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彬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如何跟上這種形勢,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課題。我就此談幾點見解,求教于廣大讀者。
1.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為了學生的發展,學校和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首先,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一方面,多樣性的課程設置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教師要在指導學生選擇課程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需求和興趣,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這樣,學生容易形成積極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的狀態。另一方面,在歷史教學活動中,關心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與體驗。
其次,為了培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提倡通過各種途徑,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材料學習法”是指通過對教材和其他文字或者圖片等材料進行閱讀、記憶、歸納、比較,并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過程;“觀察學習法”是指學生能主動通過觀察,獲取實物、圖片、文字等教材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主動構建知識結構的學習活動;“思辨學習法”是指在掌握一定材料和具備一定能力的基礎上,對歷史現象與現實問題獨立思考、判斷、發現和質疑;“實踐學習法”是指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區服務等社會活動中,通過采訪、觀察和收集材料,學習歷史,并通過歷史知識思考現實。
2.把握精髓
列寧在《辯證法的要素》一文中把對立統一法則稱為辯證法的核心。毛澤東在《矛盾論》一文中指出:“把握住這個核心,就把握住了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由此說開去,在歷史教學中也有一個教給學生如何把握某些歷史問題的核心和精髓問題。只要把握了這個金鑰匙,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講述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這一專題,主要把握住: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者,具有狹隘、保守、自私和分散性,無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弱點。這種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卻不能提出高遠的社會理想,不能夠以自己的名義代表自己的利益。誠如列寧所說,在歷史上,有過暫時的勞動者專政,卻不曾有過鞏固的勞動者政權。中國古代單純的農民戰爭,其結局不是被封建統治者所鎮壓,就是像劉邦、朱元璋領導的斗爭那樣,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農民斗爭總以英雄史詩開篇,以悲劇而終結,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明朝末年,李自成這位來自被壓迫者的真正英雄,領導的大起義是如此;1851年,農民知識分子洪秀全發動的金田大起義也是如此,盡管他們都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規模巨大,波瀾壯闊,成就了掃蕩封建王朝的宏偉事業。但是,這兩支一度所向披靡的隊伍,因為沉淪于對勝利的過分陶醉,驕傲自滿,不具有憂患意識和進取精神,生活腐化,宗派斗爭,不再體恤民情和維護內部團結,終于變得不堪一擊而歸于潰滅。他們的事業成為一出英雄的悲劇。
又如,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專題,要著重把握: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以漢民族為主體,融合其他少數民族而形成的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偉大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之間出現過分裂、割據、戰爭和掠殺,但民族間的友好交往、融合團結始終是歷史的主流。每一次大的民族融合交流,都曾伴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誕生,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作出了貢獻。各民族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特別是生活在邊疆地區的各民族,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以《匈奴與秦漢的和戰》為例,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只能采取和親政策,主要是因中原幾經戰亂,社會經濟殘破,國力極度空虛,社會秩序極不穩定,剛建立的漢王朝面臨休養生息、恢復社會秩序的巨大任務。地方“異姓諸王”尾大不掉,中央集權尚未確立,無力抗拒匈奴的不斷侵擾,只好采取消極的防御政策。盡管西漢王朝委曲求全地嫁公主、贈財物、開放“關市”,甚至以長城為界,也未能乞求到和平安寧,匈奴依然南下,越過長城,攻城屠邑,擄掠如故。這是為什么?地處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擁有先進的文化、眾多的人口、豐富的物質財富,為生活在漠北高原、生存物質條件差的匈奴族夢寐以求。游牧民族善射獵,在軍事上占有優勢,漫長的邊界也為匈奴騎兵進行大規模的侵擾以有利的條件。漢武帝及其以后諸帝對匈奴反擊戰的勝利,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在于,保衛了漢朝北方和邊境人民的生產和生活;保證了西漢的穩定統治,開了北方地方政權接受中原中央政權領導之先河,促成了塞北和中原的統一;有效地開發邊疆地區,使匈奴的生產力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加速其向封建制轉化;打通了古絲綢之路,西域50余國重又歸漢,復設西域都護府,維系中原王朝同西域各族的友好關系,促進東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
3.培養情商,產生歷史智慧
歷史學習不僅僅是記憶背誦應付考試那么簡單,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不是背書和記憶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這里的“思考”就包含了許多方面,歷史教學實際上是對學生歷史意識的教育,是培養較高情商智商的重要途徑之一。
學生歷史智慧產生于歷史知識,但歷史知識本身則不等于歷史智慧。一個只顧眼前利益,只為考試而死記硬背,不去理解、思考的人是不會產生歷史智慧的,就如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考生對“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八股文章句句工整,但沒有創新,沒有個人見解,最終也只是統治者的工具和奴才而已,即使將儒家經典倒背如流,也難以產生歷史智慧。
我們所說的歷史智慧是指能夠深刻理解和概括歷史知識,并尋找歷史發展規律。這不完全取決于智商。我們要加強培養學生情商,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知識是昨天廣大人民群眾勞動智慧的結晶,正是昨天的智慧帶來了今天的文明,從四大發明中認識中華民族的智慧,從張騫、鄭和身上學習民族的勇敢和自尊,從祖沖之、李時珍身上體味民族的驕傲。這也正是每個人提高素質、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從高一年段開始,就應該引導學生逐步懂得從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培養情商,提高自身的自主思維、學習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