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霞
〔關鍵詞〕 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問題;成因;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67—01
為了掌握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動向,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成效,探索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本文研究了農村留守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和教育方法。
一、調查目的和方法
通過調查掌握留守學生的心理動向,為課題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資料。同時,讓這些學生明白學校并沒有放棄他們。使學生樹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減輕心理壓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同學關系與和睦的家庭關系。
課題組向學校三個年級的五十二個教學班每班三人發放調查問卷表共計156份,回收156份,有效率100%,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認真填寫。
二、調查結果分析
1.學習類問題。調查顯示,這些學生大部分學習積極性低,其中約87%的學生對學校的作息制度不適應;約有79%的學生對家庭教育環境不滿,對學習不自信;66%的學生擔心老師上課提問自己;83%的學生不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
2.人際關系問題。調查結果表明, 92%的學生覺得別人總想占自己便宜,拒絕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幫助;79%的學生不喜歡參加課外活動,性格孤僻; 82%的特殊學生認為總覺得別人與他作對,時常與人爭吵,與父母也不能融洽相處;85%的小學生對父母的態度時冷時熱,好勝心理過強;67%的學生對比自己強的同學不服氣,不能正確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
(1) 青春期心理問題。與異性相處過于敏感,70%感到害羞不自在,對自己沒有信心,79%的學生認為別人對自己不友好,導致情緒不穩定,時常責怪自己,對他人的要求也很苛刻;83%的學生要求別人十全十美。
有的學生表現出對人生悲觀的態度,心情低落,有孤獨感,易傷感,傾向于看到人生、社會的陰暗面;有的甚至會產生嚴重的消極情緒、抑郁心境,嚴重的會產生自殺的念頭和行為。
(2) 挫折適應問題。初中生心智并不成熟,遇到挫折不能很好地去面對,其中85%的學生會用大叫或摔東西等形式來發泄內心的挫敗感;82%的學生沒有安全感,甚至對自己未來感到渺茫;有42%的學生容易緊張,適應能力差。
三、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1.個人因素。在獨生子女日趨增多的時代,性格差異或缺陷成為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主要內因。其次,一個人在成長經歷中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也是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之一。再者,處于這個年齡的同學心理在日趨成熟,由于成長階段產生了種種問題,得不到舒緩排解,產生心理問題。
2.家庭因素。父母離異或喪父(母)的家庭,大多又重新組織,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模式使學生無法適應。許多家長常年在外,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得他們的孩子就像是“孤單的候鳥”,有話無處說。家境方面的原因也促成了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
3. 學校因素。有的同學認為,老師的教育不當,是一個重要原因。還有對學生采取雙重標準,教育方式過于單一,以及不能為學生保守秘密而失去學生信任等等。也有不少同學認為,在集體生活中與同伴的交往不當或者是風氣不好也易產生心理問題。
4.社會因素。由于所接觸的社會媒體、輿論、網絡的不良誘導,不少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偏差,追求一些虛無,不切實際的目標,而發生了心理扭曲,過分熱衷于追星、趕時尚等等。當然,讀書無用論的抬頭和個體私營企業的招工誘惑也引發了不少的學生放棄讀書。
四、 應對問題的策略
首先,家長和老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批評以委婉為宜,特別是對于學生的微小進步及時給予鼓勵。父母和老師要有正確的態度。其次,是從調整認知、建立新的人際交往關系出發,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采取措施幫助學生。在心理輔導中,要強調有明確具體的目標,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都要明白到底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同時,要從集中解決一個問題入手。家長、老師應當注意結合平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疏導教育,幫助他們學會從生活的不同方面看待面對的問題。學校開展有關專題講座,這其中不能忽視的是,應當開展必要的自殺預防教育。學會理解學生,用心理咨詢的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做出態度的改變。
總之,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應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重視。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