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時間:2012年2月
教學內容:《“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人民版高中歷史(課標教材)必修1)
教學場合:四川省樂山市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研討會
教學對象:四川省樂山一中高二文科班
一、運用授課者自身資源導入
(在薩克斯音樂《回家》聲中,65人左右的大班額學生進入寬大的階梯教室,PPT上是本人在“國立臺灣大學”門口留影的照片和前往香港旅游的港澳通行證。)
師:(指著照片)他是誰?(生:他是你)他在哪里?(生:臺灣)那張我用過的通行證又指向什么地方?(生:香港、澳門)在港澳之上,有一個更大的地理名詞是什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
(學生所有的答問,都在座位上集體作答,且尾音拖得都很長,充滿新奇和興致。)
師:好的,本課的學習話題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空下的港澳臺問題,是我去過的這幾個地方,歷史將在這些空間里上演。
二、陳述已知,建構應然的知識結構
師:請大家在《回家》的音樂聲中看PPT的演示,試著回答問題。
(PPTⅠ動態地演示香港地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跳出紅色的“一個歷史問題,叫什么?”;PPTⅡ動態地演示澳門地域發生的1553年和1887年的兩件大事,跳出紅色的“又一個歷史問題,叫什么?”;PPTⅢ漸次鋪展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詩,教師在音樂聲中提示學生默念它,然后,跳出紅色的“還有一個歷史問題,叫什么?”。期間的3分鐘時間內,教師基本無語,唯音樂聲和三張PPT前后鋪展和動態演示。)
(音樂聲止)
師:我們看了三張PPT,出示了三個歷史問題,它們分別是什么,都指向一個什么大的歷史話題?
生1:香港被英國割占,澳門被葡萄牙占領,臺灣和大陸分離。
師:太好了,用詞精準。港澳“走失”以及臺灣分離,這三個問題都指向一個什么大的歷史話題?
(學生語塞之際,教師提示:3張PPT的邊緣都有“但悲不見九州同”,會是答案提示嗎?學生回過神來,在座位上齊聲講:國家的統一大業。)
師:既然如此,為了完成國家統一大業,在解決上述歷史問題的過程中,采用的方式是什么?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想一想,然后,我們請一個同學講一講,把自己頭腦里已經知道的都講出來,再請一個同學及時地在黑板上記錄下來。
(約莫2分鐘以后,開始如下學習活動:(1)先是男生說,女生寫,結果不理想。(2)老師詢問,有誰能夠補充?一位男生(生2)大膽地說:“我來,我對臺灣問題還有些研究。”老師說:“好自信!”生2努力地有條理地敘述臺灣蔣氏政權的事,板演的學生無法下筆。老師忍了一陣,終于打斷他:“不好意思,你真的很棒,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也是老師接下來會講的故事。問題是,我們要求回答的是什么問題?”生2似乎不在行了。(3)改為女生說,女生請自己信得過的男生寫,情況有些改觀,但是沒有達到老師預期的效果——核心知識大部呈現的效果。)
師:看樣子,大家都把學過的還給老師了,不過,經過若干人的努力,大家能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再現“一國兩制”、“1997香港回歸”、“1999澳門回歸”、“海峽兩岸交流”已經不錯。(用紅粉筆將這些信息畫上波浪線)大家來看看老師提供的應該再現出來的核心知識。(教師點擊PPT“一、陳述已知,建構應有的知識結構”(如左下圖),請學生對照黑板所寫,找出老師和同學們的差異所在,并且請大家閉目刻印到腦海里。)
三、情境檢測,確證我們是否已知
(1分鐘以后)
師:現在檢測一下,看看我們是否真的知道并理解了。(點擊PPT,用兩道選擇題,確證一個核心知識:“1997年香港回歸,‘一國兩制的構想首先在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運用”,并紅字閃動。繼續檢測,共3道題:視頻信息解讀題——看香港回歸的一段視頻,要求回答“最能夠說明‘結束外國占領歷史的信息是什么?中英之間的香港問題實質上是什么問題?”;圖片闡釋題——香港和澳門區旗的含義;語言推斷題——鄧小平說:“香港問題為什么能談成功呢?主要是……”請推斷鄧小平會說些什么,應該說些什么?在完成這3道試題的檢測后,確證另一核心知識:在港澳的土地上國旗升起、解放軍進駐——國家主權的象征,“一國兩制”成功運用,統一大業邁出重要一步。)
(出示第6道檢測題,釋讀圖片:下列四幅圖片與解決什么歷史問題的過程有關?將這些圖片分為兩類,并且說明理由。學生能夠根據“汪辜會談”、“胡連會”、“海峽兩岸祭孔”和“臺商投資大陸”的圖片,予以解釋,比較直接,以此過渡到臺灣問題。)
師:剛才大家回顧、陳述,大體了解了臺港澳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重大事件,知道了“一國兩制”的概念,把握了本課的核心知識,現在可以聽我講故事,深入理解這些核心知識了。請每個同學拿起手頭講義,聽我講歷史的紀事本末。
(教師課前以紀事本末體的形式,編制了臺海局勢、港澳回歸、辛亥革命周年紀等四則事件序列,印發給了學生。為便于學生捕捉信息、回答問題,重要信息都以完整的大事記列寫出來,次要的信息只列年代、不寫大事名稱,教師講述時再具體說明某年代里的大事。)
四、講述歷史,闡釋歷史概念
(學生拿起講義,老師概述“1949至1979臺海局勢大事記”——《紀事本末·臺灣(上)》。概述結束后,呈現問題:(1)臺灣問題的歷史由來?(2)臺灣問題是否有過解決的機遇?這段時間,臺海兩岸在國家統一問題上的態度怎樣?(3)在與香港問題的比較中認識臺灣問題的實質。)
生2(還是那位自稱對臺灣問題有研究的男生):臺灣問題是歷史造成的。
師:(追問)什么歷史問題?
生2:國共內戰。
師:(繼續追問)由內戰而造成的問題,相比英國占據香港,則臺灣問題實質上是什么問題?
生2:領土的治權,也就是內政問題。
師:畢竟是號稱對臺灣問題有些研究的人,大家鼓鼓掌(學生鼓掌)。結合我剛才講述1949年以來的三十年臺海局勢的故事,能不能回答第二個問題?
生2:朝鮮戰爭爆發之前,我們有可能武力解放臺灣。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急劇地改變了對臺政策,直接導致了臺灣問題的出現。
師:很流暢,也很簡明。只是你的后半句“直接導致了……”還可以表達得更明朗、更到位。想一想,再援引或借助講義。該怎么說呢?(教師探詢式地看著他)
生2:(迅速掃描講義)美國將臺灣視為它的利益范圍,阻撓了祖國大陸統一臺灣的進程。
師:說得比我好。好像還有一個問題,漏掉了,還能回答嗎?(生2有些遲疑)哦,站著回答問題既累又有壓力。好吧,請坐。剛才他漏掉的這一個小問,誰來答?難道他的前后同座不能贊助一下嗎?(示意該生前面的一個同學)
生3:臺海兩岸都不反對國家的統一。(師提示:援引講義里的材料)蔣介石表示“中華民族不久終歸于一統”,“大陸和臺灣皆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不容割裂”。
師:很好,用材料說話,這就叫學歷史。我們可以嘗試對臺灣問題做一個概括性說明了,(停頓,示意不需要學生回答)臺灣問題是國共內戰的歷史遺留問題,盡管由于美國的干涉和介入,祖國大陸未能實現武力統一,但是臺灣的蔣介石政權仍然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由于朝鮮戰爭及其美國因素,統一臺灣成為中國領導人的一個政治難題,如何解決?(環顧學生,期待學生,有學生在座位上補臺:提出“一國兩制”)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政治智慧出來了,他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政治主張。讓我們繼續紀事本末體的故事敘述。
(教師讓學生看著講義,請一個學生代表朗讀“1978年以來鄧小平關于臺灣問題的談話錄”,然后展開如下學習行為:據1978年到1984年的中共高層言論,說明“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過程,嘗試“一國兩制”的概念表述——內涵與價值。)
生4:“一國兩制”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師提醒:作為歷史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應該有它的時間意識。該生繼續)它是鄧小平在80年代提出來。
師:(插話)能否根據鄧小平的一系列談話錄,敘述“一國兩制”的形成過程?
(生4很艱難地選讀了幾段材料,未能在時間的意義上概括形成過程。)
師:你的概念闡釋已經不錯,包含它的內涵與意義,為什么沒有時間意識呢?老師要求你根據材料概括形成過程,在站著的情況下,確實有些困難。(示意生4坐下)現在包括你在內的同學可以一起看我的概述,找到自己想不到的地方,模仿幾次,就會完整了。
師:(掃視全班同學后)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還沒有明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提法,但基本思想已較清楚、較完整;80年代初“一國兩制”有了具體內容和完整表述,并成為統一大業的國策;1984年《政府工作報告》以官方文件形式、法律文獻的效果正式使用,“一國兩制”獲得了法律保證。在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國”的唯一含義,是主權所在、核心所在,不能兩種表述。它不僅產生實際效應,且是創造性智慧。現在,對照老師的表述,誰來說說自己的差距?(仍然叫生4)
生4:沒有能夠抓住幾個關鍵點(師插話:特別是時間節點),也沒有想到對“一國”作完整的深度說明,更想不到政治智慧的說法。
師:你很專心地聽我的表述了,讓你再次回答不冤吧?(她搖搖頭)你心里一定會感謝我:老師讓我受益匪淺。(她笑,師也笑)
五、講述歷史,闡述歷史認識
師:正如剛才她講的,“一國兩制”雖然針對臺灣提出,但首先成功地運用在港澳回歸之中。聽老師繼續講歷史故事。
(學生看講義,老師講述“1982至2007年港澳回歸大事記”——《紀事本末·港澳》。講述結束后出示問題:推斷老師何以要回顧中英談判的歷程?中英最終簽署《聯合聲明》說明了什么?)
(學生沉默片刻后,沒有反應)
師:(提醒)注意到我在講“中英第1-7輪、第8-12輪有益的和建設性的會談”等數字部分時都用了頓挫的重音沒有?
生5:(自發地)老師要講故事。
師:(笑一笑,順應該生,再提示)好個“講故事”!有點味道,好故事是來來往往地曲折展開的,結合我在數字部分用重音的講話方式,再放到談判語境里推斷一下,推斷!推斷!
生6:談判是艱難的,雙方有利益較量。
師:(頗滿意)你攀上能夠到達的頂峰了,我相信,以后你一定會談判。現在老師再帶你們攀上新峰頂:談判是一個艱難而復雜的利益平衡歷程,是政治智慧的較量,也是國家實力和主權意識的表達。所以才會先后經歷22輪談判,并不是教科書上說得那么簡單:“一國兩制”提出了,香港澳門就回歸了,沒那么容易。是不是?再說,歷史是由細節構成的。
(學生頓悟,聽課教師也釋然。)
師:咱們已經知道,后來港澳回歸了。同學們再看一段香港回歸十年后的材料,展開以下學習行為:在合作分享中說說祖國統一對于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意義。
(學生討論。一生講了一點教材上關于港澳回歸的意義,教師出示他的認識,教師領讀、學生集體朗讀下列文字:“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因而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任務,沒有國家的完全統一,就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民族復興;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也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因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動力;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為民族復興創設一個良好的國內和平環境。”教師領讀下的學生的集體朗讀,既是課標明確要求而教材沒有提及的史論彰顯,也是本課教學節律中的一個情緒高潮。)
師:上述歷史認識是課標的要求,沒有哪一本高中教材有現成的結論,我給大家的也不是要記住,而是感受說理的路線:民族復興的本義、愛國主義的內涵、現代化進程的需要。回想一下,是不是這三層?(教師又重復這三層立論的視角)但是臺灣問題的糾結也在這里:祖國有沒有完全統一?(生集體:沒有)沒有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話語就無法圓滿,是不是?讓我們一起看《紀事本末·臺灣(下)》。
(學生拿起講義,教師講述《紀事本末·臺灣(下)——1987年至2012年的臺海局勢大事記》。然后出示問題:(1)據大事記,概括兩岸關系發展的領域及其標志性事件;(2)“一國兩制”是政治命題還是經貿話題?(3)政治和經貿的冷熱度如何?1987年前臺灣當局的中國意識如何?(4)有人認為:在“一個中國”的語境里,臺灣遠沒有觸及大陸的政治底線。是這樣嗎?(5)我們的糾結在哪里?)
(學生順利地回答了前兩個小問,面對后面的連續性小問,他們竊竊私語一陣后,學生的回答既有“是”也有“不是”。)
師:(提示)大家有點莫衷一是哈!請注意問題的核心——大陸的政治底線,也請注意問題的情境鋪墊——“一個中國”的語境和政治與經貿的對比。找到問題的核心和鋪墊,就像挖掘數學題的已知條件那樣。現在,能說點什么嗎?
生7:是有點糾結。中國政府已經說,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什么都可以談。這一個中國應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政冷經熱。
師:(激動)很不錯!很不錯!但是糾結在哪里?你們只是感到糾結——這是老師要的效果。(見學生等待狀,且課時已經接近35分鐘,便徑直講下去)我也很糾結,三十多年了,“一國兩制”有港澳榜樣在此,兩岸的經貿與文化交流這么火,然而臺獨隱患猶在,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被臺灣的執政當局確認,這讓人糾結。他們的“不統、不獨、不武”讓人覺得力氣用在棉花胎上,“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他們是“中華民國”,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要命的糾結。這是僵局,僵局如何突破?考量我們的政治智慧,歷史問題的解決期待新的政治智慧。智慧何在?
(教師的語氣有些悲傷,一種說不清的憂愁使得課堂里有些靜默,但不是沉悶。)
師:我們調整一下情緒,圍繞臺海兩岸關系,檢測一下我們是否真的知道了。
(再次檢測,用四道選擇題,從不同的視角考查“一國兩制”之于臺灣問題上的理解,其中一道是基于視頻信息的解讀。這四道選擇題,立足于概念和史論的理解和運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也有必要地應答:糾偏、指誤和思維方式的引導。)
六、延展性地讀歷史,讀出歷史的時代感、讀出歷史的喜憂情
師:本課的學習目標,我們已經基本完成。最后我們再換一個視角讀歷史,以歷史的名義讀出歷史的時代感,以詩歌的名義讀出歷史的喜與憂。
(點擊PPT,出示《紀事本末·領導人的辛亥革命周年紀》,展示辛亥革命70周年、80周年、90周年和100周年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要點,以顯示從1981年到2011年中共高層對臺政策的連貫性與發展性。再點擊又一張PPT,出示香港《明報》關于臺灣國民黨對辛亥百年冷淡處理的報道,一方面增強糾結的“憂慮”感,另一方面布置如下課外作業。)
師:請大家課后以“終結兩岸對立,撫平歷史創傷”為題,在“國家的歷史是延續的”這一思路里,寫一篇自己的“辛亥革命110周年紀”的小短文,讓“一國兩制”的最初構想在臺灣問題上成功運用。這也是回應上一個教學環節中對新的政治智慧的期待。
師:我們在史料里讀到了歷史的A面和B面,更準確地感受和解釋著歷史,我們還將在詩歌里讀到歷史的喜與憂。歷史不僅有是和非,還有喜與憂,它們是歷史的另一面。(點擊PPT,出示兩首詩:余光中2008年10月9日在南京進行的一次演講中非正式地為《鄉愁》續了一個第五節的“鄉愁”;于右任作于1962年的《望大陸》。然后引領學生集體朗誦,教師以演員投入般的姿態領讀,在抑揚頓挫中,樂觀和憂傷的情緒彌漫開來,課堂進入情緒節律上的高潮階段。)
七、另類小結,去蔽,揭題
(朗讀結束,課堂一陣靜默。薩克斯音樂《回家》再次輕聲回響。)
師:(站在第一排學生前,演講式)今天我們學的這段以“一國兩制”為核心的國家統一大業的歷史:面對歷史遺留問題,以務實的姿態設法解決這一問題,凸顯問題解決的政治智慧。(其實是概括性地揭示課程內容,鏈接、回放第二環節中的PPT“陳述已知,建構應有的知識結構”)今天這堂課,面對歷史紀事,我們敘事并且再現,我們感受并且分析(其實是概括性地揭示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旁邊的黑板上板書);今天這堂歷史課,具有“愛國主義、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的價值張力(其實是提升課程內容里的情感與價值觀)。這堂歷史課的課題叫什么呢?叫“1978年以來的國家統一大業——歷史的A面和B面”。(指著PPT上自己在臺灣日月潭的留影)我在那頭,你們在這頭,其實我們的心都在一起。
師:(走到學生中間)那個時候,我們的心就在一起嗎?這個時候呢?(前排的學生轉過頭來,看著我)這個時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天空下,我們在一起!
(束鵬芳,江蘇省大港中學,2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