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從適當的角度尋找教材中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正如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的:“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當然,教師的投入才能引發學生的投入,所以教師應調動情緒,用動情的語言進行傳達,才能更好的收獲效果。比如在講《琵琶行》的時候,針對學生喜歡音樂的愛好和愛聽故事的獵奇心理,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高山流水》,讓學生陶醉于音樂的氛圍中,再適時講述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引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話題——被貶的白居易也如俞伯牙般寂寞,他客居異地他鄉,苦于無人理解他落寞而又不失雄壯的志向。潯陽江頭偶遇知音,他從樂曲中聽到了相同的際遇,并為她的技藝深深折服,那么他的知音又是誰呢?又是什么激發白居易寫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句呢?……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新課。這樣的設計,既順利地導入課文內容,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求,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充滿期待,帶著疑問迫不及待地閱讀全文。
2適當延伸課文內容,讓課堂貼近生活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教育”理論,明確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內容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而中學生正處于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因此,語文教學應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闊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比如講《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生活實例講述自己的“保姆”,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意,反思對自己對待家人、朋友,老師的態度和情感……。這樣的傾訴不僅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拉近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同時在學生的自我講述中也滲透了新課改的情感教育。因此,教師在完成一節課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地溶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人物等,不僅可以有效地打破課堂有限的時空,豐富課堂信息的容量,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關心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
3體現民主精神,鼓勵學生參與
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明確和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正如錢夢龍所說“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認識為歸宿的特殊過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兒童手腦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兒童的口,讓他能說……”的教育思想。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教師就必須改變灌輸和強制式教學方式,充分挖掘課文中的情趣特點,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度,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積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同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活躍起來,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比如講《雷雨》中人物對話時,教師可以把課堂變舞臺,讓全班同學以課本、桌椅為道具,分小組互相協作“復原”劇中人物的對話情景及動作神態。學生邊朗讀、邊演示,通過課堂即興表演,在角色轉換中理解話劇的藝術形式和特點,這一教學難點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突破了。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轉換角色,充當導演,讓學生充當演員。通過教學活動設置劇情,科學、合理地指導演員(學生),調動各種因素,讓舞臺(課堂)充滿光彩,使演員投入其中,樂在其中。只有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4營造濃厚氛圍,突出以情感人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僅受智力因素的影響,更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而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著重要地位,而濃厚的課堂氛圍又需要師生的情感協調為紐帶,當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生自然會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啟迪并有所感悟,潛能和創造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每篇文章的內容都會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氛圍,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語文課堂上,需要渲染課堂氣氛,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臨其境,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在講授藝術性較強的課文時,還可以借助音樂、圖片、投影、錄像、多媒體等直觀可感的手段,調動學生情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如在講授《雨巷》時,我們不妨借助多媒體設置一種情境:青磚古道,薄暮煙雨,油紙傘下,一襲白裙,默默行走在悠長的青石板路上。再加之以悠長略帶憂傷的配樂,教師在音律中,吟誦著《雨巷》,“徜徉”于學生中。此情此景,學生也會“躍躍欲試”,然后老師再調動學生一起走入“雨巷”,感受其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教師的豐富的表情動作、富有感情的語言、積極良好的情緒,駕馭課堂的輕松自如,都可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有助于促使學生積極好學、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殿堂中流連忘返。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孔子看來,“樂”學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而對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而言,在教學中不斷的輸入“愉悅劑”,也將成為學生“樂”學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