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由于日本非法“國有化”中國領土釣魚島,激起所有中國人的強烈義憤。在一撥又一撥的抗議浪潮中,一段網傳視頻頗為引人注目:“九一八”前夕,河南一所學校的校長在升旗儀式上作了一場精彩的“抗日演講”,有理有據,義正辭嚴,慷慨激昂,生動感人,不僅使全校學生深受教育,感動落淚,也讓看到這段視頻的所有人為之動容。
平時我們也在通過各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往往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其原因在于,以往的此類教育主要是為了完成規定的課程計劃或某項活動的要求,為了應對相關的知識考核,因而很難把它轉化為深沉的愛國情感,轉化為對自己民族歷史文化的思考與認同,轉化為對國家民族發自內心的熱愛,轉化為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強大凝聚力。
“抗日校長”的事例說明,釣魚島爭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很好契機,一個抒發愛國情感的現實平臺,讓我們能夠重新審視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重新思考什么是國家利益,什么是民族大義,也讓我們深刻反思以往愛國主義教育中存在的無的放矢的空洞說教、脫離實際的照本宣科、缺少真情的刻板表述等種種弊端,在歷史與現實的關聯中找到有機的對接點,從而激發廣大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強烈愛國熱情。
過去我們這方面的教育效果不佳,除了學校和老師的原因之外,也受整個社會大環境的重要影響。由于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各種問題和矛盾日漸突出,一些負面的東西,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盛行,腐敗現象蔓延,社會誠信缺失,道德素質滑坡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人對國家民族的向心力和認同感,以至于許多人把移民海外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而大量“裸官”和“外籍明星”團隊的出現,更加明確地體現了有權有錢階層中許多人的價值取向。在這樣的社會現實面前,我們如何對下一代進行卓有成效的愛國主義教育,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照理說,取得外國國籍并不能成為愛國與否的評判依據。建國初期,一大批學有所成的專家學者,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克服重重困難和阻力,回國投身社會主義建設。那種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熾熱的赤子之心感人至深,至今令人敬佩不已。但現在則是另外一種景象:不少人一旦有了條件,就會想方設法往外跑,放棄中國國籍,變身“海外華人”,從中獲得各種利益和好處,還要在不同場合表現得比別人更加愛國。其所作所為,實際上褻瀆了“愛國”一詞在人們心目中的神圣之感,把它徹底功利化、庸俗化了。
“抗日校長”演講中的一句話讓很多人內心倍感震撼。他說,日本人知道,就算他們永遠都不參拜靖國神社,韓國人也不會買他們的東西;就算他們天天參拜靖國神社,中國人照樣會買他們的東西。雖然他講這番話的落腳點在于勉勵同學們好好學習,將來制造出更先進、更優質的產品來,讓中國人不再依賴日貨。但它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韓國人在這方面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我們過多地關注經濟利益,有意淡化曾經的歷史恩怨,刻意強調友好與互利,實際上為很多爭端埋下了隱患。特別是在日本沒有深刻反省侵略歷史的前提下,這種危害是顯然易見的,不但使日本對形勢產生誤判,也讓我們的下一代產生一種錯覺,好像日本侵略中國所犯的罪行已經成為歷史,沒有必要再作過多的糾纏。但事實說明,一個沒有反省甚至不承認所犯侵略罪行的國家是十分危險的,歷史很有可能重演。
就在釣魚島問題不斷發酵、民眾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之際,一些有頭有臉的專家學者一再“冷靜”地告訴大家,愛國是一件很復雜的事,現實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為“愛國”而影響了自身的利益。所謂的“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甚至說,釣魚島就是個無人荒島,沒有多少經濟價值,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沒有什么關系,爭它不劃算。
類似的歪理邪說,勢必對青少年學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些“專家”、“學者”在有關國家民族利益和領土主權問題上表現出的短視、無知與幼稚,讓人同樣感到了無比的驚訝與憤怒。
現實在提醒我們,當下的中國,需要多一些“抗日校長”這樣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有識之士,來提振我們的民族精神。在教育戰線,更是需要一大批這樣的校長和教師,用他們開闊的視野、高遠的見識、深刻的思想和對國家民族的真摯情感,來教育和引領我們的下一代,把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靈中,讓他們真正成為有思想、有膽略、有信念、有毅力、有操守、有骨氣、有勇氣的大寫的中國人,成為中華民族未來的脊梁。
也許,這就是“抗日校長”帶給我們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