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偉
徐亮是寧波一家服裝廠的電商總監,眼見 “雙11”淘寶購物節將至,國慶剛過,他便開始忙著備貨。沒忙多久,他接到了一通電話,是一位銷售,來自于一家電商代運營公司。徐亮還未開口,這位銷售便打開話匣子,聲稱自己公司有足夠的“路子”,可以讓他的服裝順利進入“雙11”活動頁面展示,進入地方頻道的價碼是10萬元,而全國頻道則會更貴……
毫無疑問,這就是阿里巴巴總參謀長曾鳴口中的“食腐者”——依靠阿里制度漏洞為生,也是阿里生態圈中的成員。此類公司往往有自己的“駐淘辦”,由專人與阿里的“小二”拉關系,利誘“小二”在“聚劃算”、“雙11”這樣聚集超高流量的活動中推送自己的“關系戶”,并由此牟利。
本來,自今年初聚劃算腐敗事件曝光,阿里曾做出反應,也推出一系列措施。用阿里巴巴副總裁李俊凌的話說,就是用最有效的市場機制代替人工介入,比如,從4月開始,淘寶的天天特價、淘金幣等業務使用系統選擇替代人工選擇,聚劃算等也啟動了自動化選品項目,以銷量評分、信用評分和商品評分為標準,由系統自動選擇符合條件的商品進入推薦。可是,現在看來,似乎還有人為因素影響操作,因此,貪腐未能根除。
當然,“食腐者”不止于此,更多的是像“職業差評師”、“職業退款師”這樣的人物,他們利用阿里保護消費者制度的漏洞,用差評威脅賣家“破財消災”,人為制造“缺貨”假象謀求賣家“賠償”。而賣家無辜損失,無法辨別情況真假,也開始使用那個一些“黑色手段”,寄送花圈,威脅刪除差評,雇傭“職業刪除差評師”……令電商生態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中。
為此,阿里也調整了規則,弱化好評率在搜索中的權重,為賣家提供更多的申訴的綠色通道,增加買家修改和刪除評價的難度……
“可是,無論向買賣任何一方傾斜都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傾向保護賣家,會出現惡意騷擾買家的問題,傾向買家又會出現‘職業差評師。我們沒有任何經驗,很多東西也是首次遇到,希望能有空間推動創新與嘗試。”曾鳴說道。正是這種兩難,讓阿里在制度調整上異常小心,因此拖長了處理問題的時間。如今,曾鳴所在的阿里總參謀部已經牽頭建立起一個“基礎研究支持室”,與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共商此類難題的解決之道。處理“食腐者”機制開始逐步建立。
而類似的問題卻時刻糾纏著阿里,就像雜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因為,在拜金主義盛行的社會中,某些人為謀私利可以不擇手段,阿里面臨的挑戰已經超出了一般企業的管理范疇,馬云將不得不為之擔憂,稍有不慎,他們就會將阿里生態圈帶入演化的歧途。
目前看來,馬云可行的辦法是,一方面,動態地平衡好買家和賣家的利益關系,在制度設計過程中,兼顧兩者可能面臨的現實狀況,“假定惡意”,減小制度尋租的可能,至少限制住“食腐者”的野蠻生長。
另一方面,疏通“小二”與阿里流量資源的關系,要么,采用IT全自動決策模式,收回小二實權,使其角色從“分配流量”轉變為“匹配流量”,徹底斷絕其謀取私利的可能;要么,運用更先進的監管,更嚴苛的懲戒,令其有所忌憚。
事實證明,“食腐者”不可能從生態中完全消滅,更多的時候,這場制與反制還將是反反復復的纏斗,而馬云欲成非常之事,仍需擔非常之憂。或許,此時,他該發揮擅長的“太極拳”智慧,在“虛實”、“動靜”、“開合”、“進退”中,優化好阿里巴巴的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