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秋


李健熙之子李在镕參加完蘋果前任CEO喬布斯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追悼儀式后一回到韓國,就被記者圍堵。還沒等記者開口,他先自行解釋道:“配件會正常供應到2012年,2013~2014年還要商討。”這是2011年10月的事。
他所說的配件供應是蘋果采購三星零部件的合約,現在這些采購大單正被三星其他競爭對手爭奪,三星的處境很不妙。
新一輪軍備賽
就在李在镕透露三星和蘋果合約事宜兩個月后,在冷冽的寒風中,80歲的“臺灣半導體之父”、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神采奕奕地參加了臺積電在臺中新工廠的動土典禮。他毫不掩飾對這個投資630億元新工廠的期望——傳聞它是向三星宣戰的戰車——2013年投產后將搶奪蘋果新一代iPhone和iPad的移動處理器代工大單。目前,這一大單被三星在美國奧斯汀的工廠獨享。
在此之前,三星已高調宣布向其美國奧斯汀工廠增加36億美元投資;今年8月,在美國陪審團對三星和蘋果專利大戰做出裁決的前幾天,三星又再次向這家工廠追加40億美元投資。這樣,這家工廠成為奧斯汀史上最大的外商投資。
三星與臺積電的軍備升級賽并不僅僅為了蘋果處理器的代工大單,更是為了“下一代半導體代工之王”而展開的。在繼存儲器、液晶面板和手機之后,半導體代工和下一代顯示OLED將是三星未來的主要驅動力。
今年6月三星任命權五鉉為三星電子CEO,權五鉉是三星的“知臺派”,在三星高管中造訪臺灣次數最多,深諳半導體市場投資爭霸游戲規則。權五鉉上臺近幾個月內,大幅增加投資,還猛挖臺積電大客戶。雖然三星在半導體代工市場離臺積電還有相當差距,但2012年這方面的資本支出將達450億元,只比臺積電少90億元。
現在,張忠謀對三星的評價已從最初的“他們不懂這門生意”改為“三星是只700磅的大猩猩”、“三星已清楚地出現在我們的雷達熒屏上”。在今年的一次對話中,臺灣主持人陳文茜還開玩笑問張忠謀怕不怕這只大猩猩,張忠謀回答說:“倒也不必,如果怕了也就不用做了”。
現在81歲的張忠謀和59歲的權五鉉之間戰火已經點燃。
三星的玩法
實際上,在過去三四十年間,三星軍在軍備擴充中已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反周期投資”是三星的最大特點。對于三星來說,“必要的時機就在人們都不看好的時候”。產業低谷期、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三星對特定領域果斷投資,是它反超日企和歐美企業的決勝手段。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半導體存儲器市場哀嚎一片,連大名鼎鼎的英特爾也艱難抉擇退出DRAM存儲器市場,但三星卻不顧高額虧損投資新生產線,1988年,沒人預料到的產業旺季到來,三星獨享了這次好時機,不僅償還了所有陳年債務,還于幾年后順勢在DRAM市場登頂。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三星堅持在首爾投資建造地上25層、地下4層的信息通信研究中心——這座建筑物外墻覆蓋可以阻擋紫外線的玻璃,裝有最尖端、最完善的保安設備;建筑物中覆蓋無線局域網、千兆光通信網絡、VOD視頻點播和閉路電視監控系統等高科技設備。之后,三星信息通信部門研發人員占比超過50%以上,2001年三星手機銷量超過5000萬部,在手機市場開始成為重量級參與者。
2008年金融海嘯中,索尼一度停止了對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的投入,雖然其在2007年曾率先展出11英寸OLED電視,轟動一時。而三星卻在OLED上不惜孤注一擲,其研發經費高達上百億美元。“三星工程師夜以繼日地挑戰技術問題”,只花3年時間,超越日本,良品率達90%,現在三星在AMOLED市場是唯一一家可以穩定供貨的企業。2002年,三星電子市值首次超越當時世界第一的索尼,而在2000年,索尼的市值還是三星電子的四倍。在此之后,兩家企業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操作市場干掉競爭對手”是三星的慣常做法。在軍事領域,沒有必要的激烈軍備競賽會延緩自身的發展,也會引發對手的敵意。但三星攜政府和大量自有資金,不惜自己深陷虧損泥潭,也要進行“自殺性”行為來耗死對手,這引發了業界的公憤。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多次提到“打狼”行動,憤恨地說:“只要它(三星)做的,我一定要聯合大家,打它一棒。”
一位三星存儲器市場的競爭對手這樣說,在市場競爭時,三星會主打價格戰;在打到競爭對手都受不了、紛紛減產甚至出局時,它馬上開始炒貨,把虧的部分再賺回來。2007年,DRAM存儲器供過于求,價格從2.25美元一路跌至1美元。就在大家紛紛減產時,三星“打開了增產閘門,致使DRAM價格一路狂瀉至0.31美元”。第二年,三星繼續將預算的6成全部砸進DRAM業務,即便自己虧損也不停止戰爭。終于,2009年初全球第二大DRAM公司德國奇夢達、排名前十的臺灣存儲器企業茂德均因體力不支宣布破產保護。但三星卻成功占據40%以上的市場,穩居全球老大位置。
“三星喜歡操作市場。”這位人士說,“三星之所以能肆無忌憚地打價格戰,是因為它們的資金成本要便宜一些;歐美企業的資金來自銀行債券,不能無休止地打價格戰。”
“速度戰”是三星軍擴充軍備時令大家所欽佩的一點。今年三星在中國西安投資70億美元建設的半導體存儲器工廠。“廠房建設時間一般是18個月,這次三星用了15個月。”西安一位人士向我們透露,“他們蓋廠房的混凝土是一種‘預制混凝土,在國內沒人用過,這種混凝土比我們通常采用的現澆混凝土工期短3個月,三星就這樣把3個月時間給省出來了。”
三星一直都靠與時間賽跑來贏得比賽。上世紀80年代,他們喊出“3年內趕上日本,干活速度也要提高3倍”的口號。在建設第一個存儲器廠時,工地在一片野山腳下,要削平那里的山頭通常需要6個月,但當時三星老社長李秉下了“死命令”,整座工廠必須在6個月內完工。三星不得不在被稱作“阿奧地煤礦”的建設工地通宵達旦地工作,最終這座工廠真的只用了6個月就建成了。在發達國家,當時建設這樣一座工廠需要24個月。
與此同時,那個時期研發和人才引進也都以平時3倍的速度展開,三星為此還以3到4倍于IBM等企業社長的薪水引進技術人員。他們后來果然在3年內趕上了日本的研發水平。
機海戰術也是三星的打法,這是歐美企業無法彌補的弱項。如果一家美國企業用2000人搞軍備,三星就可以用1萬人,在長期競賽中,它不信5個打不了1個。“在三星手機研發部門,它用了非常多不知疲倦的工程師,力爭做到全范圍覆蓋。“如果俄羅斯輪盤上有26個選項,其他廠家會挑選其中幾個來下注,但三星一定是26個都下注,只是賭多賭少的問題。” 曾在三星手機研發部門的人如是說。
對業績要求極為明確是另一個特色。外界一般認為三星重視研發投入,內部研發氛圍會相當寬松,但這被曾在三星液晶部門工作的研究人員否定:“三星技術開發目標非常明確,我們在申請一個項目時,要講清楚這個項目最終能給公司帶來什么,在執行過程中,我們要定期給事業部長匯報,答不出來的,會被罵得很厲害。我在的時候,一般是選擇3年以內有希望的項目,3年做不好也就該走人了。”
不過,盡管三星軍有一套自己的軍備擴充秘籍,但它們開展的業務都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它們要自己投入數十億美元或者上百億美元興建大型工廠。這樣的軍備競賽模式還能持續多久?
砸錢模式的未來
“如果將制造業務外包,我們將遭受損失。”三星高管曾無數次對外界重申。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美和日本企業放棄了制造工廠,但三星仍然自己投入數十億、上百億美元興建大型工廠。
“這樣做還是能賺到錢的。以面板產業為例,現在這是1000億美元的市場,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顯示,因此肯定要有人這樣做。” 曾在三星液晶面板部門的人士分析說,“作為業界老大,這樣做不好的時候它虧的少,好的時候,它就賺翻了。”
這位人士仍然記得當年液晶面板產業毛利率在40%時,三星年終獎金中,與考核無關的部分是年薪的一半,與考核相關的部分相當于36個月的工資。“這樣的年份持續了好幾年”。就在那個頂峰期,三星開始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投資,它要保證這樣的領先性,好實現高利潤。
三星的財力也足夠支持它這樣的投資,“它幾乎沒有借錢投資過液晶面板生產線,而LG幾乎都是發行股票或者銀行貸款籌資后投資生產線的,所以越來越難”。
當然,三星對自己運營工廠的能力也很自信。“日本人在資本游戲中嘗到了甜頭,所以它們很早就放棄了這么辛苦的行業,但這也是他們現在衰敗的原因之一。”三星內部一位人士這樣說,“在三星,我們認為我們的工廠是全球最好的,不僅是技術、效率還有成本,即便是富士康那么強大的代工能力,我們也認為‘我們比它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