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平 鄭潔
[提 要] 高校教師的組織認同感影響其工作的投入和對組織的忠誠度。心理資本,作為影響組織認同的個體層面因素之一,它是通過影響教師的組織承諾作用于教師的組織認同的。從心理資本的新視角探索高校教師組織認同的提升路徑,主要為:強化高校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鼓勵高校教師形成合理的希望、保持樂觀的心態,培養高校教師的堅韌性,促進其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
[關鍵詞] 心理資本;高校教師;組織認同;路徑
[作者簡介]陳水平(1979—),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院講師,心理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心理和健康心理;鄭 潔(1981—),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院教師,教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和兒童心理。(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高校教師組織認同的心理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批準文號:10JY68;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規劃項目“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師勝任力與職業壓力應對策略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批準文號:09YB353。
組織認同是社會認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個體與組織具有一致性或從屬于組織的知覺[1]。當個體對組織具有強烈的組織認同后,個體對組織將產生歸屬感和統一感,并進一步影響個體的行為。當然,組織也必將具有較強的內部凝聚力和活力,形成對外部環境的競爭力和克服危機的應激力。目前,組織認同已成為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行為學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高校作為一個組織系統,經常處于一種“有組織的無序狀態”[2]。高校教師由于工作上的巨大壓力,以及其工作績效具有形式上的內隱性和考核上的非經濟性特征,近幾年來,教師要么表現為對工作不滿意從而缺乏職業幸福感,要么衍生職業倦怠,這些現狀勢必影響著高校教師對高校這一組織的認同。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教師的組織認同是高校進行人力資本管理和開發的關鍵。
組織認同本質上反映的是個體對于組織的看法,這些看法直接受到個體心理狀態,即心理資本的影響。從以往對組織認同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在少數對高校教師組織認同的研究中,幾乎都是從組織層面(組織公正、組織支持、溝通氣氛等)考慮如何提升高校教師的組織認同的,[3]-[5]甚少有從個人層面的心理資本因素出發提升組織認同。因此,本研究以心理資本為切入點,探索高校教師組織認同提升的路徑,以期為高校教師管理以及增強高校組織竟爭力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心理資本的內涵
心理資本是相對于經濟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是從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視角提出的。目前,關于心理資本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三類,即:特質論,認為心理資本是作為個體的內在特質而存在的。狀態論,認為心理資本是一種特定的積極心理狀態。綜合論,認為心理資本是一種兼具狀態性和特質性的心理素質。在心理資本的構成成分中,主要由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和堅韌性四個要素組成。心理資本的本質是從積極的視野強調個體的力量和積極性對壓力和挫折的調節作用。因此,個體或組織可以通過對其進行訓練和開發,使其心理資本得到提升,從而積極地應對外界的壓力,最終增強對組織的認同。
二、高校教師的心理資本對其組織認同的影響
Mael和Ashforth在1992年的研究中發現,個體的個性特征(如多愁善感的性格)會對組織認同產生顯著影響。國內的相關研究也表明,心理資本與組織認同具有顯著的正相關。[6]由此可見,個體心理資本的水平可以作為其組織認同的一個解釋和預測變量。高校教師的心理資本對其工作績績效、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有著顯著的影響。心理資本較高的高校教師,他們會擁有更積極的情感,而這些積極情感能夠使其應對工作中的各種壓力而不至于把注意力僅僅局限于困難上,這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更有利于他們問題的解決,表現出更高的工作滿意度,從而增強他們的組織承諾。高組織承諾的教師會對學校有非常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心理資本會通過組織承諾來影響教師的組織認同[7]。具體表現為心理資本的四大要素對組織認同的影響:
1、高校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對其組織認同的影響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一任務能力的主觀判斷和估計。個體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決定其在工作中面對困難時的信心和努力程度,與工作績效呈正相關。自我效能感通過影響高校教師行為的選擇性和行為的堅持性,教師的教育行為和教育的有效性,以及教師應對壓力的能力作用于教師的組織認同感。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師,他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將更加努力、更持之以恒,直到達到活動的目標。他們也更能進行自主發展,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即使面對職業中教學、科研、人際的壓力,他們也能表現出一種積極的心態,并確信自己能解決這些問題。高校教師的這種積極心理資本使他們具有成就感,滿足了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表現出更高的工作滿意度,因此,更易產生組織認同感。
2、高校教師的樂觀、希望對其組織認同的影響
樂觀是個體對現在和未來的成功做積極歸因。希望是個體內心始終堅持要達到的目標,它是支撐個體在困境中堅持美好信念的特定情緒[8]。高校教師如果擁有樂觀的積極心理資本,他們將善于從積極的角度評估問題,會有效地使用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對于學校這一組織帶來的困難,他們會更多地采取包容的態度,與學校共患難,共進退。他們對學校有著很強的情感,珍惜自己的工作,堅守工作崗位,不會輕易在挫折面前選擇跳糟;如果高校教師擁有消極悲觀的心理,那么他們在與不利環境發生作用時,要么馬上貶低自己的能力,將潛在的困難擴大化,看得比實際情況更嚴重,要么干脆逃避、抵觸,過多地把失敗歸因于組織的不公平或組織的不支持,而甚少從自身的主觀努力上反思。可見,樂觀的積極心理資本對高校教師組織認同的影響是通過其組織承諾發生作用的。
3、高校教師的堅韌性對其組織認同的影響
堅韌性是指個體具有從逆境、不確定、失敗以及某些無法抗拒的變革中復原的能力[9]。而職業韌性是個體堅韌性在其職業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一位具有堅韌性的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即使面對壓力和困境,也能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心態,調動可利用的資源來克服不利因素對他的影響,從而達到從逆境中恢復,堅守自己對職業的承諾,認同自己的職業。可見,堅韌性這一積極的心理資本作為個體壓力調節的中介變量,是從積極的角度增強個體對抗壓力的能力的,它對高校教師組織認同的影響是通過其職業認同間接作用的。
三、開發高校教師的心理資本,提升其組織認同感
高校教師良好的精神狀態、優秀的心理素質、積極的工作態度等心理資本可提高學校這一組織的管理績效。因此,如何開發和培育高校教師的心理資本,提高他們的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感,降低其離職或跳槽的意向,最終提高高校教師的組織認同感和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投資收益,使學校獲得競爭優勢和高質量的教育,已經成為學校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新問題。具體可從構成高校教師心理資本的四大要素,即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堅韌性方面探討其組織認同感的提升。
1、強化高校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一方面,高校教師通過自身專業成長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師可以通過參加學校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教師們都是圍繞著共同成長的目的,相互間討論學習上的問題,交流學習心得和體會,交換學習資料和信息,互相鼓勵,激發彼此的學習動機,消除高校“有組織的無序狀態”帶來的教師學習的孤獨感,減少了教師獨自探索的曲折性。可見,學習共同體給與高校教師交流和探討業務的平臺。尤其對于青年教師來說,他們可以通過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達到自身的專業成長;還有,教師必須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參加學術研討會、瀏覽期刊論文、搜索網絡信息等方式了解其專業發展的動態和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把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相結合,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另外,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是隨著其成敗的經歷而提高或降低的。因此,高校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階梯性目標,從易到難,不斷積累成功體驗來增強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高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來強化其自我效能感。信息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加上高校學科眾多,專業密集,高校教師為了增強工作的勝任力,他們必須及時了解知識前沿來滿足學生的需要,樹立學術威信,增加自信心。研究表明,在職教師的研修制度可以在其認識、情感、技能三個方面強化教師的能力[10]。主要表現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使教師有足夠的自信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師的教學熱情,避免職業倦怠。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增強教學效能感。教師能力的提升必然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因此,高校應制定合理的教師進修制度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從而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使他們獲得工作的成就感,達到工作的滿意度,最終提升組織認同感。
2、鼓勵高校教師形成合理的希望、保持樂觀的心態
學校在加強教師業務素養的同時,應該也要重視教師心理建設與希望、樂觀等心理資本的開發。眾所周知,希望對于高校教師的職業發展具有激勵作用,一個有希望的教師,他會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并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因此,對于學校而言,應該要對教師個體進行人文關懷,關注教師的情感和發展訴求,尊重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和表達愿望,保障他們的合法利益,從而加強教師的積極心理狀態,從內在為教師的希望心理資本做出高水平的保證,為提升教師的組織認同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對于高校教師來說,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的長遠目標。可以通過分解長遠目標、制定每一步的具體目標等目標管理方式來提高自己的希望水平。在每一個目標實現的過程中,要做好面對困難堅持到底,不屈不撓的思想準備。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以使高校教師對工作上的成敗進行積極的歸因,也能保證教師進行正確的自我判斷。由此可見,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是高校教師培育心理資本,提升組織認同感的重要策略。因此,高校教師要正確認識高校的現實環境,正確對待工作中的壓力。與高校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不歪曲現實,不夸大困難,坦然面對學校對教師的高要求,積極、努力適應教師的各個角色需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保持對工作的積極、樂觀態度。對工作中出現的挫折,保持正確歸因,積極利用社會支持系統,維護自身的樂觀心理資本。
3、培養高校教師的堅韌性,促進其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
堅韌性是個體積極調用保護性資源應對不利環境、追求自我發展的一種心理潛能[11]。高校可以通過校際比較、教師差異分析、社會職業環境分析等形式強調教師應具有的危機意識,從而提升教師的堅韌性。教師個體可以通過建立良好的人際支持系統(也叫社會支持系統)促進自身心理韌性的心理潛能的開發。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是促進教師個體堅韌性實現的力量,當教師遇到不利環境時,他可以向外界(主要為家庭、學校組織)尋求幫助,積極調用可用的資源而不至于使自己陷于孤立無援的境況導致負面情緒爆發,從而使他們產生安全感和組織歸屬感,增加他們對組織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Ashforth,B.E.,&Mael,F.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Organ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
[2][挪]波·達林.理論與戰略:國際視野中的學校發展[M].范國睿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47.
[3]董海櫻,方建中.高校教師組織認同探微———基于浙江省高校的實證調查[J].教育發展研究,2012,(1):69-71.
[4]劉永存.提升高校教師組織認同的路徑選擇[J].學園,2008,(3):71-75.
[5]余川.組織認同及其培育芻議[J].企業活力-人力資源開發.,2008,(3):48-48.
[6] [9]李軒.員工心理資本、離職意向及組織認同的關系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2008.
[7]Larson M,Luthans F.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o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J]. Joumal of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6,13:45一62..
[8] [11]馬錦華.試析高校青年女教師心理資本的提升[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65-66.
[10]陳觀黔.自我效能感在高校教師心理素質中的作用及策略[J].安順學院學報,2009,(2):48-50.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