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勤
摘要:翻供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我國的司法活動,不利于人權的保障及司法公正的實現,通過對翻供的原因分析,筆者認為通過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確立沉默權,擴大律師的程序參與程度,加強監管等途徑,可以達到預防或減少翻供現象的目的。
關鍵詞:翻供;控制;人權;公正
一、什么是翻供
翻供,是指在刑事訴訟的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否定或改變先前所作的犯罪供述或辯解的行為。在刑事訴訟中,翻供在偵查、起訴、法庭審理等各個階段都有可能發生。翻供以原供的存在為前提,主體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內容是針對原供所作的供述或辯解,可能會涉及到定罪量刑的情節。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是證據的一種,若經查證屬實,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享有辯護權,包括自行辯護和委托辯護,其中自行辯護權的行使貫穿于刑事訴訟各個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不論以何種理由、基于什么原因而推翻自己曾經作出的有罪、罪重的供述,均應當被視為行使辯護權。但根據懲罰與犯罪性質、社會危害性、認罪悔罪態度等相適應的法律精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不當行使(濫用)辯護權情況下,應當承擔作虛假陳述、妨害訴訟進行的不利法律后果。
二、翻供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主觀方面的原因
1.基于畏罪心理引發翻供行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特別是在被拘押、審訊后由于所處惡劣環境的影響,攝于刑罰的威懾力,害怕一旦被定罪后,長期人身自由的喪失以及前途命運從此的改變,又或者看到別的犯罪嫌疑人陸續被判重罪,而產生孤立無助、惶恐不安的心理。在這恐懼被定罪的心理的影響下,犯罪人希望逃避刑罰而進行了推翻先前所作的供述和辯解的行為。
2.基于僥幸心理引發翻供行為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剛開始時常常抱著僥幸的心理,認為司法機關未必收集到足夠的證據證明其犯罪,所以鋌而走險,在被審訊的時候,三箴其口,隱瞞罪行或者左右而言其他,以期能夠脫罪而不受刑法處罰。但由于接受長時間的審訊,精神壓力大,就容易突破其心理防線,如實供述其罪行。也有一些犯罪人,剛開始的時候如實交待了犯罪事實,但后來了解可能會被重判,企圖推翻先前供述,把重罪的案情情節供述成符合輕罪的情節,以達到輕判的目的。
(二)客觀方面的原因
1.辯護人或者家屬的非法參與引發翻供行為
有的犯罪嫌疑人在被拘押審訊時,基于刑法的威懾力以及罪惡感如實供述自己的罪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家屬的通風報信后,對整個案件的情況了解的比較多,認為司法機關掌握的證據未必足夠,更有甚者,犯罪嫌疑人親屬偽造證據,威脅證人不得作證或者翻證,為犯罪嫌疑人翻供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在辯護人的介入以后,犯罪嫌疑人可能對案件的證據、法律的相關規定以及被判處的刑罰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加上對辯護人如律師的專業法律知識的信賴,在精神上也有了支撐,認為很有可能不被定罪或者重罪定輕罪;而且也有部分律師違反職業道德,在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明示或暗示甚者幫助犯罪嫌疑人翻供。
2.由于監管不力引發翻供行為
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團伙犯罪、涉黑犯罪案件的偵查、審判過程中。由于缺乏司法機關的有力監管,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會發生同伙之間串供,然后集體翻供。有可能是因為管理疏忽,導致在押人員之間可以互相傳授串供、翻供經驗;有可能利用同監室在押人員的轉押、釋放等或者通過跟家屬辯護人會見等機會甚至賄賂、拉攏監管人員,為翻供創造條件。
3.刑訊逼供引發翻供行為
刑訊逼供是指在刑事案件審訊過程中,辦案人員采用體罰或變相體罰或精神折磨等方式逼使犯罪嫌疑人交代犯罪事實的行為。刑訊逼供是一種非常野蠻、殘酷的審訊方式,嚴重侵害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3條、刑法第247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61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140條等法律條文均明確規定禁止刑訊逼供,現行刑法第247條將刑訊逼供規定為一種犯罪行為,并規定了具體的刑罰,但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仍普遍存在。某些辦案人員素質低下,急功近利,又不愿意花功夫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而知法犯法,鋌而走險,選擇簡單粗暴的審訊方式,對犯罪嫌疑人屈打成招。雖然刑訊逼供也使得很多真正犯罪的人如實供述了犯罪事實,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很多并未犯罪的人因經受不住折磨而違心的承認自己犯了罪,造成大量的冤假錯案。然而一旦到了法庭,犯罪嫌疑人可能會抓住澄清事實的最后機會,以刑訊逼供的理由推翻先前所作的供述,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三、關于控制翻供現象的對策
1.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指對于通過非法途徑所獲得的證據,司法機關不得采納將其作為定案的根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其實是對非法證據的采納性的一種否定,對非法取證行為的譴責,能有效預防司法機關辦案人員非法取證,避免或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切實保障訴訟參與人的權利。口供是證據類型之一,根據這一規則,非法取得的口供不具有證據能力,不能被采納為定案的根據。《德國刑事訴訟法典》規定,若違背《刑事訴訟法》第136條第1、2款的規定,對被告人使用非法折磨,疲勞戰術妨害身體,服用藥品、拷問、詐欺或催眠方法,威脅、許諾以及使用損害被告人記憶力和理解力的方法所取得的陳述,即使被告人同意,也不可以采用。在日本,依照法律規定,出于強制、拷問或威脅的自白,在經過不適當的長期扣留或拘禁后的自白,或其他可以懷疑為并非出于自由意志的自白,都不得作為證據。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265條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以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告人陳述、證人證言,不能作為指控犯罪的根據。”2010年6月頒布的《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又作了重要補充,對非法言詞證據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界定,也規定了審查、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以及對證據合法性的證明責任、證明標準和偵察人員出庭作證等問題。
可見,我國已經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非法口供是不被采納的,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以致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的現象屢屢發生。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排除非法口供,預防或減少翻供現象的發生。
一是明確刑訊逼供的認定標準。明確規定什么情況屬于刑訊逼供,因為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除了使用暴力逼供外,也有使用其他一些“文明”手段來逼取口供,如使用馬拉松式的長期訊問,不給飯吃,使得犯罪嫌疑人筋疲力盡,饑餓難耐等。通過這些非暴力但也能折磨犯罪嫌疑人的手段逼取口供算不算刑訊逼供呢,應該由法律作出明確的規定。
二是刑訊逼供舉證責任倒置。我國目前對刑訊逼供的舉證責任是“誰主張,誰舉證”,即由“被刑訊人”承擔舉證的責任。這是很不合理。因為,犯罪嫌疑人在被訊問的過程中處于被動、消極,也可以說是弱勢的地位,想要收集刑訊逼供的證據可以說非常的困難,除非由于刑訊逼供導致其死亡或者尚在其身上留有傷痕或殘疾。而由偵查機關來承擔舉證責任就相對容易得多,他們可以提供刑訊過程的錄音、錄像等證據來證明,這對偵查機關來說,輕而易舉。所以,一旦被告人提出存在刑訊逼供的情況,應該由辦案機關承擔證明責任。這樣才能有效的遏制刑訊逼供,才能更好的維護人權和司法公正。
三是加強對非法取證的懲罰力度。目前,我國法律對非法取證的懲罰力度相對比較小,應適當加重非法取證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以預防和減少非法取證特別是刑訊逼供行為的發生。
2.確立沉默權
沉默權是指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審訊或庭審時,有保持沉默,拒絕回答提問,不自證其罪的權利。司法機關辦案人員在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詢問之前,必須要明確告知他有權保持沉默,不是必須回答提問。關于沉默權,比較典型的是美國于1966年通過一起判例所確立的“米蘭達規則”,它要求警察在犯罪嫌疑人被拘捕后,在對其進行訊問前必須先告知一下四句話:“你有權保持沉默。你可以不回答任何問題,否則你的陳述將會成為對你不利的證據。你有權雇請律師為你辯護。如果你無錢雇請律師,我們將免費為你提供律師。”如果警察在訊問犯罪嫌疑人之前,沒有明確告知他享有沉默權,那么由此所取得的證據,是會被法庭以程序違法為由而拒絕采納。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是我國的刑事政策,有些人認為沉默權與這一刑事政策是相對立的。但筆者認為,沉默權與坦白從寬并不矛盾,只是抗拒從嚴不大符合沉默權的精神,如果我們把“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進一步豐富修改為“坦白從寬,偽供從嚴”,就與沉默權的內涵相得益彰了,兩者可以互相配合使用。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權,如果他放棄沉默權如實供述犯罪事實的話,可以爭取寬大處理;如果放棄沉默權但作虛假供述的話,有可能會被從嚴處理。這也可以體現目前“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了如實回答的義務,這個規定與沉默權的內涵是截然相反的,可見我國尚沒有規定沉默權。筆者認為,我國應當確立沉默權。因為在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處于弱勢地位,賦予其沉默權,其實是使其自己不被司法機關要求強迫陳述,偵訊人員不得采用暴力取證,遏制了翻供現象的產生。
3.擴大律師在偵查階段的參與程度
在刑事訴訟中,目前我國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介入程度還比較低,以致犯罪嫌疑人的一些訴訟權利沒有得到有效的保障。為了加強對我國偵查訊問活動的監督,規定讓律師在場、全程錄音、錄像,很有必要,不僅可以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而且提高司法活動的效率,能夠有效保證訊問的合法性及供述的可靠性,同時加強了對偵查機關的有效制約,確保了訴訟公正。所以,筆者認為,首先,在偵查階段,應當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辯護人的權利,當然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其次,訊問過程允許辯護人在場,并做好錄音、錄像等工作。最后,不限制律師會見當事人的次數、時間和地點。這樣,可以提高偵查過程的透明度,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可以有效抑制翻供現象的發生。
4.心理預防
有些翻供,是由于犯罪嫌疑人的畏罪或僥幸心理導致的,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心理預防。(1)進行說服教育,對其曉之以理,以減輕其心理負擔。可以告知犯罪嫌疑人一些法律的相關規定以及一些法律政策,如自首可以減輕或免除刑罰,坦白從寬,偽供要承擔責任等,向其指明出路。(2)可以由其親屬對其進行情緒安撫,讓其如實交代犯罪事實,不再動翻供的念想。(3)如果證據比較充分的話,可以向其出示一些證據,讓他知道翻供成功的可能性不大。(4)可以從情感上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感化,讓其可以如實交待事實。例如,給予適當的同情,幫助他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難等等,拉近心理距離。
5.加強監管工作
對于由于羈押場所監管不力,管理存在漏洞,導致同一監所的在押人員之間互相傳授翻供經驗,同伙之間互相串供,然后翻供的行為,要加大查處和打擊力度。對教唆翻供的要根據情節追究其法律責任,對于串供的行為,在審判中,應當作為量刑情節。同時,要不斷完善監管制度,提高監管民警的政治素質、業務能力。對于接受賄賂,為犯罪嫌疑人通風報信等制造翻供條件的,一律追究其法律責任。另一方面,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親屬或辯護律師,非法參與或指示犯罪嫌疑人串供、翻供的,也要追究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陳光中,宋英輝.刑事訴訟法學[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2]劉曉兵.刑事程序價值論[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
[3]陳衛東.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對策研究[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
[4]樊崇義.訴訟原理[M].法律出版社,2009.
[5]崔敏.刑事訴訟與證據運用[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
[6]何家弘.從應然到實然一證據法學探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7]郎勝.刑事辯護與非法證據排除[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陳興良.刑法理念導讀[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
[9]何家弘,楊迎澤.檢察證據實用教程[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
[10]郭云忠.刑事訴訟謙抑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1]陳瑞華.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M].法律出版社,2008.
[12]唐迎弟著.刑事訴訟翻供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10).
[13]范淑霞著.翻供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1.
[14]張應立著.試論刑訴中的翻供問題.公安研究,1999(2).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