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杰
在中國,干什么事情似乎都是一窩蜂,這種習性在相關產業中也不例外。智能手機火了,于是廠商蜂擁而至,就算是中國市場龐大,可否容得下近300家的手機或者涉足手機的廠商最終的市場證明,中華酷聯占據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半壁江山,如果再算上三星、諾基亞等國外品牌的市場份額,剩下的市場份額至少也要200多家企業來瓜分,平均每個企業能得到多少市場份額呢肯定不會是掙錢的規模。
也許是中華酷聯在市場份額上的成功,也許是谷歌打壓阿里云OS的刺激,中華酷聯這四家企業中,華為、中興近期都宣布要做自主手機操作系統,接著是已經讓業內和市場近乎忘記的中國聯通要推自己新的沃Phone,相信中國移動的OPhone也會再次浮出水面。
其實早在PC時代,中國企業就聲稱要做自主的操作系統以對抗微軟在PC領域的Windows壟斷,甚至是為國家安全的角度。那時各種以開源Linux為核心的國產操作系統風起云涌,政府相關部門也是推波助瀾,甚至采取政府等部門采購PC的強制性預裝的政策,但結果怎樣呢
在此我們不去預測此次興起的自主國產手機操作系統的未來會怎樣,只是想簡單列舉當前手機市場主流操作系統,確切地說是操作系統的生態系統的情況,以此作為衡量我們做自主手機操作系統還缺失什么
眾所周知,IDC統計顯示,上個季度三星智能手機銷量為5020萬部,蘋果iPhone銷量是2600萬部,諾基亞為1020萬部,它們分別排在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前三位,且是蘋果iOS、谷歌Android、諾基亞Symbian/微軟WP獨立生態系統的代表,而這三大生態系統的三家廠商拿走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86%左右的市場份額,唯一不同的是,蘋果和三星是掙錢的,而諾基亞則是虧損。
作為一個獨立生態系統生存,在終端上的底線至少是季度在千萬級別出貨量的企業或者系統。與之相比,中國號稱要做自主手機操作系統的廠商沒有一家終端出貨量可以達到這個底線的。
其二是蘋果有iPhone,三星有Galaxy、諾基亞有Lumia,最新的統計顯示,蘋果剛剛發布的iPhone5在一周內的銷售量就達到了500萬部,盡管如此,因為供應的問題,這個出貨量并未達到業內的預期;三星發布的GalaxyS Ⅲ在三個月內銷售了2000萬部,年底前有望達到3000萬部;諾基亞的Lumia系列上個季度銷售了400萬部。排名前三的各生態系統的代表廠商不但終端的出貨量要有底線,還有各自代表性的終端,就是我們國內常說的“明星終端”。在這方面,我們國內廠商仍沒有一家可以與它們匹敵。需要補充的是,即便是基于微軟WP系統的諾基亞Lumia季度出貨量達到了400萬部,也未能逃脫虧損的命運。
第三就是應用。還是最新的統計,蘋果App Store的應用數量為70萬,谷歌Google Play為67.5萬,微軟WP為15萬。相比較,我們的廠商中沒有一家可以達到這個數量級,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盡管微軟WP擁有15萬左右的應用,但其在全球生態系統所占市場份額僅為3.5%左右。而最新的預測稱,到今年年底,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系統將會占到全球智能手機市場98%左右的份額。
在此也許有人會稱這樣的比較有失公允,畢竟蘋果、谷歌和微軟的生態系統發展多年,而我們的自主操作系統是從零起步,此言聽起來甚有道理,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企業缺乏遠見,這也導致在今天市場格局已定的大勢下,如果我們做自主操作系統,不管是否愿意,都要在這種實際情形下去衡量和比較,以得出我們的勝算。
另外,還有相當關鍵的一點是,智能手機的生態系統中各方面是相互影響的緊密的耦合關系,其中任何一方面在發展中不給力都有被淘汰的風險。WebOS的淡出、MeeGo的改頭換面、Black berry的生死掙扎便是這種生態系統未形成正耦合效應的反例。如果說創建一個生態系統,維系和保持它的競爭力及發展更是難上加難。
回過頭來看我們所謂的自主手機操作系統,其實這種提法本身就很片面,因為在智能手機產業,競爭已是將獨立的操作系統算為子集的生態系統的競爭,即脫離生態系統的獨立操作系統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不管是出于“備份”,還是進攻,確切地說應該是打造自主的生態系統,這個難度通過上述筆者的比較分析,比推自有操作系統要艱難和復雜得多,而唯有糾正片面的認識,才會充分估計到未來面臨的挑戰。
綜上所述,一個在智能手機市場中可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系統起碼具備幾個硬指標:一是基于該生態系統的終端的出貨基數,且有該生態系統的當家終端(以起到示范效應);二是具有10萬級起步的應用程序的支持;三是運營商、終端廠商、芯片廠商、開發者的強力支持;最后是上述各方面形成良好的正耦合關系,以保證該生態系統可持續的競爭力。由此看,我們的企業目前推自主操作系統的時機并不成熟(至少對于操作系統和生態系統的關系及認識上還混淆不清),最大的可能是重蹈當年PC產業自主操作系統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