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田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到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最近的兩次參觀:
第一個參觀對象是一家總部位于某內陸四線縣城的食品制造企業,傳統產品、中等規模、業績穩定、行事低調,在資本市場已經創造了相當成功的優良記錄。當我進入工廠的生產現場,隔著巨大的玻璃窗,眼前是像螞蟻搬家一樣的密密匝匝的操作工位和工人。他們頭都不抬,分秒必爭地進行著包括稱重、目檢、包裝等工序在內的重復勞動。還未等我開口詢問,企業方面的負責人就主動介紹說:“我們正在逐漸引進自動化的生產設備,甚至包括一些針對精細工序的工業機器人,估計完成改造后每家工廠將會比目前減少40%左右的員工。而且,”他繼續說道,“我們很大程度上參與了這些自動化設備的研發,這樣就會使得這些設備能夠充分地結合與強化我們原有的工藝特色。不過,我們引進設備的速度會有所控制,因為必須等待不斷開設出新的工廠將原有的工人分流出去。”
此前,某家廣東電子公司的高管也曾經感慨,就在僅僅5年之前,一遇到產能問題,管理者的第一反應還是“進人”,這導致該公司在短短幾年間人員規模擴張了5倍,公司壓力最大的部門居然是即使足跡深入到陜甘寧也經常無功而返的招聘部門;而今天,生產現場無論是遭遇產能、質量還是工藝問題,人們的本能反應已經變成了“絕不能加人”,而是“看看通過對設備的智能化改造能做些什么”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樂觀絕非空穴來風。此前富士康也曾對外宣布,將在3年內引入100萬臺工業機器人,以替代工人在生產線上從事的重復枯燥的勞動。要知道,與此相對應的,是截至目前全球正在作業的工業機器人不過才110萬臺左右,富士康在大陸的員工100萬人左右。
當我們把目光從所謂經濟學家、財經媒體的各種悲觀分析轉移到看似沉默的從業者身上,就會發現:從沿海到內陸、從精密電子到傳統食品,“中國制造”們對于轉型升級的愿力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峰值。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信號,制造業的經營者們并沒有在浮躁的投機熱潮中自我放逐,經過經濟危機的大浪淘沙,幸存者正以20年前爭先下海開廠般的熱情,主動投入到這一場IT背景下的新工業革命中。20年來中國制造業積蓄的存量資源,只需找到一個新的支點,來重新撬動活力。假以時日,他們將會以堅守者和改造者的姿態重新回到商業舞臺的中央。
不過,企業也有新的苦惱:大量機器人或者其他自動化設備的應用,一方面對企業的用人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與過去的流水線工人不同,自動化車間必須聘用受過良好教育的一線員工,企業投入在員工培訓上的時間和費用成倍增加,所謂針對“藍領”和“白領”管理模式的界限正在模糊化,制造業維系高素質人才的難度越來越高,“高級藍領”已經成為稀缺資源。另一方面,由于必須保持中國制造靈活多變的競爭力,對設備的智能化、柔性化程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企業除了必須要深度參與到設備的研發過程中,還必須要在編程、維護、改造等方面建立自己的特種部隊,從而形成管理一個高度自動化智能化工廠或者工廠群的成熟體系。
結合到這樣一個現狀,我的第二個參觀對象就格外能說明問題:這是一家在臨近北京的三線城市開辦的職業教育學校。過去幾年間,這家學校開設的空乘、安檢、幼教專業極速發展,招生爆棚,就業爆棚。當我訪問這位在國內職教領域極具影響力的校長,她的頭腦非常清晰:職業教育就是要讓“勞者有其學、學者有其專、專者有其崗”,讓教育與就業之間的路線最短。而在今天的就業市場上,毫無疑問兩個市場是最大的:要么是滿足中國制造業“新工業革命”的用人需求;要么是滿足中國現代服務業的用人需求。目前來看,針對后一個市場的職業教育投入少、師資足、見效快,因此,就格外映襯出針對前一個市場在教育、培訓產品方面的嚴重缺位。
在企業級市場上,中國制造從來都是超級大買家。這一輪IT背景下的新工業革命,企業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靈活、強悍的“變形金剛”,毫無疑問這將極大地拉動IT服務、自動化控制、機器人設備、設備融資、職業教育、企業培訓等市場的新一輪機遇。
腳踏實地,熱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