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珍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重要時期,也是決定人一生的心理、個性、道德品質和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它不僅要求身體發育成熟,而且要求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樣才能履行各種社會職能和擔負起社會責任。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對青少年學生適時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已經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專學生正處于這個重要而敏感的時期。我一直從事中專政治課的教學,兼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多年的工作和學習經歷,讓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學生的“思想工作”不是簡單的談話交心那么簡單,系統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其最基本的內容。良好的自信是青少年健康心理的核心內容之一,針對教師如何幫助青少年學生建立自信這個問題,我有以下一些心得體會,盡述如下,與各位教育工作者交流探討。
一、立足心理科學規律開展工作。
教師要對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有科學的認識,千萬不能想當然、憑感覺,否則只會南轅北轍?!爸淙?,知其所以然。”教師要積極主動地進行心理學習,平時注意對相關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針對培養青少年學生自信心,我們要明確以下幾點。
1.科學認識什么是“自信”。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目標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一種強大動力,也是人們完成活動的有力保證,它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通俗地說,自信是個人對自己客觀的、正確的、積極的認識和評判。積極意味著一種態度,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認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態度。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依據、實事求是的。
2.區別“自信”、“自卑”和“自負”。自卑是青少年心理中一個較普遍的問題,具體表現在青少年自我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經不起較強刺激,多愁善感,習慣性放棄。自卑以消極防御表現為嫉妒,猜疑,羞怯,孤僻,遷怒,自欺欺人,焦慮緊張。自信≠自負≠自大。自負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就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實質內容是一樣的。一個自負的人正是因為內心感到不如別人,沒有自信,為了掩飾自卑事事爭強,注重面子,故意炫耀,與權威人物作對,或者違反規定,任性妄為等,其實只是自欺欺人。
3.青少年不自信的心理基礎。一方面,青春期的學生內心深處經常會出現各種矛盾的情感體驗:喜悅與煩惱、開朗與沉默、大膽與怯懦等相互矛盾的傾向。他們逐漸地認識自我,并對外面的世界很感興趣,積極加入成人行列,意識上想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另一方面,這種急劇的“斷乳”會給青少年帶來不安,產生情緒上的波動和混亂。另外,由于性的漸漸成熟,他們逐漸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內部,因此很容易陷入煩惱、困惑、焦慮、冷淡等不安的情緒中,他們不僅對外界,對自己也會采取“否定”的態度。在這一時期,心理情緒是不夠穩定的,即使在“勇敢”的后面還有一層心虛——他們畢竟不夠成熟,不可能逃避種種顧忌和擔憂。所以—旦出現挫折,就容易變得消沉,直接或間接反映為自我評價低,也就是缺乏自信。
二、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教師要有踏實的工作態度。
在處理學生心理問題時,很多教師在工作時都有過一些誤區,比如采用打壓的態度、簡單的方法對待學生,結果不僅沒有增強信心,反而使學生更加自卑,甚至出現其他嚴重的心理問題。學校和每個教師都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自信心的培養。我認為當前的重點有四個。
1.杜絕將成績作為唯一衡量學生的標準,允許學生有差異性,給他們成長的空間和時間。同時教師要像尋覓火種和開采金礦一樣,努力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點燃他們發奮進取的火焰。
2.細心觀察,細膩對待。對學生的異常行為和不良的行為習慣要有一雙“火眼金睛”去“明察秋毫”,不能馬馬虎虎,粗枝大葉;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不能簡單粗暴,努力做到和風細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及時發現、引導,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地做良好處理。
3.既嚴格要求,又充分賞識。所謂嚴格要求,是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嚴而有恒。所謂充分賞識,就是對學生多尊重、多理解、多寬容、多激勵。充分賞識,“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教師必須正確地比較和評價學生,既橫向比,又縱向比。評價學生一定要客觀公正,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進行鼓勵性和肯定性評價。
4.減少產生不良心理的環境因素,做好與家庭和社會的溝通和交流。如常與家長見面,反饋學生情況,對學生的心理成長達到一致。又如為學生創造參加積極社會活動的機會、杜絕學校周圍的不良網吧等,共同為學生創建健康安全、積極美好的環境。
三、結合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多形式的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讓自信心的教育滲透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促進自信心的形成。
1.在教學過程的不同環節,隨時隨地進行鼓勵,這需要教師有極大的靈活性。比如教師要面向全體,分層教學,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采取不同的激勵標準,熱情鼓勵每一個學生大膽參與,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和進取精神。如在對作業的批改中,發現問題可以隨時做出積極的處理。又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現身說法,成為自信的榜樣……總而言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自信、學會自信。
2.充分利用班會,進行培養自信的心理講座和團體心理活動。通過講座,可以系統地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自我認識,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同時教給學生一些易行有效的提高自信的方法,并在實踐活動中得到落實,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信和心理健康水平。具體內容如:教學生建立自我評估檔案,列出自己的人格特征、價值標準、特殊才能與優點缺點等,根據重要性決定改進的優先順序,努力揚長補短;建議學生每天或每星期做一件令自己愉快的事;教學生注意儀表,保持發型美觀,衣著整潔、大方;教學生練習社會交往技巧,善于對人微笑,適當、真誠地贊美別人的優點,在生活上、學習上主動幫助他人,學會當眾發言;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自我暗示、對著鏡子贊揚自己、加快步速、咧嘴大笑;推薦學生閱讀觀看一些積極的書籍或媒體節目……在工作實踐中,這些方法的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這樣的班會活動,學生們能親身感受、體驗到成長的快樂,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好感、贊揚和幫助,自信心因而能夠得到充分的調動。
3.對具體個人開展心理咨詢工作。面對不同的學生,當問題比較嚴重時我們還需要做一些更具體更細致的工作,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包括比較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然后“對癥下藥”,因勢利導,靈活對待。
自信心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人之功,尤其是作為被稱為“危險期”的青少年的引導者。這就需要每一個教師用自己的敬業精神、專業素質,通過辛苦的勞動、細致的工作,走進每一顆年輕的心,激發學生內心的自信,教會他們發掘自己深藏的潛能。我相信,每一個有責任有愛心有智慧的教師都會找到恰當而有效的方法,點燃學生心中自信的燈,進一步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優秀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