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王亞軍


摘要: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繼續教育、終生教育等觀念漸深入人心。文章調查分析了武漢市的大學畢業生業余學習情況:通過問卷著重比較了社會人員在學習內容、學習習慣和方式及學習時間和資源上的反饋,并提出一系列有助益性的建議:個人多參加一些和工作或專業沒有直接關聯的培訓,遇到問題多多反思或和同事討論;單位以更新穎的方式,有針對性的提升員工技能;并注重給予年輕員工更多學習機會。
關鍵詞:社會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學習
近年來,繼續教育、終生教育的理念已漸漸被人們所耳熟能詳,大學畢業生在高校接受的幾年專業教育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而落后,因此要求大學畢業生也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職業技能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為了了解大學畢業生的繼續教育情況,我們隨機調查了武漢市的社會從業人員,對他們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對象:本次調查對象是武漢市的社會從業人員,職業有教師、公務員、工程技術人員、辦公文員、銷售員及其他,絕大部分接受過大專以上的高等教育,覆蓋面較廣,具有較好的普遍性。
2.方法: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50份,問卷采用無記名郵件調查與隨機采訪的方式,保證了問卷填寫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剔除非大學畢業的社會從業人員問卷以及無效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420份,總回收率達到93.33%。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交叉統計分析。
二、大學畢業生繼續教育情況
問卷調查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且主要集中在35歲以下的中青年,已參加工作的時間多為10年以下。主要從三個方面調查了大學畢業生繼續教育的現狀,分別為:學習內容、學習習慣和方式、學習時間等。
1.在學習內容方面主要調查是否參加過各類培訓
首先,參加過不以文憑為目的培訓的人占總調查人數的76.2%,其中教師有33.33%,技術工程師占14.3%,且教師幾乎全都參加過和文憑無關的培訓,可以看出,教師與其他職業在培訓學習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由于職業的特性所決定,教師必須要不斷地更新知識以更好地教學。在接受過培訓的人中碩士以上的人占42.9%,本科占28.6%,碩士的比例明顯高于本科,說明學歷越高,更可能接受和文憑不想關的培訓。
其次,參加工作的時間長短與是否參加過培訓相關。工作時間為1-3年的員工有23.8%接受過不以文憑為目的的培訓,而工作時間為4-8年的老員工則為47.6%。新員工剛入職不久,職業生涯尚不穩定,因而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熟悉基礎業務上,老員工比年輕的員工擁有更加豐富的職業閱歷,能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的職業培訓。
另外,是否參加過培訓在性別差異方面也有不同。在所有的調查者中,男性參加的比例為33.3%,女性為42.9%,女性明顯多于男性,這可能是由于男女的社會分工不同所致,男性在社會上承擔著更大的責任,因而要在專業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相比之下女性則沒有如此之多的壓力,所以可以有時間和精力來參加與文憑不想關的培訓。
2.學習習慣和方式方面調查了包括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否經常進行反思、以及學歷進修等
從工作時間和年齡看,不同工作時間和年齡的人在學習和工作中會有一些相似的方法和習慣。在調查者中有95.2%的人經常和同事討論工作中的難點和技巧,說明這是一種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學習方式;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有76%的人熱衷于想向專家請教和上網查閱資料來解決問題;學習方法上,有66%選擇自學。在寫日記或反思方面,有時寫日記的青年員工占28.6%,中年員工是42.9%,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從職業差異看,技術工程師的學習方法更單一,而教師的方法則更加多元化。例如在“學習方法”這一問題中,幾乎所有的技術工程師都選擇了“自學”這一項,傾向于寫日記和反思,而教師在三種學習方法上分布大體相當,如正規培訓占9.5%,自學14.3%,互助學習9.5%。具體的學習方式又會有些不同,教師更傾向于讀書,而技術工程師則是向同事請教。
從學歷看,學歷不同造成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工作和學習的思考上。例如在“是否經常把工作中的問題作為反思對象”上,有52.4%的員工能經常做到,其中碩士以上學歷的有33.3%,本科學歷的只有14.3%;“是否經常寫日記和反思”一項,選擇“有時”的碩士生是42.9%,本科生則是28.6%;“通過何種方式學習”一項,28.6%的本科生和38.1%的碩士生選擇了自學,因此可以看出學歷確實會改變人們對待學習和工作的看法。
3.學習時間與學習資源方面
在“是否有時間自學”一項,有57.1%的人選擇了大部分有時間,其中1-3年的員工占19%,4-8年的員工占38.1%;有14.3%的工作4-8年員工每周花4-8小時閱讀雜志和期刊,而1-3年員工則沒有。這和之前關于“是否接受過和文憑不相關培訓”的結論是相一致的,即老資格的員工用更多的時間學習和交流。其他的因素(職業,學歷,性別)則對學習時間影響不大。
另外,在學習資源上,只有4.76%的人經常被派到外地去學習,52.38%的人有時被派到外地學習,其中工作1-3年員工占14.3%,4年以上員工占38.1%,說明外派學習的機會很少,外派學習的機會隨著工作年限而增加。
三、關于大學畢業生繼續教育的建議
1.大學畢業生多參加一些和職業不相關的培訓。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隨著職業生涯的發展,對非專業知識的需求呈遞增的趨勢,例如碩士研究生比本科生接受過更多的非職業相關培訓,老員工比年輕的員工接收過更多和職業不相關的培訓。
這是因為自己專業的知識往往是有限的,而現實所遇到的問題卻又很復雜,用自己專業的知識難以解決,而多接受一些和自己專業不相關的知識能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將一些新的思維和想法運用到自己的專業中,從而能得到新的方法解決用自己專業知識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工作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而如果只注重自己專業技能的提升,而不去涉獵其他的領域,就會使思維過于狹隘,影響職業生涯的發展。
2.大家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多多反思或和同事討論,認真對待,而不要得過且過,認為是運氣使然。從數據中可以發現,碩士研究生相較于本科生和專科以下的畢業生,花了更多的時間和同事討論和反思工作中的問題,可以設想是學習方式的不同導致了學歷的不同,更擅于反思和討論的學生傾向于取得更高的學歷;因此重視這兩種學習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而這兩種方式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以發現問題的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3.單位在對大學畢業生的培養上,采取一些更加新穎的方式:如定期對畢業生或員工進行調查,了解每個人所想要提升的技能,然后針對每一個人制定相應的規劃,并為其開設相應的課程,可以是公開課的方式,也可以是網絡學習,并將這些課程的學習進度當做業績考核的一部分,以此促進大學生在畢業后的持續學習,使每個人都能有針對性的提升技能。
此外,在外派學習上,希望更多的青年員工能被派出去學習。因為從數據看,青年員工外派學習的比率明顯少于中年員工。年輕人的思維往往比中年人更加活躍,更容易接受新的思維,因此在學習中往往會有更加明顯的收獲。同時可以考慮更多地組團外出學習,使更多人獲得學習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林格.教育就是培養習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與學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申仁洪.學習習慣:概念、構成與生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7(2).
[4]徐漢林.好習慣是培養出來的[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
[5]關鴻羽.教育就是培養習慣[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武漢長江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